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汽車人機交互評價方法作者名: 龔在研 馬鈞本章字數: 2329字更新時間: 2023-10-27 18:38:54
前言
我們正在見證汽車產業13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電動化改變了汽車最基本的工作原理,電池和電機成為汽車的技術核心,而內燃機與變速器則光芒不再。智能化改變了汽車價值的判斷邏輯,軟件和體驗支撐起了新一代汽車的價值,而功能與配置的數量只能作為錦上添花。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浪潮交織在一起,共同推進著汽車產業的變革。
汽車人機交互作為汽車智能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了這場變革的聚光燈下。汽車人機交互在中國有著肥沃的生長土壤。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為汽車智能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為智能汽車的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手機等智能產品的普及為汽車智能體驗培養了用戶習慣,新勢力汽車品牌的快速壯大催生了敏捷高效的人機交互開發與迭代方法。預計到2025年,中國市場上擁有完整人機交互功能的智能座艙滲透率將超過80%,領先全球。
海上的航船需要燈塔指引方向。中國汽車人機交互發展的燈塔是什么?國外汽車企業不再是我們的燈塔。中國汽車人機交互的體驗水平已經超越了大多數的傳統國際汽車品牌,中國產品反過來成為國外品牌的學習對象。智能手機不再是我們的燈塔。智能汽車在學習了手機的交互方式和應用生態之后,又要面臨減少駕駛分心、適應用車場景、打造沉浸空間等新的挑戰,但智能手機并沒有應對這些新挑戰的經驗。所以,能夠指引中國汽車人機交互發展的燈塔只有一個,就是方法本身。長期以來,中國汽車產業都處在行業追隨者的位置,學習領先者就是最高效的研發方法。但在人機交互領域,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成為領先者,就必須找到屬于自己的產品正向研發方法,擺脫“創意有余、章法不足”的困境。我們需要產品定義方法來推演下一代產品的形態,需要場景研究方法來定位用戶體驗流程中的痛點,需要交互設計方法來滿足用戶的審美與價值取向,需要軟件開發方法來實現高效的OTA升級迭代,也需要人機交互評價方法來尋找產品中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本書聚焦于汽車人機交互的評價方法,旨在減少駕駛分心,降低操作負荷,優化體驗設計,提升用戶價值。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3章,主要介紹汽車人機交互的發展及其評價的現狀與挑戰,指出行業中需要一套全面的、系統的、可量化的汽車人機交互評價方法,并提出了三維正交評價體系。該結構的評價體系將所有評價條目納入由交互任務、交互模態、評價指標三個維度所構成的空間矩陣之中,在評價汽車人機交互這一復雜系統時,做到了無遺漏、不重疊、可拓展。
第二部分是第4~11章,是對評價指標的全面闡釋與深度討論。其中,第4章介紹了7個一級評價指標的由來。第5~7章介紹了3個理性的評價指標,分別是有用性、安全性、高效性。每一章都針對一個一級評價指標,介紹相關理論的發展,闡釋所包含的二級評價指標,并結合實際車輛的測試經驗對人機交互設計中常見的問題展開討論。第7章的最后還對各類交互任務所應匹配的交互模態給出了詳細的建議。第8~11章介紹了4個感性的評價指標,分別是認知、智能、價值、審美。其中,價值與審美是兩個非常主觀的指標,在以往的研究中很難被納入標準化的評價流程。本書基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理論將中國用戶的普遍價值進行了歸納,基于界面設計中象征手法的研究將汽車人機交互的典型審美取向進行了整理,使這兩個主觀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評價的標準化。
第三部分是第12章,介紹了該套人機交互評價體系在汽車研發流程中的應用,包括實際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將測試評價與真實的產品研發流程相融合,實現高效的設計迭代。
人車關系實驗室(HVR Lab)團隊長期專注于汽車人機交互的評價方法研究。2009年,團隊開始了針對座艙內功能的用戶訪談研究。2014年,團隊與PSA集團共同利用可自定義的模擬駕駛座艙進行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探索汽車人機交互的未來趨勢。那時,人機交互在中國的汽車行業中尚不被重視,大多數汽車企業沒有專門負責人機交互的部門,可用性測試的概念在行業內也鮮有人知。來自PSA法國的人機交互研究與測試方法讓我們受益良多。2018年,團隊開發出了面向量產車型人機交互的評價體系與測試方法,與斑馬智行合作對市場上十余款優秀的產品進行了全面測評,并公開發布了測試結果。同年,上海啄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AMMI)成立,全面推進智能座艙研究與人機交互評價的產業化。這套評價體系經過近5年的持續發展,變得更加全面、更加完善,成為本書所介紹的汽車人機交互評價方法。
在這套評價方法的開發過程中,一些來自汽車產業的合作伙伴給了我們許多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方法打磨得日漸成熟,包括保時捷中國、PSA集團、斑馬智行、上汽大眾、大眾汽車中國、寶馬中國、長城汽車等。此外,一些海外專家在非汽車領域的跨文化研究成果也為這套方法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啟示,特別是美國的Aaron Marcus教授和葡萄牙的Paulo Finuras教授。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啄一智能(AMMI)與人車關系實驗室(HVR Lab)的許多同事都參與了這套評價方法的研究,并對本書的撰寫做出了貢獻。其中,劉大川、陸金、王小斌、胡芬等深度參與了評價體系的構建。陸金參與了第8章、第11章內容的整理與校對。
目前,中國汽車智能座艙與人機交互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之中,汽車企業、行業協會、學術組織、測評機構都將目光聚焦于此。啄一智能(AMMI)與人車關系實驗室(HVR Lab)作為該領域最早的研究團隊之一,正在不斷推進這套評價體系在產業中的應用。目前,基于此評價體系的中國汽研(CAERI)“智能座艙交互體驗”測試認證已經開始執行。基于此評價體系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智能座艙交互體驗測試評價規程》已經制定完成,即將發布。未來,團隊也將在研究領域進一步探索,為機械工業出版社“汽車智能座艙開發書系”貢獻更多有價值的書籍。希望這些評價方法與實踐經驗能夠幫助中國汽車人機交互朝著更加有序、創新、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龔在研,馬鈞
2022年12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