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成長:如何在迷茫時做出最優選擇
- 董佳韻
- 5117字
- 2023-08-23 12:46:28
序幕 送你一個錦囊,幫你安穩度過人生“斷崖期”
嗨,你好,很高興以文字的方式認識你。
不知道你現在年齡幾何,正在經歷或渴望著怎樣的轉折,當你翻開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會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人生跑道——可以慢慢走,也可以快速跑,可以開車,也可以乘地鐵……無所謂,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和速度就好。
在人生的跑道上,你不一定要拼了命地向前跑。相反,你可以有你的速度和前行的方式。
對了,我必須澄清一下,這不是“一碗雞湯”,而是在經歷過生死、跨越過低谷、看到過許多生命的喜怒哀樂之后,最想要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只可惜,許多人如同踏上了自動跑步機一般,無休止地追逐——起初追逐的是夢想,后來是金錢、權力、名聲和地位,再后來變成了不知道是為了什么。直到在人生的跨界成長:如何在迷茫時做出最優選擇某個時刻,也許是三十歲、四十歲,也許是五十歲、六十歲,突然遇到了一件事,忽而開始思考:這輩子,我這么努力地跑,到底是為了什么?
在我的學員中,有 20 多歲的大學生、碩士和博士,有 30 多歲的學校老師,也有 60 多歲的退休人員;有年入七八位數的創業者,也有一手帶大 3個孩子的全職媽媽;有職場的高管,也有各行業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的故事,讓我清晰地認識到一件事:
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活著,就是成功,就是幸福。
金錢并非生命的全部,也未必能帶來幸福。去做你想做的事,過你想過的生活。去活出一個跨界的人生,而非被欲望麻痹、束縛。
臺灣作家周志建老師在他的書里提到過這樣一個概念:人生的折返點。
一個老農夫一直抱怨上天對他不夠眷顧,讓他如此窮苦。上天聽到了,對老農夫說:“你只要現在從這里跑出去,再繞個圈回來,你所跑的圓圈范圍內的土地,就都是你的。但切記,一定要在太陽下山前趕回來,不然就不算數。”
老農夫很開心,迫不及待地向前跑。中午時,他覺得該返回了,但又一想,再多堅持一下,就可以把兒子和孫子那份也跑回來了。他一直堅持跑,拼命跑,直到一抬頭看到夕陽,才恍然發覺要來不及了,于是他又拼了命地往回跑,可為時已晚,一切都無法作數了。
這和我們的人生太像了。
在我的“解憂時間”1的來訪者中,
1“解憂時間”是作者持續多年的咨詢項目,幫助國內外的來訪者解決人生煩惱和困擾,也時常提供公益咨詢名額。如果你有困擾,可以在視頻號“作家董佳韻”的后臺傾訴你的心事。
● 有人忙于拼搏,丟了愛。他們有很好的事業,掙了很多的錢,卻在電話的另一端哭著對我說,她和家人之間越來越陌生;
● 有人為了擺脫家人的束縛,或者為了掙脫兒時以來家人對自己的一貫否定形成的精神枷鎖,拼了命地證明自己,堅強得令人心疼;
● 有人為了家庭放棄了蒸蒸日上的事業,多年后想重回職場,卻滿心的膽怯和不知所措;
● 有人正在經歷生育或者育兒階段,不得不面對斷崖式生涯困境,重新尋找出路;
● 有人看(聽)到別人在某個事業上的光鮮和成就,毅然決然投身進去,一番折騰后卻遍體鱗傷;
● 有人沉浸在熟悉的工作和環境中怡然自得,直到突如其來的變動讓自己被動到無所適從;
● 有人厭倦了親戚朋友一致贊賞的穩定但一成不變的生活,想掙脫,卻又不知何去何從,最后如溫水里的青蛙,無力逃脫;
……
不知道這里面是否有你的影子?事實上,他們都遇到了人生的折返點,也都遇到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么拼命地向前跑,到底追逐的是什么?令自己深深陷入糾結、迷茫之困境中的,究竟是什么?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如今的自己,得到了嗎?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 VUCA2 時代,黑天鵝事件 3 和灰犀牛事件 4 層出不窮,很多人陷入了焦慮、迷茫和無助。即便是身為心理咨詢師的我,也無法幸免。2021年 12月,短短的 2 周,我經歷了 3 次破碎和重生。
2VUCA 取自 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 和 Ambiguity的首字母,代表不穩定、不確定、復雜和模糊。近年來,我們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模糊不清、難于預測且變化不斷。
3黑天鵝事件指難以預測,但一旦發生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的小概率事件。
4灰犀牛事件指太過于常見以至于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事件,比如大概率會發生卻屢屢被人忽視,但有時候可能釀成大危機的事件。灰犀牛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經常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你定會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它雖然并不神秘,卻更危險。
我曾經非常苦惱,明明活在同一個世界,經歷著同樣的社會變化,為什么別人可以如此優秀,我卻做不到?我究竟差在了哪里?有時候看到別人的輝煌成績,我心里也會波瀾起伏。
糟了,我陷入了成長焦慮!
