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楚莊王問鼎
- 春秋魯國十二君
- 桃木寶劍
- 3371字
- 2023-10-06 11:36:00
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春天,晉成公親率晉國大軍討伐鄭國,一年前趙盾率領諸侯聯軍伐鄭之時,楚莊王派出斗椒救援鄭國,趙盾認為楚國內部將有內亂,斗椒所屬的若敖氏將有災禍,因此先撤軍了。晉成公即位后要立威于諸侯,他沒有選擇秦國作為討伐對象,而是將目標確定為鄭國。晉國的軍隊攻打到了鄭國的郔城,鄭穆公沒有等到楚國的援軍趕來,就想保存實力,向晉國求和,晉成公派大夫士會前往鄭國締結了合約并與鄭國會盟。
楚莊王得到鄭國又投靠晉國的報告后,輕蔑地說道:“搖擺之國,有何信義可言?寡人要親率楚軍精銳,先討伐陸渾之戎,再伐鄭國。”陸渾之戎,是少數民族戎人的一支,生活在伊水和雒水之間,在秦嶺以北、黃河以南地帶,與伊洛之戎、姜戎部落為鄰。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目的是要將陸渾之戎收歸楚國的勢力范圍,作為楚國在京師、晉國旁邊一顆釘子,楚莊王還想到京師洛邑一游,展示楚軍精銳的氣勢給周王室看一看,然后再攻打鄭國。
收編了陸渾之戎后,楚莊王率領楚軍到達了雒水,在成周境內陳兵示威。此時周匡王已經駕崩,剛舉行完葬禮,繼位的周定王(周匡王的弟弟)派大夫王孫滿前往楚軍營地犒勞楚莊王和楚國軍隊。楚莊王問王孫滿:“寡人聞天子有九鼎,慕名前來,不知九鼎有多重?有多大?可否讓寡人一見?”九鼎,是大禹建立夏朝時,收集天下青銅鑄成的九尊銅鼎,象征天下九州皆屬天子,因此九鼎是天下至尊的象征,擁有九鼎就是擁有了天下。楚莊王陳兵周境,又囑意九鼎,其雄心壯志可真不小。
楚國軍營里列陣訓練的軍士士氣高昂,喊聲震天。王孫滿心里對楚莊王充滿了厭惡與鄙視,他心里想:“楚王都是你祖先自封的,你有什么資格在這里問九鼎的大小和輕重?你在楚國郢城就不知道了嗎?一個諸侯,率領重兵來到京師,窮兵黷武,向天子示威,這不是要反叛嗎?你楚國要是真反叛,直接攻打京師就是了,跑到成周境內耀武揚威,又不敢真打,還來問鼎,這是來京師游覽嗎?太可笑了!”
王孫滿定了定神,回答說:“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在于天子的德行,而不在于它本身(“在德不在鼎”)。夏朝在有德之盛世,把遠方的各種事物畫成圖像,讓九州之牧進貢青銅,鑄造九鼎并把天下事物的圖像鑄在鼎上,讓民眾認識神物和惡物,所以百姓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事物,魑魅魍魎這些鬼怪都不會遇到,因而九鼎能夠使上下和諧,以承受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亂,被商朝所更替,九鼎就遷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紂暴虐,周朝取代了商朝,九鼎遷到了周朝的京師洛邑。德行如果美善光明,九鼎雖小,也重而不可遷。如果奸邪昏亂,九鼎雖然大,也是輕的。上天賜福于明德之人,是有一定期限的。周成王把九鼎定在郟鄏(周王城所在之地),占卜的結果是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天命。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王孫滿這一番話,說得楚莊王啞口無言。楚國大軍遠道而來,與故土相距遙遠,若真的攻打京師,周天子可以逃到遠方諸侯國,再命天下諸侯勤王,自己的楚軍將會被圍殲。本來自己也不是為了推翻周朝而來的,也沒有做那樣的戰略準備,所以不能硬來。這個王孫滿應該就是看透了寡人不敢真的開戰,才這么羞辱寡人!中原問鼎,看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算了,還是討伐鄭國的正事要緊,于是楚莊王向王孫滿躬身說道:“大人所言極是,寡人受教。”楚莊王這次成周問鼎,就是“問鼎中原”典故的由來。
楚軍離開了成周之地,向鄭國猛撲過去,此時已是魯文公三年夏天。楚國此戰并沒有達到目的,鄭國沒有向楚國投降,而是向晉國告急。楚國軍隊久攻不下,楚莊王擔心晉國率領諸侯聯軍前來增援,自己的楚軍遠征在外時間已久,疲憊之態已顯,于是下令撤軍回國。這年冬天,鄭穆公去世了,穆公之子姬夷繼位,史稱鄭靈公。鄭國擔心楚軍會再次前來攻打鄭國,就顧不上諸侯五月而葬的周禮了,趕緊為鄭穆公舉辦了葬禮。
