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產業發展報告(2020)
- 宣燁主編
- 1900字
- 2024-03-28 18:27:32
一、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一)以新興產業為關鍵抓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革命必然引發產業革命。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量子信息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通過這次技術革命,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以及先進制造等新興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紛紛布局的戰略高地。《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根據規劃,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2%。新興產業的發展融合了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創新元素,代表著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的重點發展方向,其輻射帶動力強,是江蘇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實現引領型發展的關鍵,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以重大項目為牽引鑄就現代產業核心競爭力
建設現代產業不僅要發展新興產業,更要著力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產業應當具備核心競爭力,擁有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對內能夠解決產業的痛點問題,對外能夠抵御技術封鎖和貿易壁壘。2020年江蘇省《年度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擬立項項目》確定了包括車聯網、量子通信設備、5G通信、生物分子、細胞治療、新材料、節能汽車、節能環保、機器視覺與智能制造等領域在內的共42個專項資金項目。2019年專項資金共確立了5G通信、智慧制造、航空、環保新材料、特高壓智能電網、氫能、儲能等領域的26個項目,其中兩個超10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落戶無錫惠山。2019年江蘇省重大產業投資項目共計130個,其中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70個,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29個)、高端裝備(14個)、生物技術和新醫藥(8個)、新材料(5個)、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14個);先進制造業20個,在汽車(4個)、裝備(6個)、冶金(2個)、高端化工(3個)以及輕紡(5個)等領域進行布局;涉及現代服務業共計35個,包括現代物流(9個)、健康養老(3個)、休閑旅游(5個)、創意文化(5個)、金融服務(3個)、商務商貿(3個)以及信息服務(7個)。從這些重大項目的投向力度和重點可以看出江蘇省對于推進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高度關注,同時這些專項項目中的科技創新成果無疑將鑄就產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
(三)以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發展驅動力
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協同發展。傳統產業是江蘇的優勢產業,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江蘇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因此,根本上應從供給側去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一方面應針對產能過剩產業,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改善供給質量,增強有效供給能力;另一方面應針對傳統產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推進產業整合,節約成本及資源,使更多的資金、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優勢產業及其相關企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江蘇省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按照“調高調輕調優”的思路,通過財政扶持、擴大國內需求、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推進戰略重組等方式,化解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注重以市場為導向,順應市場需求,發展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好的產業,如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及軟件、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這些產業近年來發展很快,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速度。此外,通過強化自主創新,在關鍵技術研發和關鍵設備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使江蘇新興產業領域能夠有效避免“高端產業、低端環節”的問題。江蘇省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轉移推動石化、冶金、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發展,使“夕陽產業”重新煥發生機。
(四)以良好的創新環境保障產業體系建設
良好的創新環境是發展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江蘇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部門協同和各級聯動,推動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匯聚到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大潮中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以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系統創新鏈,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行有利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財政稅收政策,建立和完善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和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加快建設多層次制造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