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一身煙火味兒的曾奇峰
十幾年前,最初《廣州日報》心理專欄用到曾奇峰的文章,稱他為“國內精神分析界的旗手”。
這是一種共識性的贊譽,不過是從遠遠觀看的角度。
十幾年過去了,旗手還是旗手,但他身上一直沒發展出大師味兒。相反,另外一種味兒變得更濃。這種味兒,是煙火味兒。
十幾年中,和奇峰多次見面,想到他,雖然習慣上想使用“亦師亦友”這個詞,但感性上,得稱他“奇峰兄”。
想到他,會想到這些詞——平實、落地、很哥們兒、重情感、好酒、不掩飾、不過度的自戀……他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
讀奇峰的文字,看奇峰的視頻,生活中和他相處,就會知道,他有很多精神分析師常見的一種癖好——對別人和自己的一切進行分析。很多人會以為,分析太透徹,就會太理性,或超凡脫俗,不再那么熱愛普通生活。這在部分人身上會成立,但奇峰不是,他是越分析越真實,身上的煙火味兒更重。
一位女士曾在倫敦找過英國本土的精神分析師,也對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所了解。她說,對他們來說,好像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生活是生活,而你們多給我這種感覺——精神分析就是生活。
以我的了解,無論國內還是英國,都有這樣的分別:對有的精神分析師來說,精神分析似乎更像是一份工作,精神分析的一些東西,并沒有融入他身上;有的精神分析師,則會將精神分析中領悟到的東西,直接引入自己的生活中,或者說,這份領悟也化入了他的血液。
奇峰在書中說:
比昂的目標是“基于領悟的個人化行動”,這句話展開了說,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對生活的感受和行動的原則。
比昂如是,奇峰也如是。讀奇峰的文字,你會感受到,他是怎樣思考、怎樣活著的。
文如其人,奇峰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
大概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他時,發現他的衣著非常樸素,估計了一下價格,對他說,我覺得你渾身上下的衣服加起來不超過五百元(也可能說的是兩百元)。他說是的,然后非常開心自在地笑了起來,好像我這樣說是一種知己般的理解,直接說到了他心坎上。
真實、不掩飾情感,這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誰都有防御心理,奇峰自然也不例外,但你會感覺到,他的心是敞著的,讓一些信息自然流進,撞擊自己,然后感知它們、理解它們。
真正的大師當然很少,但學精神分析的過程中,很多國內同行的確逐漸地活出了大師味兒——越來越不動聲色,說話高深莫測,神情模糊不清,好像已經化解了心中一切恩仇,撫平了自己的一切情結。你以為這是精神分析該有的樣子,其實這是中國人格的一種理想狀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但奇峰一直真實,從沒戴上大師的帽子或表露權威的面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身上的煙火味兒更濃。
想起來,除了極少數常聊天的咨詢師,我好像只有在奇峰這兒,得到了他最多的個人色彩的信息。它們部分是語言,但主要是他的人,你看到他,就會自動感受到一些很個性化的東西。
也好像是第一次見面,我們談了一些心理玄學,他好像還不大相信,對此直言不諱。后來一次見面前,我聽說他見了一個通靈女孩的事,見面后我便問了他這件事。他說,一個朋友帶他去見那姑娘,他還沒開口,她就對帶他來的人說,他不相信我,他的口袋里裝了什么什么,而后他就被震到了。
2007年,我在上海中德班學精神分析時,奇峰作為中方老師講課,那次他毫不掩飾地講了自己一些專業上的野心:如果他能以現在的年齡,得一場小兒麻痹癥,全身癱瘓,然后領悟到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東西,那么他愿意付出這個代價;現在易經是64卦,他想把它發展到128卦……
這樣說,太真實,有野心,也脆弱,缺了大師味兒。他可是國內精神分析界的旗幟啊,但他就是這樣沒有身份感地表達了自己個性化的野心。
他的這種煙火味兒,在他的文章和視頻中隨處可見。你不僅能看到觀點,也會因為這股煙火味兒,一下子被牽動出感覺來。
譬如,他說,“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這句話錯了,應該是,驕傲使人進步,謙虛讓人猥瑣,越謙虛越猥瑣,謙虛到骨子里,就猥瑣到骨子里。
這一段話,真是酣暢淋漓。
