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5337字
- 2023-11-24 19:24:24
前言
2021年是黨和國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對中國和世界都意義非凡。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一百年歷程,帶領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2021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
工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2021年,中國工業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得到提升。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比2020年提高6.8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4%;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達到31.4萬億元,連續十二年居世界首位。從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的應急醫療物資嚴重短缺,到后來為全球提供防疫物資;從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保障,以及2020年、2021年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事故的經驗,對于提供先進技術和裝備,我國的安全應急保障離不開工業的高質量發展。
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應急產業將在國家安全應急體系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戰略部署。強化安全源頭治理,提升應急管理和救援能力,正是安全應急產業提升我國安全保障水平、發揮應有作用的著力點。2022年年初,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壯大安全應急產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的安全產業和應急產業由分到合,從 2011年《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在“完善安全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技術裝備的安全保障能力”中提到“促進安全產業發展”,到“十四五”規劃的“壯大安全應急產業”,不僅說明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密不可分,而且在增強我國應急體系建設、推進安全發展中,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
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保持平穩。2021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輪反彈、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頻發、煤炭增產保供等一系列因素給安全生產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我國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在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事故總量持續下降、較大事故數量同比下降;重大事故數量基本持平;連續兩年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長的間隔期;全年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46萬起、死亡2.63萬人,與2020年相比,分別下降9%、4%。2021年,全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07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和失蹤867人,倒塌房屋16.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340.2億元,與近5年均值相比,分別下降28%、10.4%、18.6%和5.5%。
我國應急體系建設仍待完善,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增強。要清醒地認識到,首先,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呈現出復雜嚴峻的形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自然災害主要是洪澇、風雹、干旱、臺風、地震、地質災害、低溫冷凍和雪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和海洋災害等發生。其次,我國安全生產仍處于爬坡過坎期,各類安全風險隱患交織疊加,生產安全事故仍然易發多發。2021年,我國發生死亡 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16起,同比起數持平,還發生1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萬元的重大事故。這些事故表明,目前我國各類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仍較為嚴重,還有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我國波動起伏,各地不斷有散發疫情出現,給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帶來了許多不穩定因素。加之外部經濟環境的沖擊,不確定因素增加,各類安全風險隱患加大。
壯大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任重道遠。經過十多年的培育和促進,我國安全應急產業進步明顯,但高端產業還不能滿足需要,如治療新冠肺炎重癥所需的ECMO設備尚需進口;產業集聚區發展還不平衡,像徐州、合肥、佛山等持續穩定發展的示范基地還偏少;具有帶動作用的優勢企業還不足,海康威視、徐工機械、新興際華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尚屬鳳毛麟角。《“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中針對壯大安全應急產業,所提出的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支持企業發展也與目前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需求相吻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壯大安全應急產業,有利于推動先進安全應急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及推廣應用,有利于強化源頭治理、消除安全隱患,有利于打造新經濟增長點。
二
2021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系列政策出臺。自2020年年底《安全應急裝備應用試點示范工程管理辦法(試行)》發布以來,特別是2021年一系列文件的發布及后續工作展開,促進了安全應急產業規范有序發展。2021年2月,依據《安全應急裝備應用試點示范工程管理辦法(試行)》,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科技部辦公廳、應急管理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 2021年安全應急裝備應用試點示范工程申報的通知》(工信廳聯安全函〔2021〕11號)。申報工作圍繞礦山安全、危化品安全、自然災害防治、安全應急教育服務四方面需求,從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系統、機械化與自動化協同作業裝備、事故現場處置裝備等 16 個重點方向征集了3000 多個項目。2021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發布了《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工信部聯安全〔2021〕48號)。該辦法明確了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的組織、申報、評審命名和管理方法等。該辦法提出了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分6類25項指標,其中包含11項約束項指標、13項引導項指標和1項否決項指標。旨在保證示范基地示范性作用的同時,為有意向參與安全應急產業布局的地方單位明確發展方向,提升我國安全應急產業集聚區的技術發展水平、企業市場占有率和規模效益。2021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組織開展了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申報和評估工作。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相關工作的開發,有力地推動了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將為后續安全應急產業規范、有序和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十多年的培育與發展,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特別是自 2016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發布以來,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隨著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的推動,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區域發展分布正在從“兩帶一軸”的格局,向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成渝經濟區四大區域為引領,東、中、西部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展開。所支撐和保障的領域隨著國家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的健全完善,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行。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經過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應急醫療物資的相關產業發展有了快速發展,保障了我國抗擊疫情的需要,也帶動了應急醫療產業鏈的完善與發展。2021年,疫苗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1年9月17日,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種的人數突破10億人,2021年11月29日突破11億人,2021年12月26日突破12億人;2021年,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產業約110億劑,中國占比超過45%。中國迄今已向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數十億劑新冠病毒疫苗,約占中國以外全球疫苗使用總量的1/3,成為對外提供新冠病毒疫苗最多的國家。
