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再次開單
- 重生之從圖書業務員開始
- 蝦之大義
- 2047字
- 2023-07-17 17:08:54
當時同一個項目往往會有三四個中標商,各個出版社的進貨價格是不一樣的,從文學類的大多4折左右,理工醫學類的拿貨價能到60-72折,高教的最高能到78折。
這幾年采取是所有圖書統一報價的策略,中標價大多在78-85折,要是采購老師多給你點理工類的圖書,你就哭吧,因為成本是拿貨價、稅款、加工、運輸和銷售人員成本等。
不算拿貨價和稅款,你其它的成本就在10%-15%之間,一根防盜磁條價格在一毛錢,一條國內圖書的馬克數據成本就在3毛錢,蓋章也是要付人工成本的,運輸更是大頭。
要是采購老師再給你一些蒙省、貴省和邊疆省份出版社的圖書采購任務,很重要的一個考核指標,采訪率(到貨圖書品種/訂單圖書品種)你就不要想著達標了,這可是影響到明年你還能不能中標的重要參數。
所以說在98年以前這些客戶都是最好的客戶,老師會自費食宿,三天的活兩天都能干完,先款后貨、只要把貨發到他們所在的火車站就行,他們自己去提貨,還不要回扣返點!
周三一早接到于曉紅主任和兩個館員,同樣先安排到了國二招酒店,簡短洗漱休息后是去出版社參觀,索取最新的書目,第二天華新總店庫房選書,現在選書還不像后世那么方便,一個小型手持器就能解決查重和選副本的問題。
現在選書相當的麻煩,需要圖書館的老師提供一張3.5寸的軟盤,老師選好書后,直供中心綜合辦的人會手工將書目錄入電腦比對,把重復的放回原處,不重復的根據老師購買的副本數進行下單。
如果庫房有現貨,綜合辦的人會走出庫流程,如果沒有現貨或是現貨數量不夠,就需要給出版社下單。
老師完成現場采購后,綜合辦就會把現貨和需要訂貨的情況反饋給圖書館的帶隊老師。
同時圖書館的老師,也會在酒店根據出版社提供書目,形成一個采購訂單,讓徐軍安排采購。
此時就算完全形成了采購的訂單,直供中心同步也就完成了碼洋和實洋的匯總,會體現出圖書的折扣,然后就是圖書館的老師把支票交到集團財務處,多退少補。
集團收到錢后,就會安排出庫,出庫后進入直供中心的加工中心,加工中心完成打包等工作后,安排集團的司機發貨。這次第一批的發貨,徐軍同樣自費安排了兩個卸貨的工人,確保萬無一失。
徐軍打算以后在東山省每個主要的地市,都讓圖書館的老師自己協調臨時工,事后徐軍支付費用,這樣可能更經濟一些。
周六周日徐軍也沒有閑著,開車帶著三個老師在京城玩了兩天,徐軍的導游工作那是相當讓人滿意,甚至有一個老師主動詢問徐軍大學學的是不是歷史專業。
送上火車的時候,也沒讓老師空著手,京城的烤鴨、點心果脯、還有陽信的毛尖每人都送了一份。
現在的客戶就是好,當徐軍再去回訪的時候,他們就輪流請徐軍在食堂吃飯,其實都是普通老師,他們現在也沒什么額外的收入。
周日傍晚徐軍又變臉成馬老二回了一趟胡同,可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圍觀。第二天周一的時候又大包小包的鎖上門去“津門”了。
周一匯報工作的時候,徐軍大大小小又列出了近200萬訂單,很是讓張總和汪總滿意。這個時間,徐軍向領導認了錯,說自己擅自安排客戶住在了國二招,并私下多次請了他們吃飯、走的時候送了些禮品。
看了看差不多2500元的招待費用,張總還有點為難,汪總直接就大筆一揮,讓徐軍找發票報銷。
汪總爽快是有道理的,連開兩單總額超過110萬,完成了全年任務的三分之一還多,要是都有這個速度,那妥妥的完成集團下達的任務是沒有問題的。
可惜的是其它銷售人員出差才只有三四天時間,大多才拜訪幾個用戶,哪里有徐軍這么能干,全省的圖書館所有領導的聯系方式都搞到了,拜訪了20所學校,完成了110萬的任務,還有200萬的訂單馬上就能完成。
就連京城的銷售也不理想,京城只有自己年前的一個訂單,這個訂單還是在圖書館工作的同學給的。京城的銷售人員,拜訪了幾個客戶效果都十分的不理想。
說實在話,汪總根據多年的經驗看出,徐軍并沒有多報費用,所有的費用都花在了刀刃上,差旅費、銷售費用并不高,而且都列舉的明明白白。
“徐軍,你完成報銷和借款后,在京城調休兩天,不算請假,也不用來公司。然后再安排出差,爭取上半年就把這200萬的意向訂單都落實下來。”汪總道。
“謝謝汪總,張總您還有什么安排?”徐軍道。
“徐軍,你也看出來了,咱們是新部門,在項目中肯定會有很多問題,你這兩天把你的經驗,和這次招待中出現的問題和建議都寫一下。
我個人認為你對老師的招待工作就做得很好,但咱們不能每次都給你申請特批,你把流程和大致的費用,都列舉出來,我和汪總會想辦法向集團申請形成章程。你出差前到公司交給我。”張總道。
“好的,張總,我明天就交給您,這次確實是我的錯,擅自就做主了,讓領導為難了。”徐軍道。
“不是為難,是為了形成工作章程,咱們以后都省力。”張總道。
“那領導您先忙,我馬上就去寫。”在經過領導同意后,徐軍退出了領導辦公室。
寫了又能如何,集團肯定不會通過的,上一世這種事就發生過很多次,每次都是汪總想辦法給特批的,費用也是想別的辦法找發票報銷的。大企業要想形成慣例或是章程,光開會討論就能讓你煩死。
不能說大企業這種作風不好,恰恰是這種做法保證了大企業的穩定,杜絕了拍腦袋就做出了匆忙的決定,但這也確實讓單位看起來顯得行動有些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