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論壇(四)
- 王滿倉 吳振磊主編
- 5011字
- 2024-03-28 19:39:20
序言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在推動一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2019年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在過去改革開放的40多年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發展實踐,極大地沖破了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資金短缺瓶頸,刺激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在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高的同時,也加速了中國社會資本積累,為之后長期實行的高投資、高增長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主要動力之一。與此同時,經濟的起飛又反過來激發了更多金融需求,中國的金融業得到長足發展,如此便形成了金融與經濟的互助互推、共生發展與共同繁榮。但需要注意的是,制度變遷中的中國仍面臨著金融市場化程度較低、發展水平較差的典型事實。在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結構和金融抑制的制度安排下,中國前期粗獷式增長階段所隱含的結構性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近些年來,宏觀經濟層面“流動性過剩”和微觀企業“流動性緊張”共存。一方面,中國兩個金融市場(正規金融市場和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居高不下,2013年一度出現結構性錢荒,宏觀層面的廣義貨幣量M2與名義GDP比值遠超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在2018年達到203%;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側的增加并未按照經濟學理論的預期,實現資金價格的下降,微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舊突出。中國經濟的金融雙軌制特征,在引致資金價格和數量管制雙重扭曲的同時,也加劇了資本對邊際產出的趨勢性偏離,使得中國經濟結構存在嚴重扭曲。此外,在實踐中,現代金融業的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創新,亦存在偏離服務實體經濟運行軌道的可能。因為現代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早已不再局限于便利交易、資源配置,金融業正在通過創新“眼花繚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業務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等多元化金融需求,而金融本身并不創造財富。例如,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和必要監管缺失,直接導致了2018年開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極端事件的頻發和爆雷。因此,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問題進行關注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論壇”系列以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為主要工具,深入討論當前金融發展和金融改革中的重點問題。本輯包含6個主題20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金融業的發展問題。
《數字金融能否助力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一文基于中國城市面板數據,在測算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基礎上,探究了數字金融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的影響效應。文章認為,中國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呈緩慢上升趨勢。數字金融的發展能夠通過技術創新效應、產業升級效應和投資調整效應顯著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水平的提升。這一結論不僅拓展了數字金融的經濟社會效應,也為促進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了決策參考。
《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一文基于數字普惠金融相對于傳統普惠金融成本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高,能夠更好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效力的特征,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顯著提升經濟增長質量,但這一促進作用會因城鎮化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高效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質量促進作用的關鍵在于推動數字普惠金融與技術創新作用及人力資本水平提升作用。
《陜西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構建研究》一文基于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大背景,從生態學這一全新視角,結合具體案例,就陜西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現存問題等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分析討論,并從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挖掘潛在客戶群體、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環境等七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該文章為促進陜西省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參考。
《非金融企業投資“脫實向虛”同群模仿行為研究》一文從社會網絡及組織互動視角,對我國非金融類企業投資“脫實向虛”的同群行為特征、形成機制、同群對象選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文章認為,非金融類企業投資“脫實向虛”存在著顯著的同群行為,而競爭性模仿和信息獲取性模仿是其同群行為的主要形成機制。該文從微觀層面對經濟“脫實向虛”日趨嚴重的機制動因給出了解釋,為有序引導企業投資“脫虛向實”、實現實體經濟穩健發展提供了政策思路。
《基于小波降噪——LPPL股票市場泡沫預測研究》一文基于非線性理論,對我國股票市場的泡沫以及負泡沫狀態選擇對數周期冪律模型LPPL進行了擬合分析,并使用小波分析方法對上證綜指收盤價進行非線性閾值降噪,以提前獲得泡沫破裂的時間。文章為避免股市中巨型泡沫的形成、防范可能發生的泡沫崩盤風險、維護金融體系安全提供了重要啟示。
《創業板注冊制下IPO發行定價合理嗎》一文采用創業板實行注冊制一年以來的IPO數據,通過構建隨機前沿模型及多元回歸模型對一級市場定價的非合理性及二級市場的非理性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新股發行定價中,不僅不存在新股發行定價對公司價值的低估,反而存在較大程度的高估。創業板IPO抑價的主要成因并非一級市場定價的非合理性。新股首日超額收益較大的原因在于二級市場的投機性。因此,產生創業板IPO抑價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二級市場的非理性因素。
《員工持股計劃與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異質性與機制研究》一文基于企業對勞動力所有權缺失引發的不確定性是引發人力資本投資與最優發生偏離的思考,討論了員工持股計劃對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可以顯著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效率,改善企業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人力資本過度投資。員工持股計劃能夠通過提高企業組織管理效率、提高財務報告質量、促進企業創新等途徑有效推動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提高。
《加杠桿能提升經濟增長效率嗎?》一文以2000—2018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為樣本,考察了杠桿率對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地區杠桿率對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呈倒“U”形。高儲蓄率能夠抑制杠桿率對經濟增長效率的不利影響;技術創新則會通過提升經濟增長效率而削弱高杠桿對經濟增長效率的負向作用。在地區層面進一步實施結構性去杠桿,提高儲蓄率、發揮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率的重要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對非沿線國家OFDI的影響研究》一文運用三重差分模型探究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促進作用對企業在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的影響。結果表明,倡議在實施的前三年,表現出“存量轉換”效應,即倡議的投資促進作用降低了企業向非沿線國家的OFDI;之后,倡議表現出“增量引致”效應,即倡議的投資促進作用提高了企業向非沿線國家的OFDI。“一帶一路”的“增量引致”效應主要通過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提升企業市場需求等實現。
