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建州義寧軍建制
- 鐵血晚唐
- 巨眼
- 7584字
- 2023-12-01 11:29:43
且說陳超伙同陳巖入主刺史府之時,徐歸范已心不甘情不愿,帶著張世浚的噩耗回家了。
當張世浚組織鄉(xiāng)團的時候,徐歸范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想法,他不能一輩子在張家當長工。
徐歸范在鄉(xiāng)團這個集體中嶄露頭角之后,他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多的遐想,但這些遐想都還只是模糊不清的。
直到陳超出現在水北村,被防御使張謹升為什將,吸納鄉(xiāng)團重建北面行營,徐歸范內心的追求開始有了清晰的定位。
張世浚不過是一個意氣用事的愣頭青,組織鄉(xiāng)團或許只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欲。徐歸范意識到,他跟錯了人。
徐歸范認準了自己要跟隨的人,是像張謹和陳超這樣的心懷廣袤天地之人,他開始抗拒張家,抗拒水北村,甚至抗拒鄉(xiāng)里土團。
剛開始,在張世浚和陳超之間,徐歸范還在搖擺不定。如今張世浚死了,徐歸范無需搖擺不定,但他無法與張家斷了關系。
說到底,徐歸范的身份還是張家的長工。這也是為什么,陳超命他把張世浚的噩耗帶回水北村,這件事必須由他來做,也只能是他。
徐歸范不禁擔心,他這一回,可能就再也無法離開水北村了。當初,鄉(xiāng)團可以編入北面行營,是因為張世浚。
如今,張世浚死了,徐歸范在張家能指望的人就只有張謹了,而張謹最關心的是建州的安定。如此,徐歸范便知自己該對張謹說些什么了。
徐歸范快馬加鞭連夜趕路,很快就帶著張世浚的噩耗,回到了永平鄉(xiāng)東倀里水北村。
見到延平軍防御使張謹,徐歸范愕然發(fā)現,將軍的傷勢仍未痊愈,不祥的預感襲來,只怕將軍是熬不到明年了。
“世浚呢?他怎么沒有一起回來?不回來也好,他爹還在氣頭上呢!”
張謹說著,艱難地喘著,上氣不接下氣。
此時,鄉(xiāng)醫(yī)正給他的傷口換藥,只見傷口仍在發(fā)炎,不見一點康復的跡象。
正當徐歸范不知如何開口提及張世浚的死訊時,張世浚的兄妹張世表和張霞二人,陪著他們的老父親出現了。
見到徐歸范就情緒激動,張家老爺連連問道:
“怎么就你一個人?那小子呢!躲到哪里去了?半夜離家出走,簡直是逆子!”
“他是不是不敢回來?我就不信了,還有他不敢的事?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最好永遠別回來!”
徐歸范只等張老爺的情緒平靜下來后,這才緩緩說道:
“張世浚沒了。”
張世浚的老父親聽到噩耗,悲痛至極,以致無聲無息,似乎早料到了會有這一天。
時間挨到了夜里,張謹召來徐歸范,獨自細問詳情。
“流寇攻掠了州城,我們攻不進城內,只能撤到城東三十里的茶山。”
“是我沒有看緊世浚,他獨自溜進了城內,前往州衙直面流寇頭目,結果被殺。”
“陳超將軍說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他建議把世浚安葬在茶山之巔,高山仰止之處。”
張謹聽了,沉默半晌,不再提及張世浚,轉而問道:
“說說流寇在州城的舉動吧!”
徐歸范見問,早有準備,說道:
“流寇把城內搶掠一空,隨即南下,往福州的方向去了。”
張謹疑惑道:“沒有焚毀城池?”
“沒有,陳將軍的意思,是因為世浚的獻身,這才保全了州城的完整。”
張謹略感欣慰,又問道:
“如今刺史跑了,我們這位年輕的將軍,恐怕已經急不可耐地進駐刺史府了吧?”
徐歸范搖了搖頭,答道:
“并沒有,城內出現了一伙來自黃連鎮(zhèn)的鄉(xiāng)團,聲勢挺大,陳將軍的意思,以靜制動,見機行事。”
張謹聽了,眉頭緊皺,急問:
“鄉(xiāng)團?什么鄉(xiāng)團?該不會是盜賊吧?”
