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進行這一系列的改革,是很難完成的。光說進行工廠革命,趙國沒有蒸汽設備,只能用人力來運轉,但趙國沒有那么多的人進廠。
為此趙丹還下達了生育政策,支持四胎,并由趙國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用來快速擴充人口。可問題在于,趙國的糧產只能夠四百萬人吃。趙國需要農業改革,但土地就那么多,也沒有優秀的糧種。
趙丹依稀記得,東南亞一帶有種占城稻,產量極高。可又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趙國沒有辦法把手伸得那么長。
趙丹唯一可以辦到的,就是開發水利,將趙國的旱田變成水田,利用溝龔復種輪作。即使這樣,按照藺相如的計算,也只能養活五百萬人。如果加上前不久趙丹帶領眾臣看的曲轅犁,糧產是能達到夠七百萬人吃的。
但藺相如將趙丹的希望澆滅了,他把趙國戶冊拿出。整個趙國,除了軍隊,和秋收的青壯年。剩下的不到二十萬人,明年不耕種了?等到春天,趙國閑暇的青壯年就不到十萬人了。拿什么去興修水利?
趙丹盤算許久,最后開口道:“河東有多少人?”
藺相如想也不想的答道:“約有六萬戶,三十萬人。”
趙丹心中計算,最后得出答案,河東青壯年在十萬左右,如果可以的話,趙軍打贏上黨之戰可以去掠奪些人口。
“水渠和溝龔可以慢慢修嘛,先將曲轅犁大規模下發。寡人聽聞,各國多有流民。寡人不忍見其流離失所,可將其引入趙國,興修農業。”
藺相如看著趙丹的跳躍思維,無奈道:“各國爭伐,流民已然充軍。恐怕各國流民加起來也不過五六萬。”
“這樣啊,寡人聽聞,趙國疑似缺金屬啊?是不是得要從各國購買啊?”
藺相如滿臉疑惑,趙國缺金屬礦嗎?好像趙國礦產比秦國都不逞多讓吧。
突然他認識到了一件事情,管仲買鹿以制楚!
試想趙國高價買金屬礦,各國會如何看待?光說韓魏又要有多少人放棄耕田而去挖礦。幾年過去,這不都是現成的流民嗎?
“可是我王,趙國前不久接盤齊秦的貿易,國庫又要支撐水利和四胎政策,無力大量購買啊。”
“將趙齊貿易全部拋出,由趙國商人自發和齊國交易。再下發政策,由商人購買金屬礦石,購買完成后,由趙國冶煉為農具,依量下發商人,農具歸商人支配。”
趙丹的目的明顯,他要用資本的力量來迅速掌握市場。同時帶動資本的發展,推動商人階層的崛起。重農抑商在趙國走不通,趙國一直以來都在注重商業的發展,何況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國也是以資本的力量去進行推動。
事實證明,趙國發展商業并沒有受到阻攔。趙國不像其它國家,以農為本。甚至貴族集團巴不得商人越來越富有,商人越富有,他們從中撈的油水就越多。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以大商人,大地主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達到了和他們同等的地位。而這也是趙丹所樂見的……
趙丹本來不必如此著急,可是資本主義萌芽容易產生,但是想將這些松散的商人、大型手工業者聚合形成一個強大的階級卻是不容易。他要盡可能的讓資本發展起來,至少要在貴族反應過來時可以使資產階級擋住他們的鎮壓。
至此,趙國的未來發展道路就顯現出來了。先讓商人集團在和齊國貿易和購買金屬礦產中完成最初始的資本積累。再從各國廣收流民,商人手中的農具必然要進行拋售,這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
等到趙國人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介時就可以大力建設工廠,使資本和生產總值更進一步。
趙丹還將目光放在匈奴身上,那里有大片的草原用來從事生產。他要在那里搞一次圈地運動,讓其貴族和商人辦起農場、牧場。雇傭沒有土地的農民和閑暇的青壯年進行生產,使這批人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
趙國的位置得天獨厚,非常適合商業發展。趙丹絲毫不懼怕資產階級的反帝心理。
資產階級是有財產的,革命會不可避免地危及他們的財產,因此他們害怕過于激烈的革命,為此有軟弱或妥協的行為。
趙丹要效仿沙皇、德國那樣的自上而下的變法,由封建階級所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本身具有太多的封建殘余。而這些足夠多的封建殘余將保障君主不會成為虛君。
趙丹一直以為,這并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但用封建階級統治又不符合它的國體。他將其稱為由封建階級所領導的資本主義社會化的皇權制國家。而這雖然會極大的削弱君主的權柄,但對于趙丹而言,這是最好的方案。
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本質上是因為他知道封建制度的毒害。他來到這里,就不可能只是改變中國的歷史發展,而是整個世界的歷史走向。他爭的從來不是一世,而是在爭萬世。為此,在中國,封建制度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必須扔入歷史的垃圾桶里。
至于王朝的巔覆?呵,人力是永遠無法抹除歷史存在的事物。只要它存在,就會深入人心,它是不會因為一個王朝的國策而消失的。除非是一個更新更強大的事物將它頂替,可試問,一個封建王朝連資本主義都無法容忍,又怎么可能讓共產主義這個歷史上的幽靈出現并發展呢?
言歸正傳,趙丹現在急需墨家又或者公輸家的人。他現在要弄出一個小玩意,名叫蒸汽機的東西。蒸汽機的構造圖很多人都見過,他依稀記得這玩意的構造圖,可他不會做。最好是找些懂得這玩意的工科大佬。
他可以不需要可以用來拉火車的蒸汽機,但他確實需要可以代替人工進行蒸汽泵,之后再推進式發展,形成可以作業的生產線……
一時間,整個邯鄲都在調查有沒有兩家人士,如果有,就尋問是否愿意跟著他們走。如果不愿意,趙軍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帶走。隨后其擴大到了整個趙國。周邊一些國家都以為兩家惹到了趙國,為了防止趙國不滿,紛紛將其趕出國境。而這批被趕走的工匠們剛被趕出國境,就被趙國邊軍抓回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