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極品榕樹果
書名: 重生古榕樹,庇佑一方百姓千年!作者名: 海黃木本章字數: 2145字更新時間: 2023-08-10 21:18:53
“給我抓起來!你就是偷錢賊!”
“冤枉啊,冤枉啊!”
眾人也都很納悶,為什么這個小子去捐錢怎么就變成了偷錢賊了?到底是根據什么?
而且包拯的威望不高,如果不說出個一二三四五的話,怎么看都是說不過去的。
“大家看水盆上漂浮的油膜!再看看李小滿的雙手!”
“李小滿做的是糍粑,收錢的時候不免會把油漬沾染到銅錢上,一般我們正常的銅錢拿回家的時候都習慣性地擦拭干凈,不會有這么多的油,而這個外鄉人掏出的銅錢居然有這么大的油漬,所以我判定他就是偷錢賊!”
“你,你胡說!”
“那你為什么這么緊張?楊捕頭給我搜!”很快就在這個操著外鄉口音的村民身上找到了一貫錢,而這些錢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油!
所以說也能夠解釋為什么他的銅錢扔到水盆會起一層油膜的原因,加上這個家伙的手很干凈,顯然也不是做這類生意的。
而這個家伙又說不清楚這貫錢到底從什么地方來的,這個時候有村民說道:“他是王四,剛來小榕村沒多久,說是投靠親戚的,但是這幾天都在村里面亂逛,根本沒人認識他!”
“王四,你還有什么話說?”
“大人啊,冤枉啊,我是逼不得已!”
“回去跟縣尊大人解釋去吧。”
楊忠也沒想到這么快就抓到了偷錢賊,雖然只是一個小的案件,可是審問石頭的方式還是第一次見到。
事實上審問石塊的案件在宋朝、明朝都有真實性的發生過,也都是通過這種看似很可笑的方式從而降低犯罪份子的警惕之心,為后續的偵查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不管怎么樣,包拯的名氣在這次審問石頭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本來只是一個黑臉的書生少年,如今成了神探包黑炭了。
還是要有一個契機才能看得出個人的能力存在,別看包拯平時不言不語的,但是觀察能力和好學能力這是連張伯玉這個大師兄都沒有辦法比擬的。
而且三蘇的話這些日子也在書院,看到了書院的人才濟濟,蘇洵決定讓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在榕樹書院學習。
而他自己的話,因為年紀較大,在書院學習似乎不太好看。
但是平時也會在書院內旁聽,坐在大榕樹下看書,與書院的塾師下棋之類交流經典書籍的心得體會的。
可能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符安覺得蘇洵的為人和品性還有學識都不錯,就這么浪費了太可惜。
所以說也跟蘇洵說了打算聘用他做塾師的想法,當老師有錢拿不說,還能在這么好的環境下學習。
打算繼續考取功名的蘇洵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有了這份工作的話,他們一家子的生計不用愁了不說。
父子三人也都有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了,三父子也都在為科舉功名而努力沖刺著!
三蘇納入到了榕樹書院,書院的歷史名人更多了,全是大咖級別的。
所以說對于今后榕樹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有了這些大官的罩著,榮耀的生長環境會更好。
所以說他的樹友在各方面都要有,只是歷史名人要收歸于樹友的話需要一個契機,就連包拯都沒有納入到樹友的序列,三蘇就更加不用說了。
畢竟歷史名人都有自己的傲氣存在,但是跟歷史名人建立了互動的話,對于今后榮耀的發展肯定是有好處的。
不過這些名人都是在榕樹書院內讀書工作,時間長了,倒是能夠吸收到他們自身的一些才氣和歷史底蘊,對于榮耀的發展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包拯的偵查方向也讓從東京回來的張倫欣喜異常,沒想到在他的地界內還有這類偵查的人才存在。
而且還跟自己的兒子張伯玉走得比較近,不由得暗道:“此人必是人中龍鳳,他日高中肯定會成為一方諸侯!”
張倫單單從這件事情就看出了包拯的幾個特性,如果為官的話必定是造福一方的清廉官員,在宋朝正是缺乏這類的清官和為民作主的官員!
就算是張倫也是因為各種利益關系之下,導致很多的事情無法開展,還是把自己的羽毛看得太重了,而喪失掉為官的初心了。
張倫在包拯身上看到了年輕的自己,但是卻被官場的大染缸給污染了,這次從東京回來,他的感受更深。
而此時榕樹果逐漸成熟,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沒有什么屬性方面的加成。
而這次成熟的榕樹果有許多的珍品,可能也是歷史人物一起在樹下品茗讀書的緣故。
這也加速了榕樹果成熟的時間,并且附加了許多神奇的能力!
這也是榮耀選擇樹友的一個方式,以榕樹果建立起緊密的樹友關系!
而有了上次海鮮詩詞大會的經驗,符安雖然年紀雖然大了,卻身體和腦袋都很靈活。
這也跟在榕樹書院辦學有關,經常性在這么一個良好的環境下,人的身體還是會有改變的。
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養老的時候都會選擇一個環境清幽的地方。
品嘗榕樹果也可以開個詩詞大會,也只有榕樹書院能夠做到的。
這也是因為好的詩句需要在一個氣氛當中才能金句頻出,上次的海鮮詩詞大會就是一個明證。
余小雨的《大海遇雨》還在書院內經常有人在誦讀,可見這首詩的魅力就算放到宋代也是絲毫不遜色的。
這次的榕樹果詩詞大會的籌備要比此前要長一些,而且有一個緩沖的時間,可以吸引更多的讀書人。
詩詞歌賦需要互相交流才能夠進步,這也是為什么古代的詩詞大會很多的緣故,唐朝更加不用說了。
酒宴上詩詞之類的行酒令更是數不勝數,而宋朝大部分的東西的參照物就是唐朝。
所以說這也是為什么宋朝讀書人的基本功就是要吟詩作賦,畢竟科舉當中詩詞歌賦的占比還是很高的。
要考取一個功名就要精通此道,雖然在北宋后期的話,為了讓讀書人要多學習下國策之類的。
不能讓詩詞歌賦的占比過多,導致招募的讀書人都是一些吟風弄月的家伙。
簡單地說都是一些眼高手低的人,大部分連一個縣令都做不好。
所以說為什么新科進士都要去做縣令也是為了讓他們有底層學習的機會,能夠治理好一個縣,那么就說明出師了,掌握了為官之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