徐歸范聽了,不免尷尬,提醒道:
“可是,我也是鄉(xiāng)團的人,不是嗎?”
張謹怒斥,啐道:
“胡扯!你們是本大帥親點的官兵,早就題在延平軍的名冊,上奏呈報給了朝廷,你犯什么糊涂!”
徐歸范聽了,當即又驚又喜,一股腦兒地跪拜道:
“小的無知,多謝將軍老爺的栽培,小的再也不會亂說話了。”
“我栽培你,那也是覺得你值得栽培。當兵要有當兵的樣子,動不得就下跪,成何體統(tǒng)!”
負傷在身的張謹仍然霸氣側漏,直令徐歸范囫圇從地上起身。
徐歸范還沒來得及平復情緒,又聽防御使張謹說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
“趁我還吊著一口氣,盡快將我送往建州城,我還有事交代那位年輕人。”
徐歸范一時之間,不知此話何意,猶豫著不敢答應,只說道:
“這?只怕張老爺不同意,我一個人做不到吧!”
張謹倒是有了一個兩全其美的主意,說道:
“就說州城附近盜賊蜂起,我要去守護張世浚安歇的墓地,你現在就去跟他們這樣說。”
徐歸范只好聽命行事,果然,張家人對防御使此舉無不感到震驚。
就這樣,鐵漢柔情的防御使張謹,堅決不顧眾人反對,硬要前往建州城,猶如再一次的掛帥出征。
原本,小侄女張霞也想著陪張謹去看看她的小哥,不想被他爹嚴厲責罵了一頓。
“等我哪天死了,你們再去也不遲!”
張老爺此言不像是單純的氣話,聽起來似乎話中有話。
于是在徐歸范的護送下,張謹拖著最后一口氣,最后一次離開了老家水北村。
此時,徐歸范終于意識到,自己確實自由了,像長了翅膀的飛鳥,終于可以去闖更大的天地了。
當張謹來到建州城東三十里的茶山,只覺得此地甚好,也就不想著進城了。
對張世浚的死,張謹始終覺得,自己多少都有一些責任。
他也知自己命不久矣,想著把茶山作為最后的歸宿,叔侄二人的亡魂在此也有陪伴。
徐歸范見防御使張謹身上有傷,得從城里請來了鄉(xiāng)醫(yī),給他換藥才行。
在山下的村落購置了房屋,徐歸范總算把張謹給安頓好了。
前前后后總算是完成了各方面的任務,徐歸范準備回建州城內,找陳超復命。
張謹也早催他去了,便要徐歸范帶話,務必讓陳超盡快來茶山,有要緊事交代。
徐歸范進城后,在刺史府見到了陳超。
想不到陳超的動作這么快,轉眼半個月時間,竟和陳巖達成了合作。
徐歸范眼前所見,延平軍北面行營與九龍土團軍相親相愛,其樂融融。
果然是應了那句,建州人不打建州人。
見徐歸范回來復命,陳超早想好了給他安排什么新職務。
如今不分什么延平軍、什么九龍軍,都是守護建州城的建州軍親兵。
陳超以州團練使之職,全權負責城防兵務,準備安排徐歸范當團練副使。
州團練副使作為陳超的副手,協(xié)助掌管建州之兵,這個香餑餑的職務早就被陳超的妻弟范輝盯上了。
范輝此前就曾從軍,在軍中的資歷優(yōu)于徐歸范,但畢竟是陳巖的人。
商談合作時,陳巖就在陳超面前表態(tài),無意插手兵務,而陳超也答應,一定支持陳巖出任刺史一職。
眼下,陳巖當上建州刺史,一心專注吏治民生,身邊已有侯倫這個心腹,就不操心軍中的妻弟范輝了。
如此,團練副使一職只能是陳超安排的人,眼下也就非徐歸范莫屬了。
徐歸范接受了委任,高興之余不忘奏報另一件要緊事。
“防御使來了,在城東三十里的茶山,急著要見陳超,說是有話交代,可能是最后的交代了。”
徐歸范說道,似乎有意透露,不想陳超因兵務而怠慢了此事。
“應該的,就算將軍不見我,我也應該去拜會他的。”
陳超說著,又問了徐歸范一些關于張家人得知張世浚戰(zhàn)死后的情況,以及張謹為何突然出現在了茶山。
徐歸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陳超。
陳超也不多想,當日便放下兵務,孤身來到茶山,拜會防御使張謹。
此時,張謹雖然手下已無一兵,但依然是朝廷命官,乃兵部掛了名的延平軍防御使。
當初提拔陳超為北面行營的什將,張謹可是按部就班,名正言順地照著章程,一紙文書上奏,呈報給了朝廷。
徐歸范和那些鄉(xiāng)團的壯士也都入了兵冊,成了延平軍麾下名正言順的官兵。然而,他卻聽聞,陳超在城內,竟跟來路不正的鄉(xiāng)團攪和在了一起。
“建州城現在是你們的了,你們陳家人好大的胃口,可有把朝廷放在眼里?”
