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村調查報告(2020)
- 耿明齋等主編
- 5861字
- 2024-03-28 20:01:32
二、調研村莊農戶情況
(一)人口基本狀況
1.人口年齡情況
后古城村現有324戶1350人,其中常住戶數250戶,樣本選擇200戶(大多數調研問卷由常住戶自己填寫;個別外出務工農戶由村主任代填)。調研樣本戶籍人口結構情況:未成年(18歲以下)人口185人,占比為19.93%;青年(18~45歲)人口345人,占比為37.18%;中年(46~60歲)人口188人,占比為20.26%;老年(60歲以上)人口210人,占比為22.63%。
冢張村現有330戶1054人,其中常住戶數300戶,樣本選擇178戶(大多數調研問卷由常住戶自己填寫;個別外出務工農戶由村主任代填)。調研樣本戶籍人口結構情況:未成年(18歲以下)人口146人,占比為17.14%;青年(18~45歲)人口315人,占比為36.97%;中年(46~60歲)人口196人,占比為23.00%;老年(60歲以上)人口195人,占比為22.89%。從兩個村莊調研的人口結構可以看出,現在舞陽縣村莊的人口老齡化情況比較嚴重(見表1-1、圖1-1)。
表1-1 調研村莊人口年齡結構


圖1-1 調研村莊人口年齡結構
2.家庭人口情況
從調研結果來看,兩個村的樣本家庭中,一口之家均不超過10戶,說明獨居老人不多,大部分老人都是和子女一起生活。
后古城村家庭人口數以4人及以上為主,4人、5人家庭占比分別為25.50%、13.50%,6人及以上家庭占比為33.50%。冢張村1~5人之家占比分別為2.25%、8.43%、13.48%、25.28%、18.54%,6人及以上家庭占比為32.02%。6人及以上的大家庭在兩個樣本村均較多,說明成家的兒女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情況普遍存在(見表1-2)。
表1-2 調研村莊家庭總人口分布

后古城村耕地面積少,基本種植作物為糧食作物,且受傳統生活影響,村民以從事種植業為主。從數據上看,后古城村常年只有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家庭占比為35.50%;平時只有留守兒童、留守老人,農忙時外出人員回來的占比為29.50%;就近務工,經常回家的家庭占比為33.50%。
冢張村為傳統村落,村民以務農或者外出務工為主。從數據上看,冢張村常年只有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家庭占比為25.28%;平時只有留守兒童、留守老人,農忙時外出人員回來的占比為31.46%;就近務工,經常回家的家庭占比為35.96%(見表1-3)。
表1-3 調研村莊家庭類型占比 (%)

3.個人受教育情況
后古城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為主,占比為49.86%。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占比僅為8.65%。小學及文盲占比從老年人口的54.29%下降到中年人口的29.08%,再下降到青年人口的11.08%;高中或中專學歷人口占比則不斷提升,高中或中專學歷占比從老年人口的5.71%提高到中年人口的13.27%,再提高到青年人口的18.26%;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從老年人口的0.48%提高到青年人口的18.56%,青年人口的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冢張村村民受教育程度在不斷提高,年輕一代的教育結構也有了較大改善:小學及文盲占比從老年人口的49.23%下降到中年人口的22.50%,再下降到青年人口的5.81%;初高中學歷從中年人口到青年人口的比例變化不大;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從老年人口的0比例提高到中年人口的5.00%,再提高到青年人口的26.13%,青年人口的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總體來看,冢張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文盲或小學的比例較后古城村低5.56%,高中或中專的比例較后古城村高1.37%,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比例較后古城村高4.26%。
從兩個村受教育情況年齡段可見,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年輕一代的教育結構有了較大改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正在逐漸上升,彰顯了改革開放和高校擴招政策對教育的推動作用(見表1-4、圖1-2、圖1-3)。
表1-4 調研村莊各年齡段受教育情況 (%)


