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辰后,秦軍渡河近二十萬人。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
“田單大軍還有一日可到。秦軍雖然有二十余萬,但不可能全壓上來。只要等田單軍隊趕到,憑借七萬人馬可以等到后方的大軍。再守泌水一天,秦軍就永遠也進入不了上黨。嚴整各部兵馬,決不能再讓秦軍挺進一步。
另一邊,王龁看著眼前的泌水要塞,早就怒火沖天了。幾萬的趙軍,竟然折損了七萬秦軍。戰報已經匯于咸陽,秦王該如何看他?自己首次領兵數十萬,結果打了個糊涂仗。若是奪取不了上黨,自己怕是再也無法領兵了。
“攻城!”
秦軍開始了攻城,數百輛拋石機拋出巨石砸向要塞。砸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坑。
“傳令,弓弩手將剩下的火箭全部射向拋石機。”壁壘上的一個趙軍校尉向麾下士兵命令道。
秦趙兩大主將卻是絲毫不觀注那些拋石機。秦軍沒有足夠的石料,很快這些拋石機就會成一堆廢木頭。何況除了極少數的拋石機處于趙軍射程之下,但更多的卻是在射程之外。廉頗所觀注的是秦軍的沖車、井闌一類的攻城器械。王龁則是觀注要塞的布局和趙軍各處的防守差異。
拋石機很快就因沒有石料停止運轉。只見四輛井闌開始緩慢向要塞進發。后面還有沖車助陣。
“注意井闌!”
趙軍將最后的火箭射向井闌。雖然實際效果并不好僅僅是燒掉了一輛,但這無疑又拔高了趙軍的士氣。
“御!”趙軍三三兩兩的組成了防御小組。然而作用性并不大,箭雨太密集了,其中還摻雜著火箭。僅僅一波箭雨,便有數百趙軍死亡。趙軍也是體會到了秦軍渡河時的痛苦。
趙軍被反制,使得一眾秦軍將領不禁喝彩。其中有一人說道:“將軍,趙軍已被壓制,沖車和云梯現在可以沖上去了。機不可失啊!”
王龁擺了擺手,卻又聽見那個將領焦急到:“將軍,如此良機,若不破其要塞。難道還要折個上萬兵馬嗎?”
王龁回頭看向他,臉上滿是冷漠。將領自知失言,剛要拱手謝罪。卻聽王龁的話語傳到耳前。
“不急,趙軍現被壓制。時間一長防守兵力必然不足,趙軍必然從其它壁壘調兵支援。介時某個壁壘處必然兵力空虛,改破趙軍要塞就從那里開始。現在更要加強井闌處的進攻,你可愿帶一萬人前去。若是攻破了要塞,你就是首功。”王龁的一句話就判決了這個將領的命運。殘酷的攻城戰中,死亡率最高的便是這先鋒了。即使這個將領僥幸活了下來,也回不到咸陽了……
將領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拱手應答到:“末將領命,末將若是死了,還望將軍照料下我的家人。”然而得到的是王龁的沉默。秦將的眼睛失去了光亮,轉頭要去攻城。只聽見后面傳來了王龁的聲音。
“且去吧,汝妻子,吾養之。”
另一頭的還未作戰趙軍將領卻是久久沉默,有人開口提議:“眼下來看,我認為我們得從其它地方調兵,不然怕是要守不住了。”
還未等廉頗否決,就聽到之前渡河火燒秦營年輕裨將說道:“敵軍并未全力攻城,若是調兵,其余地方兵力空虛,豈不危險?”
那一員將領開口道:“若不如此,這里就將被秦軍屠戳一空。若是調兵,還能多撐一些時間。”
廉頗也是煩悶,王龁的計策是個陽謀,調兵與不調兵都是死路。廉頗聽著幾員將領的吵鬧聲,下定了決心。
“那若是將秦軍這幾個井闌毀掉呢?”廉頗聲音不大,但卻是把一眾將領嚇的呆住了。
“上將軍,莫要玩笑,這外面可是二十萬的秦軍。這……”一個將領說道。
“只能嘗試一下了,如果毀掉這幾個井闌。防守壓力會小上許多。雖然不太可能成功,但這個險值得一冒。”廉頗下定了決心,看向一眾將領說道:“諸位,誰敢領三千兵馬前去一試?”
眾將領都沉默不言,這不是一個苦差事,這是一個要命的差事……
年輕裨將說道:“末將愿去!”
廉頗看向這個裨將,說道:“謝淵,你可想好了?此去,便十死無生。你才而立之年,便是中層將領。日后未嘗沒有可能領兵一方。”
謝淵拱手答到:“正是如此,末將年輕且職位相較各位將軍要低。若一去不返,那便一去不返!望上將軍應允!”
廉頗看向他,眼中滿是不舍。
“你且再想想。趙軍多義士,不差你一個。”
旁邊一個老將說道:“上將軍,我從軍三十多年了,即將古稀之歲了。活累了,也不想活了。這小將年輕,把重任交給他我不放心,求上將軍應允。我要讓王龁小兒和那些秦軍崽子們知道知道趙軍老卒的威名!”
謝淵急忙開口道:“上將軍!末將不怕死!諸位將軍皆我之叔伯。若是末將避戰而活,縱然有一日可領兵一方。六國又如何看待末將?”
廉頗看著他,知道他心意已決。問道:“你需要本將做什么嗎?”廉頗本意是讓他交代后事,若可以,必盡力去做。
謝淵也明白廉頗的心意,卻只聽他說道:“末將和三千將士需要足夠的火油。如此可燒毀那井闌,若是不幸無法完成使命,亦可自殺以謝大趙。我趙國兒郎,有戰死之將士,決無投降之將士!”
廉頗不禁動容,忙問道:“準,那你沒有什么話要我轉告父母妻兒的?”
“那請上將軍轉告末將的父母。孩兒不孝,但為國所死,無愧于國。國家不定,何以家為?愿來世…不要我再做其子女,而是得一孝子,安養天年。”
廉頗沉默了,眾將也沉默了。謝淵沒有負了趙國,但趙國卻負了他啊。趙國索取了他的性命,使他和家人天人兩隔。
廉頗開口說道:“趙國就托付給將軍了,我現擢升你為牙將。待軍報傳至邯鄲,大王也必有所獎賞。”
“不必了,為國捐軀,乃將士之本。怎可因其本職而大肆加賞?”
謝淵說完,便出去組織兵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