防御使張謹劈頭蓋臉地質問陳超。
陳超一臉懵,不免疑惑,說道:
“將軍所說,是什么陳家人?我是孤兒,自幼在軍中長大,將軍是知道的。”
“原來,你知道是孤兒,在軍中長大。”
張謹見陳超在裝糊涂,隨即笑道:
“你是不是以為,我手下的兵死的死,跑的跑,而我也快死了,就無人可用了?你們在城內的所作所為,我的心跟明鏡似的,照看得一清二楚。”
陳超原本不想勞煩防御使操心,這會兒也不瞞著了,說道:
“我們?將軍說的可是我和陳巖大哥?”
“大哥?你不說,我還以為你認了一個義父呢!”
張謹一陣冷嘲熱諷之后,這才點出陳超的問題,說道:
“虧你還是堂堂延平軍一員什將,竟然伙同鄉(xiāng)團莽夫,占據著刺史衙門,這和外面那些盜賊有什么區(qū)別?”
陳超從防御使的口中聽出了偏見,對此頗不以為然,也不遮掩,直言道:
“將軍覺得鄉(xiāng)團是莽夫?如果說九龍土團軍是這樣,那我的北面行營何嘗亦如此。我倒覺得,將軍瞧不起鄉(xiāng)團,是不可理喻的傲慢。”
陳超還有一句話憋著沒說出來,覺得防御使對陳巖的人品有誤解,是不負責任的揣測。
“所以,你對徐歸范等人也是這番態(tài)度嗎?”
張謹轉頭問道,似乎剛才只是在試探陳超的內心。
陳超毫不猶豫地肯定道:
“這是當然,建州城是我們建州人自己的家園,不論是九龍土團軍還是北面行營,都是我的家人。徐歸范等人是我的牙兵牙將,自然更親于別人。”
張謹被陳超的一番言辭說動,此前,朝廷下放的官吏多是北方人,早逃回家去了。州城遭流寇洗劫過后,建州人心惶惶,朝廷卻暫時無暇顧及吏治民生。
北方來的賊寇還在南下流竄,而眼下建州的盜賊也開始泛濫了,他們多是沒有生計的本地人聚義。
要收拾這些爛攤子還就只能靠建州人自治,張謹確實也沒有更好的人選推出。
隨后,張謹決定最后幫他們一把。
張謹決定最后幫他們一把,說道:
“福建觀察史兼福州刺史韋岫,其家族乃大名鼎鼎的京兆韋氏,直達天聽。我與他相識一場,既然你如此信任陳巖的為人,我且把你和他一起舉薦給韋岫,建州以后的安定就拜托你們了。”
原來,這就是延平軍防御使對陳超最后的交代,一份責任重于泰山的囑托。
“當務之急,集中各縣兵力,看看可調動的建州之兵有多少?”張謹問道。
陳超早就這么做了,如今他全權統(tǒng)領建州兵務,對此最清楚不過了,且說道:
“此前被流寇打散、打傷的州兵、戍兵已回來了不少,不過滿打滿算,只怕仍不足一萬。好在近些日子,我又派人到各鄉(xiāng)里征召土團,倒是收服了不少盜賊。”
張謹略表滿意,又補充道:
“若是征調一萬人南下馳援福州城,且還能留下幾千的守備戍衛(wèi)建州城,如此最好了。”
眼下,流寇南下攻掠福州,正是福建觀察使用兵之際。
張謹修書一封,請觀察史韋岫代為向朝廷奏請,以陳超為福建團練副使,統(tǒng)領建州之兵,赴福州圍剿流寇,以解福州危局。
幾日后,防御使張謹最后的努力有了結果。福建觀察使韋岫上表朝廷,保薦陳超和陳巖,得到了答復,準奏!