圖1-2 后古城村各年齡段受教育情況

圖1-3 冢張村各年齡段受教育情況
(二)農業耕地及生產經營情況
1.農業耕地情況
后古城村共有耕地1450畝,目前人均耕地面積為1.07畝,戶均耕地面積為4.48畝。冢張村共有耕地1200畝,人均耕地面積大約1.14畝,戶均耕地面積為3.64畝。兩個村莊均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1.23畝,與全國的平均水平1.52畝差距較大,其中后古城村表現尤為明顯,人均耕地面積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70.39%(見表1-5)。
表1-5 調研村莊耕地情況

續表

兩個村的戶均耕地面積基本相似,后古城村的戶均耕地面積在1畝以下的占比為21.54%,1~4.9畝的占比為49.23%,5~9.9畝的占比為23.59%,10畝及以上的占比為5.64%。冢張村的戶均耕地面積在1畝以下的占比為30.67%,1~4.9畝的占比為42.05%,5~9.9畝的占比為22.73%,10畝及以上的占比為4.55%(見表1-6、圖1-4)。從實際種植面積來看,冢張村土地經營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共有3戶,分別為120畝、132畝、30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后古城村土地經營面積最大的僅為33畝。
表1-6 調研村莊戶均耕地面積占比情況

注:土地經營面積占比情況計算采用的是實際種植面積。

圖1-4 調研村莊戶均耕地面積占比情況
根據兩個村的調研情況,后古城村土地流轉戶數占比為31.50%,冢張村土地流轉戶數占比為41.57%。其中,后古城村最大土地流轉面積為322畝,冢張村最大土地流轉面積為292畝(見表1-7)。
表1-7 調研村莊土地流轉情況

2.農業生產經營情況
后古城村和冢張村以春冬季小麥、夏秋季玉米這種一年兩季的糧食為主,少數農戶會種植少量的花生、大豆等其他作物。正常年份下,小麥平均畝產1100斤左右,售價在每斤1~1.1元,每畝產值為1100~1200元;玉米畝產900斤左右,售價為每斤0.9元,每畝產值在810元左右。除此之外,還有村民種植花生、大豆,畝產600斤左右,售價為每斤3元,折合每畝產值為1800元(見表1-8)。由于人均耕地數量較少及農業種植機械化的普及,農忙時間普遍較短,一般為每年的5~6月和9~10月(公歷)。
表1-8 調研村莊主要農作物耕種成本及收益情況 單位:元/畝

從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來看,被調研農戶認為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風險主要為農業自然風險(后古城村占比為41.00%,冢張村占比為87.64%)、價格波動風險(后古城村占比為16.50%,冢張村占比為33.15%)。從農戶采取的應對風險措施來看,兩個村在應對農業風險方面的態度和措施均有差異,后古城村的多數村民選擇依靠農業技術基礎設施和“聽天由命”,購買農業保險的較少;而冢張村多數村民雖選擇了“聽天由命”,但仍有一部分村民購買了農業保險,以規避農業生產風險。從具體比例來看,后古城村選擇“聽天由命”的占比為36.50%,選擇依靠農業技術基礎設施和政府幫助的占比分別為10.00%和7.00%;冢張村選擇“聽天由命”的占比高達82.58%,選擇依靠農業技術基礎設施、政府幫助、購買農業保險和期貨市場的占比分別為20.79%、17.98%、3.93%和0.56%(見表1-9、表1-10)。
表1-9 調研村莊農業收入影響因素占比 (%)

表1-10 調研村莊規避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方式占比 (%)

續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選擇使用較為基礎的市場化風險管理工具來降低農業風險,如購買農業保險。本課題組調研的兩個村選擇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平均占比為5.78%,同時由于后古城村和冢張村了解農業保險的農戶很少,造成這兩個村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偏低(見表1-11、表1-12)。
表1-11 調研村莊農業保險購買意向占比 (%)

表1-12 調研村莊不愿購買農業保險原因占比 (%)

(三)宅基地及房屋情況
1.宅基地情況
后古城村戶均宅基地面積為6分,其中0~2.5分的占比為12.50%,2.6~5分的占比為76.50%,5.1~10分的占比為10.00%,10分以上的占比為1.00%。與其他村莊相比,平均宅基地面積水平處于中上等水平。村里很多年前就已經停止劃撥宅基地,宅基地來源以繼承上一代為主,事實上,這些基本也是集體劃撥的。
冢張村戶均宅基地面積為3分,宅基地面積中以0~2.5分、2.6~5分的占絕大部分,其中0~2.5分的占比為35.39%,2.6~5分的占比為60.67%,5.1~10分的占比為3.94%,沒有10分以上的宅基地。與其他村莊相比,平均宅基地面積較小,處于較低水平(見表1-13、表1-14、圖1-5)。
表1-13 調研村莊宅基地基本情況

