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是十年前出版的一部人物故事的修訂版。書名也做了更改,定名為《劍橋的陌生人》。
當年面世后,書的一些傳奇性經歷,是作者自己完全沒有想到的。本意是講述上個世紀知識界的一些“奇人異事”,有點現代版“世說新語”的意味,只不過,由于在敘事風格上想和俄國作家納博科夫(一個貫穿整篇故事的人物)的小說有些勾連,同時也為了凸顯故事里的人之奇、事之異,于是一時興起,把書名定為《六個字母的解法》。沒想到,我的隨意竟誤導了一批讀者,也給一些書店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究竟如何歸類這本書?有些書店干脆把它擺在外語教學的參考讀物里,還有人以為是算命指南。聽朋友說,去過不少書店,但找不到這本書。于是我也好奇起來,自己跑去找,結果來到一家書店,熱心的店員把書找了出來,說她以為是一本數學教學的參考書,叫人哭笑不得。其實,當年還特意請韓少功先生為書寫過一篇序,他特別提醒讀者,此書的寫作風格比較特殊,是“一種偵探小說的戲仿體”,可惜一直沒有引起銷售人員的注意。現在我把那篇序文作為附錄,放在修訂版的書后,一方面,是為了見證此書出版后的一些坎坷;另一方面,也是向讀者鄭重推薦這篇文章,因為書的主旨、風格、文體以及敘事上的用心之處,都在韓少功的序文里有深入準確的批評,讀者若稍加留心,就會對理解這本書的文學性有很大的幫助。
至于為什么會想到寫這樣一本書,我在原版的后記里做過一點說明,這里不妨再大致重述一下。
生活在一個紛紛亂亂、假象叢生、怪誕不義的世界里,很多人都會覺得困惑,覺得迷茫,看不到出路在何方,對囿于學界生活的人何嘗不是如此?于是有人躲進象牙塔做學術,似乎不失為一種積極的選擇。不過我卻有點不甘心,難道真的不能在象牙塔之外做一點事?比如,能不能為學術界之外的讀者寫點東西?由于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在這本書的寫作中大膽地做了一些文學實驗,既不同于小說虛構,也不同于學術研究,而是綜合多重敘事元素,把想象、思考、疑惑,還有寫實、虛構、歷史全都融于一個故事性很強,卻又比較散漫的敘事文體之中,看能不能創造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做到書好看,但不至于喪失深厚的思想性。從根本上說,文學也是思維的一種方式,而越是復雜的思想就越需要文學的獨特力量去展開,因此嘗試這種實驗性的寫作,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次思想方式的突破,它讓我充分地、自由地講述一些別人沒有講過的故事。
書中的很多故事,既和現代知識人的心路歷程有關,也和我對書中描寫的那一段蹉跎歲月的整體思考有關,其中包含了許多我自己內心的困惑和糾結。如今回頭看,那個驚天動地的二十世紀已漸漸地離我們遠去,它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大堆問號,本書的寫作可以被看作對這些問號的回應。
需要交待一下的是,此是2013年先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繁體字版,中信出版社2014年出版簡體字版。盡管由于“六個字母”進入書名,引起了多多少少的誤會,這本書依然獲得很多熱心讀者的肯定和贊揚,這讓我非常欣慰。三聯書店編輯馮金紅女士近來一直鼓勵我,認為這樣一本已被很多讀書人喜愛的好書,竟多年不見于圖書市場,實在可惜,手是我花了不少時間,做出這個修訂版。
雖說是修訂,但我結合近日研究中的一些新材料,對書的內容做了不少的補充,或許,這讓其中的一些人和故事在整體上獲得了新的面貌,涵義上也有所深化。此外,修訂版更名為《劍橋的陌生人》,是希望避免再次發生不必要的誤會。
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他們不僅閱讀了我的初稿,還給我提出很多修改和建議,但愿這本書沒有辜負大家的厚望。我特別要感謝韓少功、北島、李陀、格非、董秀玉和林道群給予我的支持和鼓勵。
劉禾
2021年12月27日定稿,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