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青石墓志透露的秘密

第一節
駙馬都尉魯潛

葬在安陽的歷史名人

在中國的城市中,安陽是特殊的存在。這座城市也許沒有北京、西安、洛陽、南京、杭州、開封知名,卻是無可爭議的“七大古都”之一。

有學者曾按“作為都城所歷經的朝代數”以及“作為都城的總時長”給每座城市賦值,結果安陽的得分居然超過南京、杭州與開封,是中國七大古都中排名靠前的重要古都。

歷史上的西安、洛陽作為都城的總時長超過千年,成就了大漢、大唐的輝煌。北京曾經是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兩代的都城,至今仍然是中國的政治心臟。安陽自公元前14世紀成為商朝人的“天邑商”,又在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數代為都,總時長達到390余年。

按老百姓的說法,既是都城,必然埋有“大官”。

這也確實不假。不僅有“大官”,更有帝王葬在附近。自商王盤庚將商朝都邑遷徙于此,歷代商王便埋在了這里。20世紀30年代,考古發掘確認了商朝的陵園,并發掘清理了至少九位國王的陵墓。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幾個朝代,也必有皇帝葬于此。除了帝王,“大官”更是大有人在。21世紀初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期間,考古隊便在干渠沿線發掘出了不少“皇親國戚”。如北魏大臣李華、東魏將軍趙明度,還有北齊賈進、劉殺鬼(劉通)等人的墓葬。這些都是北朝時期的名人。其中賈進是西漢名臣、寫過《過秦論》的賈誼的后裔;劉殺鬼曾為梁州刺史,更是位“畫門雀于壁間”、使人“拂之方覺”的藝術家型官員。

這些林林總總的名人中,有一位的墓葬扯上了曹操。此人便是魯潛。

魯潛也是位“大官”。關于此人,歷史文獻中只能查到有限的記載。

《晉書》:“晉都尉魯潛叛,以許昌降于勒。”[1]

勒,即石勒,羯族人,后趙的開國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后趙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公元319年建國,公元351年便被另一個短命王朝冉魏(350—352)所滅。

《晉書》上這條文獻記載的背景是,石勒領兵在山西、河北、山東征戰,所向披靡,山東、河北一帶的原西晉將領或被殺,或歸降。魯潛也在歸降之列。

數百年后,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回憶起五胡亂華時,也曾提及此事:“都尉魯潛以許昌叛,降于后趙。”[2]

這條記載中魯潛的個人信息明確:曾是據守許昌的西晉都尉,后在戰事中降了后趙。

古往今來,多數人物都如煙塵逝去。能在文獻,特別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留名,魯潛已經是歷史的“幸運兒”了。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本來只被古代文獻偶爾提及的西晉都尉,卻倔強地在歷史中尋找“存在感”——1998年,他的墓志鬼使神差般從地里“鉆”了出來,并且帶來了他更豐富的生平信息。

魯潛墓志

西高穴村,是豫北大地上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村莊。

說它不起眼,在于它的規模與建筑沒有特別之處。百十間瓦房聚集在一起,略顯得有些雜亂。村中的小路,曾經狹窄而泥濘,如今已經鋪上了柏油路。類似的村莊,在豫北地區幾乎到處都是。

西高穴村位于河南安陽市區西北15千米處,行政上隸屬安陽縣安豐鄉(今屬殷都區)。該村西依太行,北臨漳河。當地人往往以“依水臨峰”來描述周邊環境。自豪之情,洋溢于言辭之間。

河南安陽西高穴村附近(作者拍攝于南水北調考古工程實施前一年)

