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名家名言

翻譯經驗點滴

《文藝報》編輯部要我談談翻譯問題,把我難住了,多少年來多少人要我談,我都婉言謝絕,因為有顧慮。談翻譯界現狀吧,怕估計形勢不足,倒反犯了自高自大的嫌疑;1954年翻譯會議前,向領導提交過一份意見書,也是奉領導之命寫的,曾經引起不少人的情緒,一之為甚,豈可再乎?談理論吧,淺的大家都知道,不必浪費筆墨;談得深入一些吧,個個人敝帚自珍,即使展開論戰,最后也很容易抬出見仁見智的話,不了了之。而且翻譯重在實踐,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為苦。文藝理論家不大能兼作詩人或小說家,翻譯工作也不例外;曾經見過一些人寫翻譯理論,頭頭是道,非常中肯,譯的東西卻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為戒。不得已,談一些點點滴滴的經驗吧。

我有個缺點:把什么事都看得千難萬難,保守思想很重,不必說出版社指定的書,我不敢擔承,便是自己喜愛的作品也要躊躇再三。1938年譯《嘉爾曼》,事先畏縮了很久;1954年譯《老實人》,足足考慮了一年不敢動筆,直到試譯了萬把字,才通知出版社。至于巴爾扎克,更是遠在1938年就開始打主意的。

我這樣的躊躇當然有思想根源。第一,由于我熱愛文藝,視文藝工作為崇高神圣的事業,不但把損害藝術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樣嚴重,并且介紹一件藝術品不能還它一件藝術品,就覺得不能容忍,所以態度不知不覺地變得特別鄭重,思想變得很保守。譯者不深刻地理解、體會與感受原作,決不可能叫讀者理解、體會與感受。而朋友,有的人始終與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強;有的人與我一見如故,甚至相見恨晚。但即使對一見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想譯一部喜歡的作品要讀到四遍五遍,才能把情節、故事記得爛熟,分析徹底,人物歷歷如在目前,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也能慢慢咂摸出來。但做了這些功夫是不是翻譯的條件就具備了呢?不。因為翻譯作品不僅僅在于了解與體會,還需要進一步把我所了解的、體會的,又忠實又動人地表達出來。兩個性格相反的人成為知己的例子并不少,古語所謂剛柔相濟、相反相成;甚愛一部與自己的氣質迥不相侔的作品也很可能,但要表達這樣的作品等于要脫胎換骨,變作與我性格脾氣差別很大,或竟相反的另一個人。倘若明知原作者的氣質與我的各走極端,那倒好辦,不譯就是了。無奈大多數的情形是雙方的精神距離并不很明確,我的風格能否適應原作的風格,一時也摸不清,了解對方固然難,了解自己也不容易。比如我有幽默感而沒寫過幽默文章,有正義感而沒寫過匕首一般的雜文;面對著服爾德那種句句辛辣、字字尖刻,而又筆致清淡、干凈素雅的寓言體小說,叫我怎能不逡巡畏縮,試過方知呢?《老實人》的譯文前后改過八道,原作的精神究竟傳出多少還是沒有把握。

因此,我深深地感到:(一)從文學的類別來說,譯書要認清自己的所短所長,不善于說理的人不必勉強譯理論書,不會作詩的人千萬不要譯詩,弄得不僅詩意全無,連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鏡介紹作品,無異自甘做文藝的罪人。(二)從文學的派別來說,我們得弄清楚自己最適宜于哪一派。浪漫派還是古典派?寫實派還是現代派?每一派中又是哪幾個作家?同一作家又是哪幾部作品?我們的界限與適應力(幅度)只能在實踐中見分曉。勉強不來的,即使試譯了幾萬字,也得“報廢”,毫不可惜;能適應的還須格外加工。測驗“適應”與否的第一個尺度是對原作是否熱愛,因為感情與了解是互為因果的;第二個尺度是我們的藝術眼光,沒有相當的識見,很可能自以為適應,而實際只是一廂情愿。