因陳超守土有功,朝廷在建州設置義寧軍,置鼓角,賜牌印,以剪除余寇,撫安鄉(xiāng)井,正式任命陳超為義寧軍防御使,主管兵務,以陳巖為建州刺史,主治民生。
自此,不論原先的延平軍,還是后來的鄉(xiāng)里土團,重新整編為義寧軍。
表面上,各鄉(xiāng)土團的人都已經打散融合,但暗地里卻仍然各自抱團,以建安、將樂、建陽此三縣的人數眾多,相互之間的日常小摩擦也最多。
“我們建安縣的鄉(xiāng)團才是防御史的親兵,當初防御史落難時,就跟著將軍重建了北面行營,我們可是延平軍的正規(guī)軍。”
“刺史大人才是建州之主,我們九龍軍才是親兵,如果不是看小陳將軍是陳老板的結義兄弟,我們才不會聽他的號令嘞!”
“沒這么欺負人的,欺負我們建陽的來得晚,就把我們拆散了,我們是來殺賊剿匪、建功立業(yè),不是來看大門的。”
建州各方鄉(xiāng)團勢力爭相建功,急于南下剿匪,就差動手掐架了。
陳超可不想急著去當炮灰,只因黃巢之眾勢如破竹,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福州不日便要被流寇攻陷了。
果然,很快便傳來了消息,說福建觀察使韋岫因不抵流寇,棄福州城而逃,估計已遠離閩地,回京都長安了。
又一個跑路的父母官,這就是所謂的京兆望族,大名鼎鼎的韋氏家風。
恰時,張謹因傷勢惡化,在茶山亡故。陳超以厚葬張謹為由,暫緩領兵南下。
張家老爺得知張謹亡故,難免心頭一緊,往日再多的嫌隙怨恨,在生死離別之際也都煙消云散了。
畢竟是手足兄弟,既然張謹有意與張世浚一同葬于茶山,張家老爺即命長子張世表和小女張霞,前去城東三十里的茶山吊唁。
張世表帶著小妹張霞離開了建安縣的永平鄉(xiāng),這是張霞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
在茶山祭拜了叔父張謹和小哥張世浚后,張霞當即提前想進城看看,她早聽說了陳超在建州城內領一州之兵的事。
張世表隨即領著張霞來到了建州城,想著讓她見見世面也好。
在流寇過境之后,建州城在陳巖等人的治理下,日復一日,民生逐漸恢復著往日的生機。
建州城歷經歲月滄桑、朝代更迭,這座輝煌的城池多次荒毀于戰(zhàn)亂。從三國東吳時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到南朝劉宋時遷往黃華山麓,再到蕭梁時移至溪西,南朝陳時又遷回溪南覆船山下。
大唐建中元年,建州刺史陸長源再次移城于黃華山麓。陸長源修筑的建州城,城墻周長九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廣二丈一尺,有九個城門。
南邊是建溪門,東南邊是通仙門,西南邊是建安門,東邊是寧遠門、通安門,西邊是水西門,水西門的西北方有西津門,西津門的南邊有臨江門,北邊有朝天門。
在城東的通安門外,出城便是街道,一直向北伸展,長約三華里。此地半為商店,也是一個集市,因在東溪沿岸,且位于溪流交匯口,可謂水陸要沖,扼三縣百鄉(xiāng)商旅的孔道。
東門附郭的街坊,商旅云集,市景繁榮,有從東安、東屯、水北等處走陸路來的鄉(xiāng)民,也有從東溪沿岸下駛的民船在驂鸞渡口或東門一帶溪邊停泊的,下了船登岸即可入城。
從城東的茶山進城,先是坐船,之后改陸路,僅需步行一段就好。