西高穴村出現于何時?史書無載。

散落分布的鄰村,以及村與村之間延綿的田疇,卻不時揭開他們榮光的過去。村民們在田間地頭,撿塊秦磚漢瓦、拾枚古錢殘貝,早就習以為常。

20世紀70年代,西高穴村辦了一家窯廠燒磚,但磚的價格始終賣不上去。據說是因為燒磚的土中瓦渣、瓷片太多。

西高穴村的鄰村漁洋村,有一位叫龍振山的村民,喜歡收集古董,被人稱作“土博士”。

龍振山的收藏與眾不同,只著眼于自己村莊附近的田間地頭。長年以來,他不僅收集銅器、瓷器、卜骨,也拾回家大量歷朝歷代的陶片。他的藏品已達3 000余件。2007年在安陽師范學院和安陽市博物館支持下,他從中選出1 000余件,在自家院中建了一個展室,讓來客免費參觀。考古學家曾經拜訪龍振山,驚訝地發現其藏品的年代涵蓋了從中國史前時期至明清兩朝所有不同時期,足以說明他所在的漁洋村是一座“至少6 000年沒有間斷”的古村[3]

龍振山的收藏中,有1枚銅質門釘,外觀簡潔大氣,讓人聯想起北京紫禁城內的朱門。見過此枚門釘的考古學家,都斷定這枚門釘是規格很高的建筑物殘留下來的,年代應屬東漢,至少也是魏晉時期。

既然與漁洋村相鄰,西高穴村一帶深厚的歷史背景可想而知。

西高穴村不僅與漁洋村相鄰,村北先前還有古剎一處,名槐蔭寺,據說東漢就已存在。該村南尚有無名冢數座,當地人說已歷經千余年的滄桑。

北宋名相韓琦曾寫下:“西山遺冢累累在,衰草寒煙幾度秋”的詩句。

西高穴村往北跨過漳河,有當年曹操練兵的“講武城”。由此再往北去,便是著名的北朝墓群。自西高穴村東行約15千米,還有曹魏至北齊時期的鄴城遺址。鄴城與西高穴村之間,有一條南北通衢的千年古路,文獻中稱為“車馬大道”[4]。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支考古隊曾發現過這條大道的路基,證實它與今天的107國道基本平行。“車馬大道”兩側,同樣古跡眾多。

身處古跡包圍的西高穴村,自己的歷史根脈又在哪里?作為七大古都之一安陽的一部分,這里地勢高亢,應是亡人歸葬的佳壤。曾經活躍于安陽政治舞臺的名人,是否也曾魂歸此地呢?

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北取土燒磚,無意間發現一塊略呈方形的青石,石上刻有文字。此事傳到漁洋村的“土博士”龍振山耳中,龍振山趕忙找到徐玉超。看過青石后,龍振山大吃一驚:這不是一方墓志嗎?

墓志是古人死后的特殊隨葬品。它的作用是追記死者生平,因而成為考古學家探究死者身份最重要的物證之一。

龍振山先做了一張拓片,同時建議將這方墓志交給文物部門。徐玉超接受了勸告。隨后二人攜帶著墓志來到安陽市,找到當時分管文物工作的安陽市文化局副局長黨項魁和市文物工作隊隊長孟憲武。

青石上的秘密

龍振山和徐玉超帶來的墓志,寬31.5厘米,高20.7厘米,厚4.5厘米。

黨項魁和孟憲武與龍、徐二人寒暄過后,便迫不及待地閱讀起墓志上的文字。

墓志上刻14行120字。全文如下:

趙建武十一年,大歲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仆卿駙馬都尉勃海趙安縣魯潛,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上黨解建字子泰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魯潛墓志,1998年出土(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館長孔德銘供圖)

墓志的文字并不深奧,加上些許歷史背景知識,便可讀懂它的主要內容。

墓志的前幾行,介紹了魯潛的生平。

建武,是歷史上著名的“殺人狂魔”、后趙皇帝石虎(295—349)的年號。按照墓志所載,魯潛是勃海郡趙安縣人,死于后趙建武十一年(345),享年75歲。由此推算,魯潛應生于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的泰始七年(271)。其生平最好的年華屬于西晉時期。石勒攻取許昌時,已是不惑之年的魯潛降了后趙。

這方墓志的主人是魯潛,按照習慣,便稱魯潛墓志。

如果說這方墓志的前半部分與文獻記載形成“互證”,并補充了魯潛的個人信息,后半部分卻透露了一個驚天秘密。

敘述完墓主人信息之后,墓志開始描述墓葬的位置。

墓志的后半段提及一個地點:高決橋。

高決橋顯然指某個地點。“高決”二字的發音,與今天“西高穴村”實在太相近了,使我們不得不相信后趙的“高決”就是今天的“高穴”。今天的西高穴村距漳河很近,高決橋是否會是位于今天西高穴村附近跨漳河的一座橋呢?

