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秋天,由于鄭國、衛國叛晉投齊,晉正卿士鞅(范獻子)率軍討伐鄭國和衛國,魯國還出兵相助晉國,因此鄭獻公、衛靈公在衛國曲濮會盟,抱團取暖。鄭、衛兩國都歸附了齊國,他們請求齊國出兵伐晉。第二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秋天,齊景公親自率領齊國大軍,在衛靈公所率衛國軍隊的配合下,向晉國東部的夷儀城發起了進攻。鄭國由于國君鄭獻公去世,正值國喪期間,所以沒有參加此次伐晉。
夷儀城原本是齊國西部的城邑,一個半世紀前,邢國受到白狄人的侵犯,幾乎要亡國了,是霸主齊桓公將邢國遷到夷儀城安定了下來。后來邢國竟然與白狄人聯合進攻衛國,被衛文公在公元前635年(魯僖公二十五年)所滅,夷儀便成為了衛國的城邑。晉衛結盟之后,夷儀則又并入了晉國,成為晉卿趙鞅的封邑。為了策應齊國對夷儀城的進攻,衛靈公率領衛國軍隊向晉國的五氏城發起了猛攻。
齊人有個叫敝無存的,正準備娶媳婦,趕上了齊景公率軍伐晉,他向父親推辭了婚事,讓自己的弟弟迎娶了新婦。他對父親說:“這次出征,如果能活著回來,必立軍功,迎娶上卿國氏、高氏家族之女。”在攻打夷儀城的戰斗中,他搶先登上了城墻,又沖鋒在前,為齊國大軍打開城門,英勇戰死在夷儀城門之下。
還有一名齊軍士卒名叫東郭書,攻城之時也是奮勇登先,另一名兵士王猛(字犁彌)緊隨其后,在后面喊道:“你登城后向左沖殺,我登城后向右打,等后續大隊兵馬登上城墻后一起沖下去,可保安全!”等到齊軍全都登城后,王猛卻自己先沖下了城樓。
王猛是想搶頭功、受獎賞。戰斗結束后,眾兵士坐下來歇息。王猛說:“我最先登上的城墻。”東郭書正在收拾甲胄,聽王猛搶功,就要與王猛爭執,他說:“我先沖上城墻,說好了大家一起下城,你卻自己先跑下去;現在卻又說是你先登城,真不要臉!”王猛笑著說道:“別急別急!我跟著你,就好像車駕驂馬上套著的靳環,哪里搶得了先呢!”
齊軍士氣高昂,很快就攻占了夷儀城。齊景公與衛靈公相約,衛國軍隊攻打晉國的五氏城,牽制晉國的軍隊;齊軍攻克夷儀城后前往五氏城與衛軍會合。五氏城在邯鄲城西面,衛軍進攻五氏城,必然會經過晉國的中牟城。三座城邑的相互位置,中牟在南、五氏在北、夷儀居東。晉軍在中牟駐扎有千乘戰車,兵力至少有兩三萬人;衛軍只有五百戰車,兵力也就一萬多人。衛靈公在出發進攻五氏城前曾用龜甲占卜,結果龜甲燒焦了,看不出兆象。衛靈公說道:“可以出征。晉軍在中牟有戰車千乘,衛軍兵車五百乘可以抵擋晉軍的一半,寡人親征則可以提振士氣、能夠抵御半數晉軍。于是衛靈公率領著衛軍向中牟城進發了。
駐扎在中牟的晉軍想要出戰,以阻攔衛軍北上。二十多年前(魯昭公二十年)衛國大夫褚師圃與王子朝叛亂失敗逃奔晉國,此時正在中牟軍中。他攔住晉軍眾將說道:“衛國雖小,國君親征,士氣高漲,是不可戰勝的。齊軍剛剛攻克了夷儀城,驕傲輕敵,我軍可尋機進攻齊師,必能戰勝他們?!本瓦@樣,衛國軍隊到達了五氏城,與齊軍會合。齊景公與衛靈公率領兩國的軍隊攻克五氏城后,計劃進一步攻入晉國腹地,但此時駐扎在中牟的晉軍為了防止齊衛聯軍圍攻晉國東部重鎮邯鄲,突然向齊軍發動進攻,齊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因此大敗。齊景公此時想起了當年先君齊后莊公伐晉之時,魯國曾出兵在齊軍回撤時半途阻擊,他也擔心魯國再次增援晉國,那時齊衛聯軍將腹背受敵,于是齊、衛兩國的軍隊只好罷兵回撤,晉軍粉碎了齊衛聯軍繼續進犯的計劃。
為了答謝衛國全力配合齊國討伐晉國的厚意,齊景公回國之后,將靠近齊、衛邊境的三座城池禚(zhuó)、媚、杏及附近的大片良田贈予了衛國。
齊景公還賞賜了兵士王猛,王猛推辭道:“有在我之前先登上城墻的,我跟隨在后。那人膚色白、牙齒齊,身穿貍皮斗篷?!饼R景公指著東郭書問:“是他嗎?”王猛答道:“就是他。”然后又對東郭書說:“我可把賞賜讓給你啦。”齊景公要重賞東郭書,東郭書也推辭道:“王猛是羈旅之人,應該獎賞他?!弊詈罄鐝洠ㄍ趺停┑玫搅藝馁p賜,還被齊景公拜為大夫。
齊軍攻克夷儀后,齊景公聽說了敝無存的事跡,命人詔告夷儀民眾:“獻出敝無存尸首者,賞賜五戶,并免除勞役。”終于找到了敝無存的尸體,齊景公為了表彰敝無存的英勇,三次親手為他的尸身穿上斂衣,用犀牛皮裝飾的軒車和長柄傘車蓋為敝無存殉葬。景公還命先把敝無存的尸體送回國去,他命牽引靈柩車的人停下來,讓全軍為敝無存痛哭,還親自推了三次靈車。
