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戰(zhàn)古人100天2:大宋小民生活日志
- 云葭
- 1641字
- 2023-07-12 16:58:50
早起趕集和上朝,大家都是打工人
五更天一到,汴京城的各個城門都按時打開了,在城門口等候的生意人早早地排起隊伍,就等著趕一波早市,多賺些辛苦錢。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市集
有人挑著擔子,里面放滿了凌晨就宰殺分割好的豬肉,有人推車運送各類肉,有豬肉、羊肉等等。汴京宰殺牲畜的作坊很多,每天一大清早就有很多做肉類生意的人組團趕集。城里酒樓林立,對肉的需求多,起得早的人往往能賣一波好價錢。
周二郎和同事在集市等到了第一波肉販的到來,有些肉攤前還冒著熱氣,顯然是剛宰殺不久的。其中有些肉販認得周二郎,知道他是會仙酒樓的采購,大買家,于是隔著老遠就開嗓叫賣。
“新鮮的羊肉,豬肉,便宜賣——”
“上好的羊肉,買多了有折扣!”
周二郎當然不會瞎買一氣,他憑著多年買菜的經(jīng)驗,挑選了最新鮮且價格實惠的各類肉,把籮筐裝得滿滿的。唯一不方便的是,賣肉和賣蔬菜水果的集市不在同一處,他們得推著小車去朱雀門外或州橋西面的集市采購蔬菜、水果,米面糧食還有做菜的各種香料。集中賣水果的一條街叫做“果子行”,各類時令水果都能在那一排攤位找到。
買完所需的物品,周二郎終于松了口氣。天色已經(jīng)大亮,他們從集市往會仙樓的方向走,一路上看到了各種地攤,售賣食物,藥材、小吃點心等等,琳瑯滿目。
周二郎祖籍淮南,父輩年輕的時候來京都一帶做生意,逐漸在汴京城外安頓了下來。他爸總說,還是汴京人會享受生活,小時候在老家哪里能見到這么熱鬧的早市!正因為如此,在汴京城討生活的人只要足夠勤快,就能靠雙手養(yǎng)活自己。
在周二郎逛早市買菜的同一時間,李郎悠閑地吃完了早餐,正在房間里看報紙。這種凌晨出售的報紙叫做朝報,是民間人士自發(fā)組織印賣的報紙,在當下可謂十分流行。只需一份朝報,足不出戶就能知道最近發(fā)生了什么新鮮事。比如,某官員被皇帝貶斥啦,某將軍又打了勝仗啦……
李郎并不急著回家,昨天晚上會仙樓的大廚說要推出一道新菜式,今天上午做完就邀請他下樓品嘗。至于為什么要單獨邀請李郎呢,因為他是汴京城里出了名的“美食博主”,喜歡去各大酒樓吃美食,遇上可口的菜式,興致上來立刻能賦詩一首。有了李郎的才華加持,食物的美名不脛而走,這才是最好的廣告。汴京城酒樓林立,但凡有點名氣的酒樓都喜歡李郎的光臨,隔三差五有新菜推出了,也都會邀請他去品評一番。
果不其然,過了沒多久,有小廝來敲門,說后廚大師傅請李郎去品嘗他新炮制的一道美食。大師傅說,這道菜是用鹿肉烹飪,加了很多西域來的香料,極其鮮美。
李郎正吃得津津有味,不料,卻碰見了剛下朝來會仙樓覓食的他爸和他叔。
“老爸,叔叔,你們怎么這個點來吃飯?現(xiàn)在離吃中飯還早著呢。”李郎驚訝。
李大人聞見鹿肉的香味,肚子更餓了,他說:“這不剛下班么!打工人哪有你這么閑,天天在外面吃香的喝辣的。”
小李大人也說:“我跟你你爸經(jīng)常凌晨起床,空著肚子去上早朝,這么多年來吃膩了廊食,當然也想來酒樓解解饞。”
“既然碰見了,那我們就一起吃點吧。”
“這點不夠吃,得再加幾個菜啊!”
“必須加!”
李郎心想,他爸和他叔雖然是官員,但是跟趕早市做買賣的人一樣,大清早起來上班著實不容易。都是打工人,賺的都是血汗錢吶!
恰巧周二郎采辦回來了,李郎一招呼,周二郎趕緊端著菜單上前,給金主們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wù)去了。
小知識:
1、五更天一過,汴京各大城門打開,趕早市的買賣人涌入城內(nèi)。其中售賣水果的地方集中在朱雀門外和州橋西面,《東京夢華錄》記載,“如果木亦集于朱雀門外及州橋之西,謂之果子行。紙畫兒亦在彼處,行販不絕。”
2、北宋末年,民間就出現(xiàn)了對外售賣報紙。《靖康要錄》記載,“(開封)凌晨有賣朝報者”。
3、宋朝民間禁吃牛肉,因為牛是農(nóng)耕主力,十分珍貴,私自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豬肉和羊肉是當時人們食用的主要肉類。
4、古代百官上早朝,退朝后皇帝會賜食于殿前廊下,稱為廊餐。這一制度一直延續(xù)到宋朝。《五代會要·常朝》記載:“后唐同光元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獨兩省官不拜;準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賜食,謂之廊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