表1-14 調研村莊宅基地面積占比情況


圖1-5 調研村莊宅基地面積占比情況
由于調研對“戶”的概念劃分嚴格(子女已經成家并且與父母分戶的視為新的一戶),后古城村宅基地數量只有1塊的占大多數,占比達到90.00%,該村少數農戶有2~3塊宅基地,仍存在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現象(雖然分戶,但實際仍住在一起)。冢張村宅基地數量只有1塊的占大多數,占比達到80.90%;有2塊及以上宅基地的占比為19.10%,而且有2塊宅基地的大多是戶主和子女各使用1塊(見表1-15)。
表1-15 調研村莊宅基地擁有數量占比情況 (%)

2.房屋及村外房產情況
后古城村房屋建筑面積為61~120平方米的占比高達63.00%,121~180平方米的占比為15.50%,超過180平方米的占比為12.50%。冢張村房屋建筑面積在0~60平方米、61~120平方米、121~180平方米、180平方米以上的占比分別為10.67%、60.11%、17.98%、11.24%(見表1-16、圖1-6)。
表1-16 調研村莊房屋面積情況


圖1-6 調研村莊房屋面積情況
(四)非農就業與人口流動情況
1.非農就業地點與非農就業行業情況
從非農就業人員就業地點總體來看,在本村的占比最高,為17.12%;其次是珠三角、鄭州市區、外省一般地級市,占比分別為16.04%、13.87%、11.89%(見表1-17)。
表1-17 非農就業人員工作地點分布情況

續表

從非農就業人員就業行業總體來看,后古城村和冢張村占比最高的是從事制造業的人員達到32.09%,占比分別為37.32%和26.71%;其次是從事生活服務業的人員達到22.82%,占比分別為20.07%、25.63%(見表1-18)。
表1-18 非農就業人員行業分布情況

續表

從空間位置來看受教育程度的分布,調研的兩個村莊所在縣非農就業人口以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專為主,大專及以上人口占比相對較小;所在市非農就業人口以小學及以下、大專及以上人口為主;鄭州市區非農就業人口以大專及以上人口為主;省內其他地區非農就業人口以小學及以下、大專及以上人口為主(見表1-19、圖1-7、圖1-8)。
表1-19 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 (%)

注: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各空間占比以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所有空間分布為1得出;其他受教育程度各空間占比計算方式同上。

圖1-7 后古城村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

圖1-8 冢張村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
從空間位置來看性別分布情況,調研的兩個村莊中女性主要留在縣內和外省地區從事非農就業,男性在外省地區務工的占比則遠遠超過女性(見表1-20、圖1-9、圖1-10)。
表1-20 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性別分布情況 (%)

續表


圖1-9 后古城村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性別分布情況

圖1-10 冢張村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性別分布情況
從空間位置來看年齡分布情況,調研的兩個村莊中45~60歲的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就業主要是在本縣和外省地區;本市、鄭州市區16~44歲人口的占比均較45~60歲人口的占比高(見表1-21、圖1-11、圖1-12)。
表1-21 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年齡分布情況 (%)


圖1-11 后古城村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年齡分布情況

圖1-12 冢張村非農就業人員不同空間的年齡分布情況
2.非農就業人員工資情況
由于涉及收入問題,調研時想要獲得準確的數據較難,部分被調研人員不愿回答,因此整理之后得到有效數據共387份。調研的兩個村中非農就業勞動力的年均收入為22840元,月均收入為1903元。如果從占比角度來看,后古城村有93.6%的人年收入在60000元以下,年收入在60000元以上的占比為6.40%。冢張村有90.57%的人年收入在60000元以下,年收入在60000元以上的占比為9.43%(見表1-22、圖1-13)。
表1-22 非農就業人員年均工資水平區間比例 (%)


