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敞開心扉的魔法溝通課
- (日)原潤一郎
- 1446字
- 2023-07-19 11:36:17
用“加法視角”取代“減法視角”,讓孩子的壞習慣自動消失
請大家試著回想一下孩子出生時的情景。
在你順利生產后,第一次抱著自己的孩子時,一心祈禱“只要孩子健康長大、一直保持微笑就好”。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時刻吧?
從孩子誕生的瞬間開始,光是每天看著睡夢中孩子的臉龐,內心便無比充實、幸福。“今天第一次翻身了!”“自己扶著東西站起來了!”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也會一一看在眼里,為孩子每天的成長而開心。
然而,孩子一天天長大,自己能做到的事越來越多,待在學校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我們逐漸無法看清孩子身上細微的變化與成長的痕跡。而那些孩子還辦不到、做不好的事突然變得非常醒目,常常令我們很失望。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在心中描繪出一個“滿分的孩子”,每當看到缺點,就用“減法”給孩子“扣分”呢?
如果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孩子不夠好的地方,用減法視角看待孩子,會發生什么事?恐怕那些不夠好的部分會越來越多。
在心理學中,有“原因論”和“目的論”這兩種觀點。
所謂原因論,就是“找出事情的不順之處并加以改善,事情就會變得順利”這種想法。例如,你的手機壞了,從原因論的角度來看,會得出“手機的某個部件壞了”這個結論,然后一一排查故障并逐一修復,就能修好手機。
這種追根究底的方法不管是用在機械、工作或項目企劃上,都能帶來很大的助益,快速解決遇到的難題,但如果用在人的身上,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舉例來說,一位小學生有數不盡的優點和一個明顯的缺點——太過任性。按照原因論的思路,首先要找出“這位小學生身上任性的地方”,并且一旦發現便立即指責他:“你今天又很任性!上次也說了任性的話,不改不行!”像這樣不停地指出他的缺點,不僅不會改善這位小學生的任性,反而會讓他的任性變本加厲。
人類是需要被關注的生物。如果只關注一個人的缺點,那這個人的缺點就會被放大。
身為心理教練的我在為親子提供心理咨詢時,以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阿德勒心理學”為思考基準。阿德勒曾說過:“當人們做正確的事卻不被關注時,可能會試圖通過做錯事來獲得關注。”換句話說,人類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想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將這樣的觀點放在孩子身上,如果他們做了正確的事卻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或感激,就會轉而去做不對的事,試圖通過被斥責這種方式來獲得關注。
以前面那位小學生的情形來說,因為他的任性引起了他人的注意,他的腦海中便會留下“只要任性,媽媽就會注意到我”這種印象,于是不知不覺地做出更多任性的行為。
接著來看“目的論”思考模式。和追究、挖掘“為什么會這樣?”的“原因論”不同,“目的論”以探索目的為主,針對“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希望達到的結果是什么?”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再任性,首先要找到任性的反面(你真正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如果任性的反面是“體諒他人”,當孩子做出任性的舉動時,不必關注(指出);但當孩子體諒他人時,要及時關注。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家孩子根本不懂得體諒他人!”其實并不是孩子不懂,只是父母不想去發現。孩子不可能永遠任性,總有無意間體諒他人的時候。請試著找出這些時刻,然后稱贊他們吧!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做出體諒他人之類的正向行為可以得到長輩的關注,自然會做出更多類似的舉動。隨著正向行為的增加,孩子自己也會覺得“我是個懂得體諒他人的孩子”,任性的一面就不再明顯了。
父母落在孩子身上的關注點非常重要。只要將“只看做得不好的地方和缺點”這種“減法視角”轉換成“關注做得好的事和優點”這種“加法視角”,孩子的優點就會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