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你在想什么(譯文科學)
- 王興
- 2068字
- 2023-08-09 15:41:29
Tips:微信問診的醫生為什么這么冷漠?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嗓子卡了魚刺,發微信問我“能不能喝醋給化開”,我說不能。他又問“能不能吃飯吃饅頭給咽下去”,我說從臨床角度也不建議,還是建議去醫院。我能明顯感受到他的那種鄙夷,大概是覺得:一個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就這?這啥子也不會嘛,還這么冷漠,就知道讓去醫院,和普通人也沒什么分別。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醫生在任何事情中都有極限思維,如果對病情不了解,那就一定會思考最糟糕的結局,來對彼此負責。我見到的魚刺意外,比較嚴重的一次是病人喝魚湯的時候誤把魚的鰓蓋骨(頭上比較薄而寬的那塊)喝進去,導致鰓蓋骨穿透食管,與隔壁的主動脈血管壁只差薄薄的一層膜的距離。在拔除鰓蓋骨的時候,內鏡科的老師小心翼翼地從中間剪開,然后垂直食管壁拔出,因為稍微向里捅一點就會毀滅性地大出血。拔魚刺的全程,心胸外科就要在手術臺的一旁待命,如果病人發生主動脈出血,就要立刻采取開胸手術進去止血,護士也會在之前把全套的開胸設備都準備好,因為一旦發生意外,留給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
這種情況哪怕你只碰到一例,就會讓你產生難以磨滅的印象。你當然記得小時候卡到小魚刺時,家長都會讓你咽口饅頭喝口水,不一會兒就下去了。但是作為微信咨詢,你永遠不要,也不應該,指望通過微信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這未必是正確答案,它只是你內心希望獲得的答案。
這就是所謂的“微信咨詢困境”。問的人可能隨意,回答的人可能也很隨意,但是產生的后果如果是災難性的,那么咨詢者和被咨詢者都將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樣的故事發生得實在太多。
一位孕婦陰道少量出血,微信詢問醫生朋友,醫生朋友也沒太細問,就隨口說沒事觀察觀察,可第二天孕婦就流產了。雖然我們根本無法判斷這次流產是否能夠通過及時干預解決,但這位醫生之后應該再也不敢隨口回應微信上的咨詢。所以現在如果有人在微信上問我:“要不要去醫院看看?”我很少回復:“不用去。”
很多人說,很佩服醫生有專業的知識,自己就會看病,就不需要總往醫院跑。但是實話講,醫生之所以能跨過“微信咨詢困境”,而使用微信來解決是否需要去醫院看病的問題,往往不是因為有了醫學知識,畢竟醫生的醫學知識通常也只局限在自己的專業內。因此,我們需要探討的是醫生的思考路徑并適當地借鑒。
第一,醫生通常有很多同學和同事在各個科室,所以看上去他們沒有去醫院,但實際上等同于看過門診了。他們不但知道這些同學里哪些是專業靠譜且好交流的,他們之前相處所產生的信任感也能夠讓一次交流足夠順暢。
醫生通過微信咨詢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取代不了看病,就是因為微信是一個生活場景,醫生在“隨便看看回復一下”和“好好問問,送佛送到西”之間,幾乎沒有什么過渡的區域。你的一句“肚子疼怎么辦”,對醫生來說就要展開至少十幾分鐘的微信問診,但熱情地問了半天之后,我經常收到的回復是:“哦,不好意思,我已經不疼了。”
第二,醫生同行之間,更能理解微信幫助的有限性。一方面,醫生不會依賴微信解決問題,通常只會詢問一個具體的技術問題或者信息問題,例如哪款藥發生過敏概率更低,孩子的皮疹使用激素類藥物的適應證有哪些,哪個醫院能打狂犬病疫苗等。這些問題對于醫生來說,更好回答,而且不會答錯。另一方面,退一萬步講,即使這次微信咨詢發生了嚴重后果(如上述流產例子),醫生更能理解微信咨詢和不良后果之間未必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很少以此去追責或埋怨。
第三,醫生更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問題,這是普通人最能夠借鑒的。例如一次我因兒科問題請教老同學——在孩子的問題上,孩子媽媽對我的信任甚至不及某度和某書,因為我的回答可能不是完全從醫學角度出發,如不帶孩子去醫院,未必是不該去,也許是我不愿去(這點我作為孩子爸爸確實無法自證清白)——請教的時候我簡單問了句:“孩子又發燒兩天了,怎么辦?”老同學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我,認為我把北醫的傳統丟干凈了,描述發熱怎么可以如此簡單。于是我知恥而后勇地寫了一小段病情描述和查體信息,老同學回了幾個字:“沒事,歇著吧。”
所以在要不要看病這件事上,我認為醫生不是全知全能。不是因為醫生有醫學知識而開啟了是否去看病的上帝視角,而是醫學思維和人脈關系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如果你恰好有醫生朋友,又恰好對你很溫柔,在你問問題的時候,就要明確你的目標,清晰認真地描述好病情。由于《病人家屬,請來一下》公開了我的個人工作微信,在截至目前的5000多個好友里,有很多讀者能夠很好地描述問題,但也有相當多會問非常空泛的問題,例如:“人活得久是一件好事么?”
醫生無法通過微信告訴你“為什么”,但就“是否達到治療的適應證”通常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例如你描述的是:“孩子發燒5天了,為什么啊?”就很難有答案;如果描述:“孩子發熱超過5天,每天超過40℃,有黃痰,憋氣,要去用抗生素嗎?”這種情況,醫生可能會建議你就診。
對于熟悉的朋友要這樣,對于完全不認識的醫生進行線上咨詢的時候,就更要盡可能詳細地進行描述了。至于描述的方法,“問診課”和“查體課”兩節內容應當能幫你找到思路。
另外,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發:“在嗎?”問,那就一定是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