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你同行:我從隴上走過
- 俞敏洪
- 2512字
- 2023-08-08 16:11:26
祁山堡
早上六點起床,發現窗外層巒疊嶂,綠樹濃蔭。打開窗戶,帶著樹香的新鮮空氣撲鼻而來。穿好衣服,我到外面跑了一圈步。該賓館是政府招待賓館,在群山環抱中,環境極佳,山溪在園子里穿行,流水淙淙。
七點十分收拾行李,下樓吃早飯。早飯上了蘭州拉面,好吃,食欲大開。
今天的行程是從天水到隴南,然后還要到甘南舟曲縣。
在隴南,要考察的兩個文化景點,一個是祁山堡,一個是大堡子山。說起祁山堡,大家腦子里應該能夠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的,祁山堡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有密切的關系。而說起大堡子山,大多數人一定一臉迷茫。據考證,這里是秦國的發源地。秦國最早的兩個國君,就把王宮建在這座山上。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墓地就在這座山上。秦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大堡子山,作為源頭的源頭,當然值得去看看。
之所以要去甘南舟曲,是因為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新東方在舟曲東山鎮山頂上的石家山,捐了三百萬,建了一所抗震希望小學。十年前開學典禮的時候我來過一趟,十年后的今天,我故地重游,同時也給上學的孩子們帶去一些禮物。
七點半,車隊出發,沿著連霍高速,從天水樞紐轉向往南的G7011高速,一直到達隴南的禮縣出口。祁山堡和大堡子山都在禮縣,兩者相距不遠。
在高速公路上,就能夠看到祁山堡非常顯眼突兀地聳立在西漢水的河谷里面,整體高度也就不到五十米,但由于四周全是河谷低地,所以顯得鶴立雞群。
下了高速,拐了兩個彎就到了祁山鎮。祁山堡所在的這座小山并不是祁山,祁山鎮后面那座連綿的山脈,才是真正的祁山。祁山并不高峻,山勢平緩,山腰上還開發了各種梯田。這樣一座不險峻的山脈,為什么在魏蜀之爭中如此重要,以至于《三國演義》濃墨重彩地描述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祁山堡幾乎不能算是一個風景區,我們到達的時候沒有一個游客。門票標價二十元。整個祁山堡三面都是黃土峭壁,只有一面是緩坡。西面的緩坡建了上山的道路,也設置了城墻和城門,上書“祁山堡”三個大字。城墻和城門是什么時候建設的不得而知。我很奇怪諸葛亮為什么會選擇這么一個小山頭作為軍事指揮部。直到登上山頂之后才有一點明白過來。
諸葛亮當時一直要攻打曹魏,也是我沒有想清楚的事情,如果說是為了實現先帝的遺愿,我覺得總有點牽強附會。我覺得他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軍事行動來統一大家的思想和行為。同時,面對當時日益強大的魏國,以攻為守可能是一個有效防范魏國進攻的方法。否則魏國突破秦嶺,蜀國就會袒露在魏國的刀口下。
我一直以為著名的街亭是在四川境內,沒有想到過了祁山繼續向北,一直要到天水的北部才能到街亭。而諸葛亮去世的五丈原,更是到了寶雞地區。所以,我覺得諸葛亮心里下的大棋,是想占領整個關隴地區,再扼守潼關,這樣就穩住了蜀國的地盤,進退有據。否則光是四川盆地那一圈,實在缺乏戰略縱深,一旦敵人進來,連退身之所都沒有。
這也許就是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原因,要親自來,親自指揮。實際上諸葛亮六次討伐曹魏,到達祁山的只有兩次,也就是說有兩次到達祁山堡,其他幾次有的連漢中都沒有到,而漢中在祁山南邊很遠的地方。當時祁山這一帶,實際上是魏蜀的拉鋸交戰地帶,更多的時候是掌握在魏國手里。蜀國強大的時候奪過來短暫的時間,但是都沒能守住。街亭在祁山更前線,守住了就相當于一顆釘子釘在了魏國的身上。這就是馬謖失街亭后,諸葛亮如此著急,要嚴厲懲罰馬謖的原因。
我們爬上小山,沿著祁山堡外圍走,發現有一個口子,叫吸水口。這是士兵們下到堡下的西漢水去取水的地方。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逃亡口,如果遇到緊急情況,祁山堡被包圍了,諸葛亮就可以從這個口子下去,直接坐船逃離敵人的包圍。安能居高臨下,危有退身之所,這可能是諸葛亮把指揮部設立在這里的原因。
今天的西漢水,僅剩一條婉轉的細流了。兩邊的河灘已經被老百姓種上了莊稼,生長著茂盛的綠油油的玉米。但據說在三國時期,西漢水還是一條大河,不少蜀國的糧草和軍需,都是通過西漢水運送而來的。西漢水,下游也稱犀牛江,為長江支流嘉陵江的一條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南部西秦嶺齊壽山,在陜西省略陽縣注入嘉陵江,全長212公里。天水的名稱,就是來自西漢水。秦朝初期,就是在西漢水兩岸發祥起來的。
現在的祁山堡和西漢水,已經看不出一點點古戰場的痕跡。在山頂的小展廳里面,有諸葛亮幾次攻擊魏國的路線圖,也有幾枚帶著鐵銹的兵器展現,這立刻讓我想起了杜牧的詩歌:“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寫的故事,也是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時光流逝,折戟沉沙,可惜這個前朝,也不一定能夠認得出來了。
祁山堡的山頂,現在是武侯祠的所在地。整個祠廟保存、修復得不錯。據說第一次在這里修武侯祠的時候是晉朝,當時司馬懿的后代,把魏國取代之后,為諸葛亮修了祠堂。如果真是這樣,也就有了點英雄惺惺相惜的意思。東漢之后進入了徹底混亂的時代,先是魏蜀吳互毆,后來是晉朝掐死曹魏,緊接著就是晉朝窩里斗,八王之亂,自相殘殺,給了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機會,于是五胡亂華,一地雞毛,一下就是三四百年的混亂,直到隋文帝統一南北朝,才算告一段落。
但很有意思的是,只要知道諸葛亮的帝王,不管是什么出身,都對諸葛亮恭敬有加。所以歷朝歷代,諸葛亮一直是一個穩定的正面形象。我們現在面對的祠堂,并不是晉朝的祠堂。晉朝的祠堂早就灰飛煙滅,了無痕跡了。現在的祠堂,應該是明朝時候的建筑,并且是經過了當代大力整修過的。特殊年代里,這里成了鎮里的倉庫,很多文物都被毀掉了,唯獨諸葛亮的塑像留了下來,據說是因為被草垛蓋住了。但我更加愿意相信這是出于老百姓的自愿保護。在中國人民心里,諸葛亮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站在祁山堡上環顧四周,向西北看到的是橫亙綿延的祁山,向前面看是自北往南流淌的西漢水,河道連接天邊,涌入蒼茫。遠處的山頭上,有著若隱若現的古城堡遺址。這些城堡據說也是三國時期的戰爭要塞,至于是魏國的還是蜀國的,就說不清了。另外一種說法是,清朝時期這一帶土匪橫行,老百姓筑城堡而居。而今這些城堡已經沒有任何作用,戰爭和土匪,已經遠離了中國人民,城堡也被廢棄和遺忘了,連萬里長城,都已經失去了其實用價值,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真是“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