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吃完了飯,程二叔帶他去了存放物件的柴房。
打開門,到處是蜘蛛網和灰塵。
“咳咳,好多年沒進來了。”程二叔吃了灰,咳嗽了兩聲。
拿了掃把,把蜘蛛網和灰塵掃除掉。
程文安打量了起來。
柴房不是很大,本身只是用來放木柴的,現在,放著一些老宅子倒塌后,還能夠使用的物件。
不過,這么些年過去,大多也都沒什么用了,有些也腐朽了。
剩下有用的物件不多。
一個棗紅色的一人高的柜子,幾張凳子,幾把椅子,還有幾副木床。
鋤頭、鐮刀、大鐵鍋等鐵制品,也都生了厚厚的紅斑。
衣服被子什么的,也都發霉爛掉了,早就被二叔給扔了。
“二叔,我爸媽的照片,在哪里?”程文安問道。
“在我家里放著,還有一些值錢的物品,也都在我家里。”二叔回答道。
“嗯,二叔,回去吧。”
“好。”
.........
.........
回到二叔家,二叔把東西都拿了出來。
程文安第一時間,看向了相框。
父母的黑白照片,讓程文安有些難受,眼睛紅紅的。
江省地下礦藏豐富,小禾村隔壁的隔壁村,就是一處稀土資源豐富的地區,九幾年,大肆開采資源,周邊的村里,很多壯勞力都去當采礦工人,畢竟賺錢多,程父程母就是其中之二。
可惜,一場礦難,導致很多人被埋了,程父程母也在其中。
礦場賠了一筆錢,五萬塊。
相對于城里人來說,少的可憐,不過,農村人沒勢力,反抗不了,能當礦場主的,又豈是一般人,最后,只能是接受這筆賠償,私了此事。
發生了如此的噩耗,程文安受了刺激,就沒有繼續讀書,而是外出打工去了。
“小安,別太傷心了,大哥大嫂要是泉下有知,也會為你感到欣慰的,有老婆有孩子,把以后的日子過好,就是對他們的最大孝順。”二叔走過來,拍了拍程文安的肩膀,安慰道。
“文安,你還有我和心心呢。”楊玉馨也出聲道。
“爸爸,你別難過了。”小丫頭也抱住了程文安,仰著頭,說道。
“嗯。”程文安強忍住淚水,看了看妻女,心里的難受,少了很多。
“小安,這是存折,你看看。”等程文安情緒穩定后,二叔拿出存折,交給程文安。
程文安翻開看了看,里面還有五萬多塊錢,加上二叔取走的兩萬塊,一共是七萬多。
“二叔,這些東西,還是放在您這兒吧,等我房子蓋好了,再拿過去。”程文安說道。
“好,沒問題。”
.........
.........
“二叔,我想帶玉馨和心心,去爸媽的墳前祭拜一下,也讓爸媽他們見一見新媳婦和孫女。”程文安說道。
“嗯,每年我和老三,都會去大哥墳前燒紙,你這么多年沒去,也應該去拜一拜。”二叔應允了。
程文安帶著媳婦兒和閨女,上了山。
父母的墳墓是合在一起的,沒多遠,就在村子的后山。
.........
.........
路過村中心時,見到不少老頭老太太和婦女在樹下乘涼,拿著一把蒲扇,坐在搖椅上,一邊搖著蒲扇,一邊說著話。
樹下,還有不少小孩兒在玩耍。
孩童,老人婦女,搖椅,蒲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副其樂融融的農村風景。
見到程文安三人,許多人還和程文安說了些話,了解了程文安三人的關系,得知程文安是去祭拜父母,就沒多說太多。
等程文安一家人走了,不少人就嘀嘀咕咕起來。
不是太好聽的話,一些不著調的閑言閑語。
當然,不是說這些人心思惡毒,而是農村很少有大事發生,閑著無聊,沒事的時候,聊聊八卦,滿足一下好奇心。
僅僅是當作一份談資罷了。
誰家有什么不好的事情,都會傳的很快,并且遠近皆知。
農村待過的都知道,農村人淳樸,但矛盾也不少,吵架是尋常事,傳播謠言,也是其中之一。
謠言止于智者,你要是不去理會,那就沒什么,你要是承受能力弱,還耿耿于懷,那么,心里不舒服是很正常的。
長期下去,心態也會受影響。
當初的程文安,也是心理脆弱,受不了這些言語。
不過,重生后,程文安早就沒當一回事了。
強大的人,不畏懼流言蜚語,時間久了,清者自清。
.........
.........
程文安在父母墳前,恭敬的拜了拜,還讓楊玉馨和心心,也都拜了一拜。
順便,說了說妻女的事情,不管父母是否泉下有知,程文安讓自己心安,就足夠了。
“爸,媽,你們放心吧,我一定會好好過日子的,一定會讓妻兒幸福一生的。”
“爸媽,兒子下次再來看你們。”
最后,程文安就帶著妻兒回去了。
解開了一個心結,前世,他的一生,就是悲劇,在父母墳前述衷腸時,眼神里都是悲哀。
現在,他的人生,由他自己掌握。
.........
.........
傍晚,程文安的三叔回來了。
程文安三叔,叫程茂生,按照老爺子取名的規律,和順生財,大兒子,也就是程文安父親,叫程茂和,二兒子,叫程茂順。
可惜,沒有第四個。
三叔是個篾匠,也就是竹制品工匠。
在農村,最少不了的,就是竹子了。
竹筷、竹碗、竹掃帚、簸箕、竹篩、竹籃、竹籮筐、竹椅、竹席........
這些東西,都是用竹子制作的。
以前,沒有塑料,鐵器也很少,竹子到處都是,生長又快,一年就能長成,所以,幾千年下來,因地制宜,用竹子制作物件,是再方便不過了。
基本上,每個村子,都會有一人會這門手藝,至于手藝好壞,那就另說了。
看個人領悟和師傅傳授。
三叔的手藝,遠近聞名,有些人,會專門請三叔去家里制作大件的竹制品。
中午管飯,還有一點點錢。
以前困難時期,三叔就依靠這門手藝,沒有餓過肚子,還能得到一點兒油水。
現在不同了,竹制品需要,但不是必需品,加上種田的農民少了,都去外地打工,需求量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