我們的文化中,有各種流傳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常識,聽上去很對,譬如謙虛與驕傲,但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它是錯的常識,一個自我太壓抑的人怎么進步?精神分析的語言,一個精神分析師會知道,但直接將這句老祖宗的話進行顛覆性的表達,卻不容易,這需要一股子勁兒才行。
在書中,他講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過程,并問過很多人:別人贊美你,你會變得驕傲嗎?幾乎沒有人點頭稱是。
他還寫道:
“李敖名言:我如果想要找一個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鏡子。看來他是這一類人的典型。有人可能會擔心,這樣會不會把自己吹得出門之前就發瘋了?當然不會,那些出門前和出門后瘋了的人,恰恰是那種在出門前‘揍’自己的人。這個世界上沒有被吹瘋的人,只有自我攻擊才會讓人發瘋。”
我喜歡這種帶著個人色彩的文字,沒有這些感性色彩的文字,我總覺得有一種恐懼在里頭。
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悠久的國度,那些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中,有很多壓制人性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國內精神分析師們應該做一種工作——講透這些常識的問題,并提出些讓人性張揚的新常識。
奇峰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
譬如關于勤快與懶惰。我們習慣說,人都喜歡懶;但奇峰說,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人的天性更喜歡勤快。
譬如關于恩仇。我們習慣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奇峰說,幫助別人會招致仇恨,這份仇恨很重要,合理表達它吧。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因為一個專業培訓,我一直跟一位比我小幾歲的同行在一起。在過去幾年里,我給了他一些較重要的專業上的支持,他從未說過一次謝謝。今天在培訓結束的晚宴上,他向我敬酒時說,因為你幫了我很多,所以我遲早要殺死你。說得一桌人哈哈大笑。大家都是深層心理學的愛好者,都明了恩仇相伴的人性。這位朋友如此直白的表達,使原本沉重的恩仇,變得好像從窗外飄進來的若有若無的梅花香味。”
譬如他說,別說太正確的話,并引用明代哲學家張岱的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譬如形容金錢的可怕,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說法,而他說:“也許應該在心理疾病譜中增加一個診斷——無錢型人格障礙。在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中,一個人如果沒有重大的先天缺陷,就應該能夠賺到足以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銀子。所謂‘無錢型人格障礙’的人的特點,首先是沒錢,然后就是偏執、尖刻與懶惰。所謂窮酸窮酸,說的就是這類人。跟這類人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覺到他們人格上的巨大變異或者空洞。”
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說法,會讓你覺得,太黏稠的中國式人際關系場,一下子變得清爽了,驕傲與恨,原來也可以是這么好的東西啊。
然后你會發現,本來你視為俗氣、不對的東西,原來是這么重要、這么好。同時你會感覺,你內在的一些東西好像得到了允許,得到了解放,它們在升騰。
這些觀點有些毒辣,而他的文字有時還有毒舌感,但他一旦真和人打起交道來,你會看到,他充滿柔情。
他會看到中國式家庭中病態的動力,但他去處理時,輕易不會道破,更不會指責誰,而是依照自己的洞悉,使用一些策略,讓家庭動力回歸正常。
例如一個家庭,外婆管孩子太厲害,他沒有指責外婆,而是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啟發每個人表達自己,最終讓這個孩子獲得自由。結果是:外婆現在對養花上癮,經常上網查養花的資料,跟養花的朋友交流養花心得,把樓頂平臺弄得漂亮無比。最后孩子的爸爸不無調侃地說,她老人家玩花去了,就不用“玩”她外孫了。
也許是出于柔情,奇峰的文字其實有克制。讀他的文字,不如看他的視頻過癮;看他的視頻,不如直接和他打交道過癮。你要離他更近些,他身上的這股從俗世而來的煙火味兒才能熏到你。
所以最有幸的,是成為他的朋友。
武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