這日,張世表領著小妹張霞,從水路抵達驂鸞渡口后,下了渡船,即是建州城東門外的附郭,上了岸便有等待接客的馬車。
他們搭上一駕馬車,一路沿著附郭的街坊,駛向通安門。
一眼望到街的盡頭,張霞遠遠地看見通安門屹立于前方,建州城近在咫尺,張霞終于見到了日夜期盼著的城墻。
他們從通安門進入建州城內,大市街是建州城最熱鬧的集市,城內著名的店鋪皆集中于此,熱鬧的市井氣息撲面而來。
見張霞東張西看,稀奇得很,張世表微微一笑,看了看天上的日頭,說道:
“時間還早,我?guī)闳マD轉吧!今天一次性瞧個夠,以后可就別再嚷嚷著要出來見見世面了,多看幾眼你也會看厭的。”
于是,張霞就像從籠子里放出來的鳥兒似的,在張世表的帶領下,開始穿梭在城里的大街小巷。
“哥,快看那邊,好漂亮的油紙傘啊!”
“哥,看這邊,這邊!糍粑、尾腸、魚肉……真香啊!我都流口水了。”
在張霞前面引路,張世表不時地催促道:“快點走了,快點走了,不然今天可就逛不完了。”
張世表想著讓她一次逛個夠,下次就不會想著再來,可是這么大的一座城,哪是能逛得完的,而這么熱鬧的一座城,又哪是能逛夠的。
乾符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黃巢所率十萬之眾的流寇攻占福州城已有三日。
福建觀察史一職之所以如此軟弱,在于根本沒有多少可用之兵。
此前,朝廷以宰相王鐸為荊南節(jié)度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tǒng),派兵遣將一直追著流寇打,從山南道追到了江南道。
又以高駢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命他阻擊黃巢。高駢統(tǒng)領朝廷在江南的主力軍,屢屢破賊,降伏黃巢的大將畢師鐸、秦彥。
如此一路被官兵追著打,黃巢這才率眾躲入朝廷兵力空虛的閩地。
眼下,官兵隨時可能窮追圍剿,流寇在福州城也不可能久留,必然擄掠了物資錢財就跑。
此時,尚在建州城按兵不動的陳超,算了算日子,黃巢估計將于月底撤離福州,繼續(xù)南下,過泉州,揮師嶺南。
待黃巢撤離福州之日,陳超率領建州之兵趁虛而入,即可順勢接管福州城防。顯然,時機成熟,可以安排增援福州之行了。
還有半個月的時間綽綽有余,在出征之前,陳超還想做一件事。
既然朝廷賜了義寧軍的番號,不如把建州之兵進行重新整編,借此杜絕各縣同鄉(xiāng)抱團互掐的現象,提升士兵積極向上的凝聚力。
陳超先是和陳巖商議,即日召開一次骨干會議。他們一個是義寧軍防御使,一個是建州刺史,一個兵務一個政務,也算是建州之主了。
與會的骨干成員中,徐歸范是陳超的副手,范輝、劉翱也都是軍中別將,侯倫則是陳巖的副手,又有錄事參軍熊博協(xié)助治理民生。
范輝提起神策軍,有意效仿,那可是朝廷的禁軍,似乎威名遠揚。
對此,陳超卻不以為然。
神策軍今非昔比,眼下已是如此不堪,義寧軍不是神策軍,也不想淪為神策軍。
建州衙門里的文武骨干連續(xù)開了足足六個時辰的會議。
這次骨干會議的主要議題是關于義寧軍的建制和編號,自然由陳超來主持。
作為建州團練史兼領義寧軍防御史,陳超集思廣益,積極聽取了陳巖、侯倫和范輝等人的發(fā)言。
“我以前當兵的隊伍,三個人一組,互相監(jiān)督,互相幫助,關系很牢固。”范輝說。
“小組不固定,固定的一個隊伍至少五十人,可從中選出五個負責人。”陳巖說。
