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2023:基本盤與新動力
- 王德培
- 1703字
- 2023-07-12 15:21:00
2012:經濟運行“著陸與起飛并存”
各界對于中國經濟走向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既有看空,也有看多。2012年,多數機構一致拋出中國經濟“軟著陸”的判斷。若進一步深究,經濟著陸的領域實際上主要集中于傳統行業,而不少新興行業已步入起飛的春天。經濟走向如此朦朧,行業反差如此鮮明,這歸因于時代背景急劇切換,三大影響變量橫空出世。
第一,生產方式變革拓展經濟起飛的空間。“硬著陸”派意識到“兩高一資”的增長方式已經遭遇現實瓶頸,卻忽視了生產方式在現實的約束倒逼下也在自我蛻變,由此拓展新的經濟空間。生產方式已從效率提升轉向效應改善。工業經濟時代,改良生產方式時注重生產過程中的管理效率的提升,由此出現“福特式生產方式”向“豐田式生產方式”的升級。而如今工業經濟逼近盡頭,生產方式轉向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與環境友好,由此推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等全新生產領域的遞延。工信部數據顯示,2011年PM2.5開始廣受關注,刺激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同比猛增31.6%。此外,中國的農業還轉向集約化、產業化、生態化生產,生產方式如此劇烈地變革,完全有潛力成為經濟起飛的新動力。
第二,交易方式革命塑造產業的新業態。21世紀以來,金融和互聯網主導交易方式急劇變革,在沖擊傳統產業的同時,刺激新產業業態起飛。在虛擬交易市場上,金融的功能定位正由“目的”向“手段”還原。歐美的危機源于金融膨脹,而后危機時代歐美則普遍強化金融監管,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去債務、去杠桿,金融朝著服務實體經濟的地位回歸,以此振興制造業。中國在效仿西方推動第四次金融大爆炸的同時,或能平衡虛擬與實體,規避金融的陷阱,以金融為核心的服務業井噴和起飛成為必然。在實體交易市場上,互聯網的顛覆性姿態推動商業業態“危”“機”并存。危機前后,各種形式的電子商務(B2B, B2C, C2C, O2O)、新興媒體(如微博、網絡視頻等)大肆擴張,傳統商業陷入困境,實體零售店(如書店、報刊亭、服裝店等)日趨慘淡。而新型商業業態與模式大有取代傳統商業的架勢,如互聯網平臺企業(淘寶等)的崛起、營銷新模式(微博營銷)的涌現。
第三,新的生活方式助推消費模式和產業業態的新浪潮。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動生活方式的革命。如今的科技影響力,已經從直接應用于改善生產,轉向直接應用于改善生活,各種服務于生活的科技創新層出不窮。以家電為例,各種智能型家電的功能創新已經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科技讓生活變得越便利,人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宅”,適應于“宅”生活的物流快遞業隨之井噴。而另一方面,生活方式革命又力推消費與產業的變革。科技讓各種生活成為可能的同時,生活本身也在沿著“感覺要求”和“感覺釋放”而自我裂變。宏觀層面上,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環境要求,環境舒適性標準成為引領各行各業的標桿,于是綠色生活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低碳生活激發新能源產業。而微觀層面上,人們更加重視體驗感覺的滿足,由此體驗經濟不斷崛起,人本身不再僅僅是生產主體和消費對象,也成為生產、消費的融合體,以人為生產消費對象的文化創意產業、生命工程等,成為各方積極追捧的產業浪潮和突破口。
上述三大變量對傳統的經濟周期釜底抽薪,經濟運行也因此而呈現“著陸與起飛并存”的“異化”特征。傳統理論往往是“讓過去照亮未來”,注重線性的邏輯推導。但如今的時代早已切換到“工業經濟+網絡社會+金融文明”,單純的供求邏輯已無法解釋面上的沖擊和非線性系統的矛盾,誤判形勢也就不足為奇。鑒于時代背景與前提的顛覆性,需要“以未來引領今天”的研究方法來審視復雜的經濟態勢。盡管眼下危機仍呈現“長期化、隱形化、扁平化”,但“三大變量”推動經濟起飛的力量權重正在逐步加大,從而導致經濟出現“異化”新特征。
“異化”的具體含義在于:一方面,傳統領域的著陸與新興領域的起飛并存,二者并行不悖;另一方面,“以著陸的方式起飛”將成為經濟運行模式的新版本,經濟的周期性特征可能會有所淡化。對于中國來說,非市場化的機制障礙和產能過剩的調整,繼續主導傳統行業的著陸,但傳統的起飛因素——城市化、工業化依然存在,且恰逢生產方式、交易方式、生活方式劇變帶來的新動力。因此,中國依然會運行在經濟騰飛的大道上,“著陸與起飛并存”的特征也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