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作者名: 趙景峰 韓兆安本章字數: 1487字更新時間: 2024-03-28 18:20:22
四、逆全球化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
與國際貿易大發展不相稱的是近幾年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措施、技術認證與安全標準等環保與技術壁壘以及反傾銷、保護知識產權等形式存在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采用了比傳統關稅壁壘更加隱蔽和“合理”的方式在國際經貿領域規避多邊貿易制度的約束,實行貿易保護,從而達到保護本國就業、維護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支配地位的目的。在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引發的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新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保護措施由過去以關稅壁壘和直接貿易限制為主,逐漸被間接的貿易限制所取代,西方發達國家慣于在非關稅壁壘的范圍內尋求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的政策工具,一些新興經濟體也紛紛仿效。WTO報告顯示,2009年4月至8月的短短5個月時間,20國集團就出臺了91項新的潛在的保護主義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約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雖然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10年,但國際經濟形勢仍持續低迷,各國仍然沒有更好的經濟發展方案拉動需求和促進就業,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不斷發展,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從印度頻繁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到“購買美國貨”條款,從歐盟金融機構優先向本國企業貸款到中美歐紡織品貿易摩擦……貿易保護主義正席卷全球。
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始作俑者主要是發達國家,矛頭大多對準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中國家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受害者。例如,僅僅推行環境標志一項,就給我國造成每年約40億美元的出口損失。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以及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的旗號下,新貿易保護主義不但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隱蔽性,而且還具有手段上的欺騙性及戰略上的進攻性。發達國家通過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不但削弱了其他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奪取了市場份額,提高了本國競爭優勢,還獲得了保護世界環境和資源的美譽。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僅通過發達國家的單邊政策措施來實施,而且還通過西方發達國家有著決定性影響而建立起來的世貿規則,即披著合法的外衣來施行。例如,部分世貿組織成員認為中國的出口產品對其他一些成員享有“不公平”價格優勢,因此為了實現世界貿易組織關于公平價格優勢的規定要求,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在計算反傾銷幅度時往往使用參考第三國價格的“替代國”做法。15年來,已經有80多個世貿組織成員放棄在對華貿易相關問題上采取“替代國”做法,但美、歐、日等一直在使用這類具有歧視性的貿易手段[12]。況且,有關融入世界經濟的不少規則與可靠的經濟原則毫不相干,不過是為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一些雙邊和地區貿易協議更是以提高“市場準入”標準的辦法對發展中國家強加苛刻的條件。2010年世界貿易增長超過18.9%,成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技術革新使運輸和通信成本降低,加上近10年中貿易壁壘逐步減少,推動了世界貿易的增長。2010年世界貨物貿易名義增長18.9%,達到384532億美元。2011年服務貿易名義也增長18.2%,達到454677億美元。但是,現行的貿易制度使許多最貧窮的國家并未分享到世界貿易強勁增長的成果。過高而反復無常的匯率、缺乏效率的銀行體系、脆弱無用的基礎設施,加大了窮國的出口成本,降低了窮國在世界市場的出口效率。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高額貿易壁壘阻礙了發展中國家向有利可圖的市場出口。據估算,貿易保護主義使發展中國家付出了巨大代價,其代價超過了這些國家每年從發達國家中得到的經濟援助。例如,西方發達國家的農產品補貼加起來將超過非洲國民生產總值之和,如果西方發達國家取消這些補貼,發展中國家將得到比現在多3倍的好處。貿易保護主義已使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要求和緊迫感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