這次齊國進攻晉國的夷儀城,實際上是打響了齊國復興稱霸的第一槍,標志著齊國與晉國的徹底決裂。中原諸侯中,鄭、衛已是齊國盟友,宋國雖然還未與齊國正式會盟,但已經與晉國離心離德;只有魯國還跟著晉國伐衛攻齊,成為了齊國側翼的威脅。齊景公決定拉攏魯國成為自己的盟友,他這次下了血本,派出使者來到魯國,邀請魯定公前往齊國的夾谷舉行會盟,說齊國愿意歸還魯國的鄆、讙、龜陰三座城池,以換取與魯國盟好。鄆、讙、龜陰這三座城邑,都坐落于汶水河畔的汶陽之田,收回這三座城邑,基本上就拿回了汶陽之田,只是齊國沒有明說罷了。
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魯國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收回八十年前被齊國拿去的汶陽之田。汶陽之田,是汶水河畔肥沃的土田,沃野數百里,是魯國北部的大糧倉,這片富饒的土地歷來是齊、魯兩國爭奪的焦點。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晉國在鞍之戰中打敗了齊國,命齊國將占領的汶陽之田歸還魯國。為此,魯成公還在第二年專門跑到晉國拜謝。然而,鞍之戰兵敗之后的齊頃公七年不喝酒、不吃肉,向晉國君臣送去大量財貨賄賂,導致晉景公在七年之后(公元前583年)派出使者韓穿到魯國,要求魯國將汶陽之田交還齊國!當時魯成公和執政季文子都非常憤怒,季文子在為晉國使者韓穿餞行時說道:“大國處理諸侯事務合理妥當,以此成為各諸侯國盟主,因此各諸侯國感念大國的德行而懼怕討伐,對盟主才沒有二心。汶陽之田,原本就是敝國的土地,被齊國占去,后來大國征討齊國,才把它還給敝國。現今晉侯推翻了原來的做法,命敝國將汶陽之田‘歸還給齊國’,敝國甚為驚訝。大國盟主的信用是用來推行道義的,也是小國所期盼的。現在信用不可知,道義無所立,四方諸侯,怎會不離心離德?大國稱霸諸侯,應該以德;現在霸主的命令前后不一,又怎么能長久地得到諸侯的擁護呢?《詩經》說‘謀劃缺乏遠見,因此極力規勸。(猶之未遠,是用大簡。)行父(季文子字行父)擔心晉國不能深謀遠慮而失去諸侯,因此私下對韓卿講述個人的肺腑之言。”
魯定公本來就對晉國沒有好印象,自己跟隨兄長魯昭公寄居在晉國乾侯之時,那種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堪回首。齊國提出歸還汶陽之田,又讓他想起了先君成公的無奈,想起了晉國的反復無常、背信棄義,而魯國卻一直死心塌地、無怨無悔地歸附晉國,這一切值得嗎?真不如收回汶陽之田,與齊國盟好,本來齊魯就是聯姻關系,魯定公最崇拜的先君僖公,還是齊桓公的女婿呢!
在大殿之上,群臣商議與齊國在夾谷會盟之事,季桓子作為首席執政上卿,也贊成與齊國會盟,收回汶陽之田。叔孫武叔有些擔心地說:“此事會不會有詐?汶陽之田,沃野數百里,齊國怎會輕易歸還魯國?國君此去,當預作防范?!?
魯定公將目光轉向此時擔任魯國小司空的孔子,問道:“夫子曾居齊國,與齊君和高氏等齊國群臣有過接觸,不知對于會盟之事有何建議?”
孔子答道:“臣也贊同與齊國會盟。汶陽之田,本來就是魯國的土地。這次齊君愿意歸還,首先是表示誠意;其次是提醒我們魯國:晉國不可信,與齊盟好才是出路。魯國通過與齊會盟,收回汶陽之田,對國家有利。”
孟懿子也站出來贊同老師的意見,他說:“臣以為,這是收回汶陽之田的寶貴機會,不可錯過。魯國不用擔心晉國前來討伐,晉國已經失去了齊、鄭、衛、宋等諸侯,魯國與齊結盟,等于參加了中原諸侯五國聯盟,晉國六卿互相傾軋,內斗不斷,已經無力抗衡了。”
孔子接著補充道:“國有文事必有武備,國有武事必有文備。可派左、右司馬帶領魯軍跟隨國君前往夾谷,既可保護國君周全,也可預防不測。”
魯定公說道:“寡人允準夫子所奏,將親往夾谷與齊會盟。夫子熟知周禮、名滿天下,又與齊侯打過交道,熟悉齊國政事,詔命夫子孔丘為寡人儐相,陪同寡人與齊侯會盟。左右司馬二位將軍率軍隨行。”
季桓子、孟懿子、叔孫武叔這三桓對魯定公的決定都不反對,他們知道孔子是陪同國君前往夾谷會盟的最佳人選??鬃右矠榇烁械椒浅s耀,以往這種諸侯間鄭重的外交場合,都是由三桓這種卿士級別的重臣作為儐相陪同國君出席,這次國君讓自己這個小司空作為儐相陪同,已是破例;孔子明白,這就意味著,如果這次會盟取得成功,將會是魯國的重大勝利,國君將這個機會留給了自己,是有意提攜,增強國君和公室的力量??鬃由罡胸熑沃卮?,為了不出紕漏,保證魯國取得這次外交斗爭的勝利,孔子在臨行前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完全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