釋義
不合道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出處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寤生(即后來的鄭莊公),幼子為共叔段。鄭武公死后,大兒子寤生繼位成為鄭莊公。因為鄭莊公出生時母親武姜難產,所以武姜不喜歡他,而寵愛他的弟弟共叔段。
于是,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共叔段的勢力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釋義
不合道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出處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寤生(即后來的鄭莊公),幼子為共叔段。鄭武公死后,大兒子寤生繼位成為鄭莊公。因為鄭莊公出生時母親武姜難產,所以武姜不喜歡他,而寵愛他的弟弟共叔段。
于是,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共叔段的勢力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