《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公共服務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估》一文基于黃河流域經濟、公共服務、生態協同的影響機理,構建了流域耦合協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耦合協調度模型、空間自相關模型、灰色關聯度模型探討了黃河流域協同發展水平的時空差異及驅動因素,利用Holt-Winters時間序列預測模型對未來兩年的趨勢進行了預測。文章結論啟示,加強流域內發展的聯動性、加大財政扶持、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城市群的聚集效應和“虹吸效應”,對促進黃河流域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競爭、財政科技支出與區域技術創新》一文通過構建空間杜賓模型,探究了地方政府競爭、財政科技支出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地方政府競爭對區域技術創新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財政科技支出對區域技術創新具有顯著正向作用。財政科技支出是調整地方政府競爭造成的財政支出偏向、促進區域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
《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一文基于固定效應模型對非金融企業杠桿率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具有倒“U”形特征,對企業創新產出則具有抑制作用。杠桿率對企業創新投入增加的正向效應存在著企業異質性差異。該結論在創新驅動戰略的背景下,為企業層面去杠桿政策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微觀證據。
《“減稅降費”政策下我國上市企業稅負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研究》一文以2008—2019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為樣本,考察了“減稅降費”政策下企業稅負對創新產出的影響效應。研究發現,“減稅降費”政策下企業稅負下降對創新產出具有激勵作用。但是,這一激勵效果只明顯增加了策略性創新產出,對實質性創新產出并無影響;只對非國有企業和高技術企業的創新產出具有促進作用,對國有企業和非高技術企業則無影響。企業稅負下降通過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提高了企業創新產出。
《社會保險是否影響了科技創新》一文利用2008—2013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使用雙重差分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頒布實施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社會保險基金收入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之間正相關,這一結果在中部地區顯著,在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不顯著,表明了地區創新差異。將被解釋變量替換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后,結果依然顯著。這表明,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頒布實施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行為產生了激勵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提供的證據有助于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頒布實施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中國相對貧困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識別》一文基于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采用A-F方法計算了各省相對貧困指數,運用泰爾指數對相對貧困的區域差異進行測算分解,并基于以上研究回歸分析了影響我國相對貧困區域差異性的外部因素。結果表明,雖然各區域內部的相對貧困狀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區域間的差異是我國相對貧困區域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中西部地區的相對貧困指數明顯高于東部地區。區位競爭優勢、人力資本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等是造成上述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貧困減緩》一文從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兩個視角出發,實證檢驗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減貧效應。文章認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絕對貧困水平和相對貧困水平都有著明顯的緩解作用,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效果越好。我國應加快和完善數字普惠金融體系建設,重視經濟包容性增長,著力提升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素養,打造多層級、多樣化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區域和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持續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水平和質量。
《中國鄉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一文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對農村老年群體的幸福感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該文發現,身體健康狀況是影響農村銀發群體幸福感的核心因素;經濟狀況、社交及體育鍛煉等也是影響其幸福感獲得的主要因素;在異質性檢驗中發現,對于經濟水平高于均值的群體而言,身體狀況的改善對其幸福感的提升更為明顯,社交和體育鍛煉對其幸福感的促進作用較為顯著,但其促進效果弱于經濟水平較低的群體。
《財政環境保護支出對生態環保的影響》一文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文明保護的大背景下研究了財政環境保護支出對生態環保的影響。該文指出,財政環境保護支出和生態環境改善呈正相關,且對不同污染物的治理強度不同,在廢水、二氧化硫以及固體污染物的排放中,財政支出對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最為有效。此外,不同區域的財政生態環保支出的實際效力也有明顯差異,東部地區財政環保支出的效力最高,中部地區次之。
《我國人口流動對地方公共服務支出的影響研究》一文指出,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的財政資金以戶籍人口來配置,使得多數人口流出地存在公共服供給過剩、財政資金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多數地方政府并未充分考慮隨人口流動的變化而對當地財政支出規模進行相應調整,這就勢必造成人口流入地存在較大的財政壓力,使得部分外來人口無法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2018年個稅改革的消費效應研究》一文利用2015—2019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對2018年個稅改革與居民消費的關系進行了經驗研究。結果表明,本次個稅改革提高了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改革成效顯著。其中,東部和中部地區邊際消費傾向受到顯著正向影響,西部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較改革前降低。結論啟示,在實施個人所得稅減稅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動態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低收入者補貼標準、增加家庭合并征稅模式等,是提升低收入者消費水平、提高整體消費水平的重要途徑。
《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論壇》秉持嚴謹、寬松、包容的學術傳統,與學界同人探討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以期能進一步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