鄭靈公即位后,楚國為了向鄭國表達友好之意,向鄭靈公進獻了一只從云夢澤捕撈上來的大甲魚。鄭大夫公子宋和執政公子歸生要進宮面見靈公,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搖動了起來,他把搖動的食指給公子歸生看,對他說:“以前我的食指出現這種情況,就一定能品嘗到新奇的美味。”進宮之后,宮廷廚師正準備給甲魚切塊,二人就相視而笑。靈公問他們為什么笑,公子歸生就把進宮前公子宋食指搖動的事稟告給了靈公,靈公也跟著笑了起來。等甲魚端上來后,靈公吩咐賜予在場的諸位大夫,偏偏不給公子宋吃。公子宋怒了,他把手指頭蘸在盛放甲魚的銅鼎里,嘗了嘗味道后退出宮去。鄭靈公也發起火來,要殺公子宋。公子宋和公子歸生商量,想先下手為強。公子歸生說:“不可,牲口老了,要殺它還要有所顧忌呢,更何況他是國君呀!”公子宋就反過來在靈公面前誣陷公子歸生,說他要謀害國君。這下公子歸生害怕了,只好與公子宋共謀,在魯文公四年的六月,弒殺了鄭靈公。可憐這位鄭靈公,即位還不到一年,就被害死了。
鄭國眾大夫想扶立鄭穆公的另一位庶子公子去疾(字子良)為國君,他辭謝說:“子良還不夠賢明,況且公子堅比子良年長。”大夫們因此扶立鄭穆公的庶長子公子堅為國君,史稱鄭襄公。
鄭襄公即位后,打算讓他的各位兄弟離開鄭國,實際上就是驅逐,從而穩固自己的國君之位,但只想赦免子良。子良不同意,對鄭襄公說:“父君穆公的眾位公子如果適合留在鄭國,去疾本來就是這樣希望的。如果要眾公子都離開鄭國,那么就都投奔他國,去疾為什么要單獨留下呢?”鄭襄公于是就讓眾位兄弟都留在了鄭國,在朝中給與他們大夫的官職。后來,鄭穆公的七位公子逐漸把持了鄭國朝政,擔任公卿,如同魯國的“三桓”一樣,成為了鄭國的“七穆”。
魯文公四年(公元前605年)正月,魯宣公正忙著過年,與夫人穆姜其樂融融,穆姜夫人生下了公子黑肱,宣公立黑肱為太子,這幾年宣公無心朝政,整天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加上宮中宴飲,兩耳不聞窗外事。這一天,齊國使者前來拜見,說是齊候約請魯侯一起,共同促成莒國與郯(tán)國講和,齊侯是宣公的貴人,他的面子不能不給,宣公只好辭別嬌妻幼兒,帶領魯國大夫和一支軍隊,前往齊國與齊侯相會。郯國位于莒國的南部偏西,原本與莒國之間隔著向國,但在魯隱公時期,莒國人就攻占了向國。莒國屬于東夷的一支,郯國也是東夷的一個分支,但歷史悠久,又是一個禮儀之邦,遠離中原諸侯爭霸的主戰場,莒國好戰,想要壯大,吞并了向國之后,就把矛頭對準了郯國。齊魯兩個大國肯定不希望莒國吞并郯國而大大增強實力,因此齊惠公拉上魯宣公一起,為莒國和郯國調解。
齊惠公拉著魯宣公,噓寒問暖,詢問穆姜夫人和太子是否安好?然后對宣公說:“郯國文明久遠,莒國好戰,欲攻伐郯國。他們都是齊、魯兩國的近鄰,我們理應為他們勸和。”宣公明白,他本來就唯齊侯馬首是瞻,更何況勸和兩國,實際上是按住莒國的擴張野心,這對魯國也是有利的。宣公說道:“齊侯請放心,魯國一定與齊國站在一起。”
魯國和齊國兩個大國出面調解得并不順利,莒國眼看郯國這塊肥肉就要吃下了,結果齊、魯兩國多事,前來勸和,莒國當然不愿意了,直接拒絕了魯、齊兩國國君會盟講和的提議弄得齊惠公和魯宣公顏面不保。但此時齊侯得到稟報,說晉東赤狄之人再次前來犯境,這赤狄鄋瞞部落,兩年前就開始不斷騷擾齊國邊境,每年赤狄饑荒,就來齊國擄掠,齊惠公決定這次要給赤狄一個教訓,雖然對莒國盛怒,也只能先返回齊國抗擊狄人,魯宣公在送別齊惠公時說:“魯國定為叔父出了這口氣,懲罰莒國。齊、魯,千乘之國也;莒,偏僻小國也,寡人將親率魯國軍隊,攻取向地,隔絕莒國南下侵郯之路。”辭別齊侯后,魯宣公直接帶領魯國軍隊,討伐莒國,攻占了原來向國的土地。
齊惠公返回齊國后,親自統帥齊國軍隊,把對莒國的不滿全部發泄到了狄人頭上,齊國軍隊打敗赤狄,擒殺了赤狄鄋瞞頭領的弟弟榮如,割下了他的頭顱。赤狄人兵敗撤退,在回撤的路上,還被衛國又半途截殺,損兵折將而去。
魯宣公率軍攻占向城之后返回了魯國,并在秋天再次訪問齊國臨淄,一是祝賀齊國擊潰了赤狄人的襲擾,二是向齊惠公講述了魯軍占領向城的經過。魯國占領向城,不但隔斷了莒國吞并郯國的通道,而且擴大了魯國的領土和勢力范圍,增加了魯國的賦稅,這都得益于齊侯的默許,因此魯宣公不敢自專,給齊侯送去了豐厚的糧食財貨,其中有很多來自向城。齊惠公很是高興,他對宣公說:“齊魯盟好,即如此也。齊國抗擊赤狄,魯國伐莒,各有所重,向城乃魯國軍隊實力攻占,阻遏了好戰的莒國,魯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