使我鄭重其事的第二個原因是學識不足、修養不夠。雖然我趣味比較廣,治學比較雜,但雜而不精,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不派正用。文學既以整個社會整個人為對象,自然牽涉到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歷史、繪畫、雕塑、建筑、音樂,以至天文地理、醫卜星相,無所不包。有些疑難,便是馳書國外找到了專家說明,因為國情不同、習俗不同、日常生活的用具不同,自己懂了仍不能使讀者懂(像巴爾扎克那種工筆畫,主人翁住的屋子,不是先畫一張草圖,情節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長年感到苦悶。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離多么遠,他們喜歡抽象,長于分析;我們喜歡具體,長于綜合,要不在精神上徹底融化,光是硬生生地照字面搬過來,不但原文完全喪失了美感,連意義都晦澀難解,叫讀者莫名其妙。這不過是求其達意,還沒有談到風格呢。原文的風格不論怎么樣,總是統一的、完整的;譯文當然不能支離破碎。可是我們的語言還在成長的階段,沒有定型,沒有準則;另一方面,規范化是文藝的大敵。我們有時需要用文言,但文言在譯文中是否水乳交融便是問題;我重譯《克利斯朵夫》的動機,除了改正錯誤,主要是因為初譯本運用文言的方式,使譯文的風格駁雜不純。方言有時也得用,但太濃厚的中國地方色彩會妨礙原作的地方色彩。純粹用普通話吧,淡而無味,生趣索然,不能作為藝術工具。多讀中國的古典作品,熟悉各地的方言,急切之間也未必能收效,而且只能對譯文的語匯與句法有所幫助;至于形成和諧完整的風格,更有賴于長期的藝術熏陶。像上面說過的一樣,文字問題基本也是個藝術眼光的問題;要提高譯文,先得有個客觀標準,分得出文章的好壞。

文學的對象既然以人為主,人生經驗不豐富,就不能充分體會一部作品的妙處,而人情世故是沒有具體知識可學的。所以我們除了專業修養,廣泛涉獵以外,還得訓練我們觀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時要深入生活,了解人,關心人,關心一切,才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偉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訴說給讀者聽。因為文學家是解剖社會的醫生,挖掘靈魂的探險家,悲天憫人的宗教家,熱情如沸的革命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像宗教家一般虔誠,像科學家一般精密,像革命志士一般刻苦頑強。

以上說的翻譯條件,是不是我都做到了?不,差得遠呢!可是我不能因為能力薄弱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藝術的高峰是客觀的存在,決不會原諒我的渺小而來遷就我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切學問都是如此。

另外一點兒經驗,也可以附帶說說。我最初從事翻譯是在國外求學的時期,目的單單為學習外文,譯過梅里美和都德的幾部小說,非但沒想到投稿,譯文后來怎么丟的都記不起來,這也不足為奇,誰珍惜青年時代的課卷呢?1929年至1931年間,因為愛好音樂,受到羅曼·羅蘭作品的啟示,便譯了《貝多芬傳》,寄給商務印書館,被退回了;1933年譯了莫羅阿的《戀愛與犧牲》,寄給開明,被退回了(上述兩種以后都是重新譯過的)。那被退的譯稿當然不止這兩部,但我從來沒有什么不滿的情緒,因為總認為自己程度不夠。事后證明,我的看法果然不錯;因為過了幾年,再看一遍舊稿,覺得當年的編輯沒有把我幼稚的譯文出版,真是萬幸。和我同輩的作家大半都有類似的經歷。心甘情愿地多做幾年學徒,原是當時普遍的風氣。假如從舊社會中來的人還不是一無足取的話,這個風氣似乎值得現代的青年再來提倡一下。

傅雷

1957年5月12日

(原載《文藝報》1957年第10期)

為你推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江南 7.1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台州市| 峡江县| 当雄县| 临夏市| 永仁县| 东宁县| 咸阳市| 沈阳市| 贵阳市| 牙克石市| 两当县| 迁安市| 吉安县| 荆州市| 杭州市| 淮滨县| 保亭| 蓬溪县| 宜州市| 海口市| 北辰区| 夹江县| 徐水县| 渭南市| 泾阳县| 哈密市| 扬州市| 贵州省| 淄博市| 阿克| 宝坻区| 尖扎县| 怀来县| 西平县| 康平县| 从化市| 武威市| 衢州市| 泰和县|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