“遠途征戰(zhàn),必需要有輜重兵,數量還不能少,其余還要有步兵,馬軍,弩手,弓手,跳蕩隊,奇兵隊。”候倫說。
在會議的最后,七嘴八舌總算初步確定了義寧軍的編制,陳超做出了一系列的總結,大體如下。
“義寧軍以隊作為最穩(wěn)定的基礎單元,無論是訓練、行軍、結營、布陣、作戰(zhàn),隊都是最基本的戰(zhàn)術單位。”
“士卒每五十人結成一個大隊,從中選出五人分別擔任押官、隊頭、副隊頭和左右傔旗,剩余四十五個戰(zhàn)兵分成五個中隊,每個中隊九人又分成三個小隊。”
“十大隊成一營,一營計五百人,設置什將一職。以八個營即四千人為一軍,設置都指揮使一職。”
“每隊給一支旗幟,行動時引領隊伍,駐立時立于隊前,駐扎時立在營帳旁邊。各營可在旗幟上標記不同的圖畫,教本隊本營的士兵辨認。”
“一軍共有八十隊四千人,其中戰(zhàn)兵二千八百人,五十六隊,輜重兵一千二百人,二十四隊。”
“戰(zhàn)兵中,步兵二千人,四十隊,騎兵八百人,十六隊。步兵中,弩手八隊,弓手八隊,跳蕩十二隊,奇兵十二隊。”
“跳蕩是先鋒精銳士兵,奇兵以正合以奇勝,是預備機動隊,輜重兵擬戰(zhàn)日押輜重遙為聲援。”
“臨陣作戰(zhàn)時,四十隊步兵中會有六隊被抽調出來,組成一個中軍,居當軍中心,負責警衛(wèi)和充當最后的預備隊。”
“余下的三十四隊則被分為相等的前后兩陣,前陣為戰(zhàn)隊,后陣為駐隊。前后陣均包含弩手、弓手、跳蕩和奇兵隊,全員裝備長槍、弓箭、橫刀和鎧甲。”
“在戰(zhàn)隊之前,抽調精銳力量,組成戰(zhàn)鋒隊,裝備陌刀,作為肉搏陷陣的先鋒。”
“建州之兵人數已達萬人,義寧軍至少可編出左右兩個軍的規(guī)模,余者編入守備軍,用于護衛(wèi)州城和州衙。”
“義寧軍左右二軍和建州守備軍,各置一個都指揮使、一個都虞候。”
“義寧軍左軍都指揮使徐歸范,義寧軍右軍都指揮使范輝,建州守備軍都指揮使劉翱。”
“義寧軍左軍都虞候廖彥若,義寧軍右軍都虞候吳光,建州守備軍都虞候余欽。”
“以上,全軍整編在即,擇日南下增援福州。”
三日后,陳超統(tǒng)領八千義寧軍左右兩軍出建州往南,向福州進發(fā)。
如果時機湊巧,那么黃巢撤離福州之日,陳超便可趁虛而入,領建州之兵順勢接管福州城防。
因此,陳超并不著急,而是慢慢悠悠,一路尋找土豪征收保護費,同時招納壯丁擴大兵力。
陳超早想好了幾個口號,用于宣傳征兵征餉的口號。
“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今日的付出,是為了明日的回報。”
“到了軍中就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建州兵,義寧軍,朝廷敕,天子詔,除余寇,撫鄉(xiāng)里。”
果然,口號喊得漂亮,還是有點用處的。
當口號響徹在從建州到福州的官道上,此前剛被流寇嚇得不輕的鄉(xiāng)紳鄉(xiāng)民,像是看到了救世主。
鄉(xiāng)紳們捐出了一點意思,就當做了一筆小買賣,哪怕有去無回,得不到一點回報,也好過被惡狼給搶了去。
而鄉(xiāng)民們早就過膩了擔驚受怕的日子,紛紛加入了隊伍,總算找到了自己的組織。
就這樣,陳超領義寧軍八千人自建州出發(fā),一路向南,接納壯士,擴大兵力,抵達福州時已近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