你有過這樣的時刻嗎?明明是想要讓自己全面成長,卻不小心讓自己陷入了沉浸式焦慮。
停!
成長不該是焦慮和到處向外抓取,應當是穩穩的踏實感和滿足感——我指的是你的內心感受。
意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思考: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那些方法適合我嗎?那些成績背后的生活方式是我想要的嗎?
我聽見了一個聲音:
不。
我知道,我的折返點也到了。是時候“返程”,停下追逐的腳步,去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你知道嗎?想到這里,我突然間汗毛豎立!因為我再次意識到一件事:
成長中來自外界的“聲音”真的會一層層地疊加,變成一面翻不過去的墻,死死地把你困住,讓你只能聲嘶力竭地呼救。而呼救得越狠、掙扎得越厲害,你被淹沒得越快——對,就像陷入了沼澤地。這些“聲音”可能是每天無休止的群信息、為你好的建議、別人的成就展示,也可能是無心的批評、隨口的評判。
慢慢地,這面墻就成了你為自己畫下的牢籠,你只能抬頭仰望,低頭自卑,心有不甘,腳下無力。終于,這面墻成了你前行路上的又一條“界”。
醒醒!
無論如何,你都還有最后一條路——把被動的困局,轉變為主動的出擊。找到這面“聲音之墻”的弱點,你就能出去。
這面墻的組成成分是聲音和信息,而這些顯然都不是“你”——這就是看似強大的這面墻的弱點。你只需要掌握你自己人生的遙控器,聽從自己的內心,就可以繼續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在你的人生劇本中,你說了算。
一旦想到這里,那面墻便會瞬間崩塌,化成一個個氣泡從身邊飄過。我們依然能清晰地聽到那些聲音,但是它們再也不會成為阻礙我們的“邊界”。
這就是在你使用本書的所有方法之前,我想要送給你的第一個錦囊:
不要讓成長路上的聲音,成為你成長的邊界。你的人生遙控器永遠在你手中。
那么,遇到成長困境和卡點,該怎么辦呢?
我們先來看一份令人毛骨悚然的數據。
2017年 12月,麥肯錫發布了一份長達 160 頁、名為“失業與就業: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報告,報告中說:
● 全球最高達 50%的工作是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的;
● 有 60%的工作崗位,其 30%的工作量可以由機器代勞;
● 到 2030年,全球將有 4 億到 8 億人的工作會因人工智能而發生變動。
如今,消費者行為和業務模式正在發生 3 大轉變:遠程工作增加、電商和線上互動接受度提升、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部署加速。
在 VUCA 時代,有的人被迫下崗,有的人在夾縫中生存,有的人逆風飛揚。難道我們只能更加玩命地奔跑嗎?有沒有既可以適應變化又可以保守本心、幸福自在的人生選擇?
有!
答案是:活出一個跨界的人生。
一天夜里,一位媽媽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幫助她 24 歲的女兒。她的女兒從事的正是父母期望的那種非常安逸、穩定的工作,工作內容非常簡單。由于工作性質特殊,她在工作時間不能帶任何個人物品,包括手機和書,所以忙完工作,只能聽身邊的老員工聊家長里短。
放假回家時,她把行李一把扔地上,對她媽媽說:“我簡直是浪費了我兩年的青春!”