敘述了魯潛墓與高決橋的位置關系后,墓志突然提及魏武帝,說魯潛墓在“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魏武帝就是曹操。

魯潛墓志的一番“套磁”,無意間透露了曹操陵墓的位置:即從魏武帝陵的西北角往西四十三步,再往北二百五十步即可到達魯潛墓的明堂。

四十三步是多遠?二百五十步又是多遠?

按西晉前后的度量衡,一步為五尺,而一尺約相當于現在的24.12厘米[5]。四十三步,即大概51.85米。二百五十步,大概等于301.5米。

曹操墓就在魯潛墓明堂東南300余米的范圍內。

黨項魁、孟憲武看過墓志,感到事關重大,又邀請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的筆者前來研究。筆者讀過墓志,也認為其所言魏武帝陵很可能就是指曹操高陵。

出于慎重,筆者和龍振山找來徐玉超,專程趕往魯潛墓志發現地勘查。可惜現場早已被破壞,墓志發現地點由于取土燒磚,變成了一個深近10米,面積達數千平方米的巨型土坑,要想找到魯潛墓的位置已無可能。龍振山說,1992年磚廠取土時,曾發現多座古墓。這些古墓都有一定規模,不像是平民百姓的墓葬。其中一座古墓距魯潛墓志出土地只有8米左右,可能被盜過,只保存了死者骨殖、數枚“橋形飾”和數枚銅錢。龍振山猜測這里原來可能是后趙時期的一處墓葬群,魯潛墓只是其中之一。

雖然魯潛墓本身沒了著落,但并不影響墓志內容的價值。大家不希望事情就此沒了下文,便極力慫恿龍振山將墓志在考古學界公布出來。龍振山本來就是個“土博士”,很快以手中的拓片為基礎,結合自己了解的情況,寫成了一份簡報送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2013年起改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主辦的《華夏考古》[6]。為了這篇文章,龍振山改了又改。2003年,《華夏考古》終于將他的簡報登了出來。魯潛墓志從此為考古學界更多人所知。

在簡報中,龍振山根據魯潛墓志所提供的位置,直接推論曹操墓就在西高穴村南。

既然掌握了曹操墓的位置,為什么安陽市文物部門不啟動發掘申報程序呢?

這是因為法律方面的原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一章第四條規定:“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這一方針,被業內稱為“十六字方針”。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護為主”。因此文物管理部門掌握的標準是:帝王陵墓原則上不得發掘。

2003年有關魯潛墓志的簡報在《華夏考古》發表后,考古界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或個人主動提出過勘查和發掘曹操墓。原因正在于此。

然而考古學界的自律卻并不能擋住不法分子的貪婪。

沒過多久,盜墓賊盯上了西高穴。

[1] . 房玄齡等:《晉書》卷一百五。

[2] . 司馬光:《資治通鑒·晉記·卷十五》。

[3] . 唐際根:《漁洋村的傳說》,《中國文物報》,2007年。

[4] . 安陽市交通志編纂委員會:《安陽市交通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5] .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中國歷代尺之長度標準變遷表》中,魏:一尺合24.12厘米;晉:一尺合24.12厘米。商務印書館,1957年。

[6] . 有關魯潛墓志的資料,見龍振山:《魯潛墓志及其相關問題》,《華夏考古》,2003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平邑县| 乐亭县| 康平县| 肥城市| 博兴县| 屏南县| 建阳市| 江西省| 奉化市| 稷山县| 朝阳县| 仲巴县| 湾仔区| 安塞县| 建瓯市| 育儿| 安国市| 德兴市| 元朗区| 彰化市| 绥江县| 伊吾县| 汕头市| 新邵县| 阿合奇县| 衢州市| 临泽县| 开原市| 玉屏| 邓州市| 应城市| 昭苏县| 临湘市| 鄯善县| 平和县| 金乡县| 大竹县| 松江区| 长治县| 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