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混吃等死”的旅行
互聯網上流行過這樣一個段子。大部分門衛都是哲學家,因為他們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如果說“門衛三問”是最為切近的“形而下”的問題,那么哲學家問這三句話,本質上則指向了“形而上”的問題。對身處現代社會的普通人來說,捫心自問這三句話,要么是在自嘲,要么是在喟嘆人生與活著的意義。
我總認為自己是個幸運兒,因為“生活的意義”這種看上去有點兒“無病呻吟”又讓人忍不住去追問的問題,在我的高中時代曾經得到“完美”的回答。那時我遇到兩位非常有意思的老師,一位教我們政治,另一位教我們語文,都是剛剛從高校畢業的青年教師,思想活躍,詼諧幽默。他們兩個關系非常好,又因為都很年輕,所以和我們這些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相處得非常融洽。我記得這兩位老師有過一段特別經典的對話。語文老師問政治老師:“你說,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身材微胖的政治老師想都沒想就說:“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語文老師說:“那咱倆不一樣,我是為了等待死亡。”“咱倆加一塊兒,原來就是混吃等死啊!”兩人異口同聲道。
其實,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個終極問題,幾乎會浮現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中。當你在高中早戀被父母和老師制止時,他們會告訴你生活的意義是好好學習,有個好的前途;當你在大學保持單身時,有人會告訴你要趁著上大學趕快尋找愛情;當你初入職場,在“躺平”與“內卷”之間循環往復時,你會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拷問”,似乎這個時候生活的意義就在于一紙婚約;當你終于邁入婚姻的殿堂,享受著二人世界時,耳邊會環繞著“花式催娃”的聲音,會有人告訴你: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似乎“孩子”成了你生活的意義所在。
如果“生活的意義”這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難題只停留在婚姻家庭和情感生活的領域,那也罷了。你即便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獲得了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意義,也大概率會在職業生活領域受到類似問題的無情摧殘。當我們每天享受著“996”的“福報”,苦不堪言之時,當我們每天將精力消耗在擁擠而漫長的通勤路上之時,我們恐怕都會嚴重懷疑自己的“人生”:本應“屬于我”的時間、精力與生命被完全霸占了,生活的意義只剩“茍且”,似乎已經沒有了遠方。或許你會認為,我們之所以喟嘆自己青春易逝、意義不存,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因為沒有財務自由,所以沒有時間自由,而沒有時間自由,生活中的意義也就消失不見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實現了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就不會整天靠在沙發上刷著手機短視頻來揮霍時光嗎?就不會閑得難受、空虛無聊嗎?究其本質而言,生活是否有意義,以及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并不單純是由財富多寡來決定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暫時拋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生活的意義”做一次更具本質性的元問題探討。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的并不是“生活的意義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而是“生活的意義何在”“生活應該有意義嗎”這樣的“前置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