2021年,安全應急產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穩步推進相關工作。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安全生產司等部門的組織下,安全應急裝備應用試點示范工程申報和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申報工作展開,共征集到超過 3000 個項目申報試點示范工程,24 個單位申報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單位;截至 2021年年底,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的初審工作已經完成,后續工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所推遲,正在制訂新的方案以完成相關工作。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大會、中國(徐州)安全應急裝備博覽會未能按計劃舉辦,但 2020年仍有一系列的安全應急產業交流推廣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展開,在北京、合肥、太原、永康等地先后舉辦了多次安全應急產業研討會、論壇和展覽展示活動。2021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安全產業所聯合中國安全產業協會、阿里云等,出版了《2020—2021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藍皮書》,發布了《2020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白皮書》《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白皮書(2021)》和《安全應急數智化轉型白皮書》等研究論著。上述這些活動對推進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發揮了應有作用。
展望2022年,安全應急產業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22年,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多變,我國發展面臨的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等任務愈加艱巨繁重。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安全應急保障的責任更加重要。隨著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工程、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逐步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也將逐漸步入正軌。2022年,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要緊扣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關鍵任務,精準高效地推進黨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確保我國經濟穩定復蘇向好,為實現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貢獻力量。
三
壯大安全應急產業是落實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需要。針對四大突發事件需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保障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安全應急產業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的作用,對服務新發展格局,推進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中針對壯大安全應急產業,所提出的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支持企業發展也與目前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需求相吻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安全產業研究所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安全生產司等部門的支持下,在中國安全產業協會及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助下,努力發揮在安全應急產業領域研究的特長,持續關注國內外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動向,落實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積極把握國家應急體系建設的需要,希望能夠繼續為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此次編撰的《2021—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藍皮書》,是從2013年以來第八次撰寫的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年度藍皮書。全書分綜合篇、領域篇、區域篇、園區篇、企業篇、政策篇、熱點篇和展望篇八個部分,從多方面和多角度,通過數據、圖表、案例、熱點事件等多種形式,重點分析總結了2021年以來國內外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情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2021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動態與問題,對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中的重點行業(領域)、重點地區、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產業基地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展望了2022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趨勢。
綜合篇,梳理全球的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現狀并進行了分析研究,對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狀況和特點進行了總結,繼 2021年后,再次在藍皮書中給出了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的規模數據,指出了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領域篇,首次聚焦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四類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需求,主要從基本情況、發展特點兩個方面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研究。
區域篇,選取了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經濟圈四大區域,對這些區域的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從整體發展情況、發展特點兩大方面進行了研究,并選取了其中發展較好的重點省份進行介紹。
園區篇,選取了徐州、營口、合肥、濟寧、南海、西安、隨州、德陽、唐山、懷安等十個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從園區概況、園區特色及存在問題三個方面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析研究。
企業篇,以上市企業和中國安全產業協會的理事單位為主,按大、中、小企業類型,選擇了在國內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較有特點的 12家企業,對各企業的概況和主要業務等進行了介紹。
政策篇,對 2021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進行了研究,選取了《“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和《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試行)》等2021年對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四個文件和政策進行了專題解析。
熱點篇,結合我國經濟社會安全發展和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熱點事件,選取了四川涼山州冕寧縣“4·20”森林火災撲救、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氣爆炸事故等五個突發事件,特別是以應急救援處置等作為熱點話題,分別進行了回顧和分析。
展望篇,對國內安全應急產業主要機構的研究和預測觀點進行了整理,對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從總體和發展亮點兩個方面進行了重點展望。
賽迪智庫安全產業研究所一直高度重視研究國內外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動態與趨勢,努力發揮好對國家政府機關的支撐作用,以及安全應急產業領域的園區或基地、安全應急產業企業、金融投資機構及安全應急產業團體的服務功能。希望通過我們持之以恒的研究,對于壯大我國安全應急產業,推動貫徹落實統籌發展和安全戰略部署,助力平安中國建設,促進我國安全應急體系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賽迪智庫安全產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