圖1-13 非農就業人員年均工資水平區間比例
(五)新冠肺炎疫情對村民工作的影響
從新冠肺炎疫情對村民工作的影響來看,后古城村有69.58%的受訪人員表示產生了影響,冢張村有74.58%的受訪人員表示產生了影響。其中,主要影響為失去工作(后古城村占比為77.09%,冢張村占比為85.59%),其次是收入變化(后古城村占比為18.06%,冢張村占比為13.99%),有少數受訪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工作的影響為工作地點變更、工作方式改變、工資發放不及時等(見表1-23、表1-24)。
表1-23 新冠肺炎疫情對工作是否產生影響 (%)

表1-24 新冠肺炎疫情對工作影響的主要表現 (%)

(六)家庭收支情況
1.家庭收入情況
從后古城村家庭總收入來看,該村農戶的收入大多數在5萬~10萬元,并且大部分來源于非農收入,占比為82.66%,農業收入占比較少,為17.34%。由于后古城村較少種植經濟作物,再加上每戶家庭擁有的土地面積較少,每戶種植的農作物用于出售的也較少,因而非農工作的收入在后古城村中占比較大。
從冢張村家庭總收入來看,該村農戶的收入大多數在5萬~10萬元,并且大部分來源于非農收入,占比為76.36%,而農業收入占比僅為23.64%。由于經濟作物價格的波動,冢張村農戶的收入類型占比在不同的年份必然會有一定的波動。總之,農業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因此短期內農民完全放棄土地而從事非農工作的可能性較小(見表1-25、表1-26、圖1-14、圖1-15)。
表1-25 調研村莊家庭收入結構情況 (%)

表1-26 調研村莊家庭收入分類比例


圖1-14 調研村莊家庭收入結構情況

圖1-15 調研村莊家庭收入分類比例
2.家庭主要支出情況
從總支出情況來看,后古城村和冢張村村民的大部分支出都在日常生活、治療疾病和子女教育上。在有患者的家庭中,醫療費用是開支的一大項(見表1-27)。
表1-27 調研村莊家庭主要支出情況

3.借貸情況
調研的兩個村近兩年有24.87%的人有借貸需求,借款金額相差巨大,最高40萬元,最低1000元;借貸周期基本都在5年以內。借款渠道中首選親戚最多,兩個村的占比均在85%以上,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村民認為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利息高;其次是不了解貸款渠道,認為貸款手續繁雜、時間長等(見表1-28、表1-29)。
表1-28 調研村莊首選借貸對象比例 (%)

表1-29 未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原因比例 (%)

續表

(七)受訪者心目中理想生活地點情況
從理想的生活地點來看,兩個村情況基本相同,受訪人員大多愿意在農村生活,其中后古城村受訪人員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地點為農村的占比為84.50%,冢張村受訪人員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地點為農村的占比為87.08%(見表1-30)。
表1-30 受訪人員理想生活地點占比情況 (%)

調研兩個村的受訪者更喜歡在城市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有更好的物質生活(68.52%)和更豐富的精神生活(62.96%),其次是有更好的發展機會(57.41%)、有更好的醫療教育等資源(46.30%)及更有利于后代發展(40.74%)。因此,調研村莊的年輕人向往城市的原因主要與當前的生活質量有關,對于以后的醫療和子女教育也有所考慮。受訪者喜歡在農村生活是因為農村生活的壓力較小(78.64%)、有更好的生態環境(69.35%)及人與人的關系更加融洽(55.42%)(見表1-31)。
表1-31 受訪人員愿意在城市或農村生活的原因比例 (%)

續表

對于是否結束種地生活,后古城村35歲以下人員選擇繼續種地的比例為23.50%,其中有83.5%不以種地為主要收入來源;冢張村35歲以下人員選擇繼續種地的比例為16.29%,有84.27%不以種地為主要收入來源。對于是否離開農村,后古城村35歲以下人員會離開農村的占比為50.50%;冢張村35歲以下人員會離開農村的占比為64.04%(見表1-32)。
表1-32 受訪人員中35歲以下人員對未來的估計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