我認識一個和她同齡的女孩,之前也是拿著一個月兩三千的穩定工資,但前幾天聽到了她報喜:“我這個月,竟然收入了 18 萬!日常每個月的收入也在 2 萬上下。”用她的原話說是:“我從沒想過,現在 1個月的時間,我就能掙到過去大半年的工資。”
同樣的年齡,相似的工作性質和工資收入,相似的心境,兩個人卻是不同的結果。
后面這個女孩,她只是走出了原本看似舒適的環境和圈層,重新拾起自己的播音專業和優勢,做出了自己的課程體系,用自己的價值幫助了更多人。最終,自己收獲了更多的財富。
走出去,看看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是迷茫和困惑最直接的解藥。
對了,有一個好消息,前面的那位女孩已經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去參加各種學習和社交活動了。上個月,她告訴我說,最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她沒想到有這么多有意思的學習和圈子,她發現想學的太多了,生活也終于開始有了顏色。
相反,這世上還有許多人和她們情況不同。許多人陷入了拼命奔跑、追逐收入、追逐名譽、追逐影響力的無限循環中。金錢、鮮花、掌聲,讓他們只能看得到聚光燈下人人追捧的東西,卻忘記了聚光燈外那 90%的時間和空間也是生活。
人生之路其實不是一條圓形跑道,人生也不是一場一直奔跑下去就能拿到“幸福獎杯”的比賽。人生就像是一個球體,在這個球體中,不僅有工作、金錢、聲譽、權力和地位,還有伴侶、孩子、父母、朋友、老師和路人,更有夢想、生活、自我、幸福和喜怒哀樂等。
我們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元素的“功能人”,而是一個真真實實、生氣勃勃的真人。
我想強調的一點是,跨界的人生,并不是說要你放下某一項工作,轉身投入另一個行業,而是讓你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你人生的多種角色之間,用更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去面對你的不同生活場景,給自己更多樣化的可能性。
很遺憾的是,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自顧自地追逐著一兩個元素(如金錢、地位等),扮演著同一個角色(例如,在家人孩子面前依然做發號施令的老板,或者一心撲在工作上,對伴侶、老人和孩子不管不顧),或者是扮演著錯亂的角色(例如,有的人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在家人面前頤指氣使)。
如果我們能“看見”我們生命中真實包含著的更多角色和元素,“看見”不同場景下的我們的角色,“看見”更多的愛和可能性,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包容度就會變得越來越高,原本那些令我們不開心的爭吵、焦慮、失去、迷茫、自卑、懷疑、否定、無助等,就會幻化出另一種樣子。這些可能只是在提示我們:“是時候看見自己了。”
● 爭吵——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我是不是忽視了什么?
● 焦慮——我在擔心害怕什么?此刻我能做些什么?
● 失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我的問題嗎?我懂得了什么?
● 迷茫——是什么讓我陷入此刻的狀態?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 自卑——讓我自卑的那個心里的聲音是什么?我真的沒有值得稱贊的地方嗎?
● 懷疑——我在乎的是什么?是什么讓我感到不安?
● 否定——對方有權力否定我嗎?這個標準是哪里定的?這樣的評價客觀嗎?
● 無助——無力感來自我,還是我承接的他人情緒?我能做什么?可以不做嗎?
……
調整這些情緒的根本,在于重新挖掘并解讀當下的人生畫布,透過人生線路圖找到卡點和真正的興趣所在。如果發現自己興趣過多,再次陷入迷茫,那么只要明確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就會帶來清晰的方向。可此時如果不止一個方向,又該怎么辦?最終找到的方向,難道就真的是對的嗎?……這一系列問題還需要思考和驗證。
坦白說,跨界的人生是最適合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治愈上述所有問題、應對 VUCA 時代的解藥。
每一個人的“界”都不一樣。
跨界,就是有選擇地突破固有邊界的局限,看見并重塑更多的可能,最終獲得自在。跨界常被認為是一種策略、一種思維,事實上,它從來不局限于品牌合作、職業轉型。跨界也是一種心態、一種活法。看到自己的“界”,并懂得如何“跨”,就能在事業上游刃有余,在生活中瀟灑自在。
這是能夠令人真正幸福和自在的人生,我們可以通過一專多能來應對事業的危機,可以通過視角的轉換來突破卡點、化解沖突,可以通過資源的整合實現價值的提升,可以通過學術的融合實現研究的進展,可以通過品牌合作實現創新發展,可以通過角色的轉換和家人或他人自在相處。
這本書會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幫助正處在轉折期、深陷迷茫或正在焦慮的你找到合適的路徑,實現人生的重啟。書中有很多有趣的工具和模型:個人商業畫布、生命線記錄圖、人生角色卡、三看三問、金錢螺旋、興趣飛輪模型、KANO 模型、板凳模型、摩天輪模型等。你還會見到許多與動物有關的啟發:養一只鵝、溜達雞、魚池體系等。
寫到這里,我的腦海中出現了在線下課中令我感動的許多事情:有位學員在畫第一幅生命線記錄圖時默默地哭了許久;有位學員把孩子哄睡著后學到凌晨 3 點,認真做了作業和思維導圖;有位學員剛學完課程就開導了 3個求助她的朋友;有位學員終于停止了頻繁的跳槽,找到了心儀的方向,充滿了活力;有位學員剛學一半就實踐了其中的方法,拿到了兩所高校頒發的聘書;還有些寶媽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點,再度自信起來。
我真的很欣慰,這雖不是一堂心理療愈課,但它幸運地療愈了很多人。于是,我決定把它寫出來,希望能夠為更多的生命帶去亮光和希望。
我不知道在這一趟旅程中,你會遇見什么,但我相信,你終會擺脫迷茫,突破卡點,重塑可能,找到那個真正獨一無二、幸福自在的你。
最后,我想祝福你,活出屬于你的跨界人生,怡然自得,幸福自在!
董佳韻
2022年 3月3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