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與宏觀調控體系研究
- 朱之鑫等
- 908字
- 2024-03-28 18:46:07
(二)優化產業升級的制度環境
借鑒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創新型國家優化產業結構和推動產業升級方面的政策經驗,用好我國顯著的制度優勢,發揮產業規劃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制度環境,適時調整促進市場競爭的產業政策,以外部壓力倒逼產業適應性轉型。
(1)深化支撐產業升級的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阻礙生產要素市場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聚,提升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制定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資、用地、用能和物流成本的具體措施。
(2)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轉型。把優化產業政策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重點在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方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適應國際規則要求,進一步優化實施與新發展階段相適宜的產業政策,以市場競爭推動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優化,引導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功能型轉型,重點支持產業基礎再造及各領域產業基礎能力的薄弱環節,支持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營銷網絡、品牌培育、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使其更能發揮創新促進和增進有效市場的作用。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與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
(3)完善支撐產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和信用環境。進一步健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法治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干預,利用法律手段對過度行政干預實施約束,通過立法司法、質量技術環境標準等手段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確保政策制定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依法禁止各級政府層層加碼、過度扶持本地產業發展、扭曲公平競爭市場。進一步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強化基于規則和信用的契約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切實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
(4)強化國際產業鏈安全合作機制。在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外資安全審查機制、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產業損害評估機制,加強政府間產業政策協調,建立健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應急協調和管理機制,加強產業政策、規則、標準的聯通,深化產業鏈供應鏈互補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