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服務器及存儲必知必會

RHEL 8是面向服務器的企業級操作系統,首先介紹最為流行的PC Server,雖然服務器(PC Server)和桌面PC同屬于PC,但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展開RHEL的部署內容之前,需要全面和深入地學習服務器的相關背景知識。

1.3.1 企業級PC服務器和PC的區別

以前一提起高性能服務器,就是RISC(精簡指令集)架構服務器的天下,超高性能配以高穩定可靠性,成為銀行、電信企業的首選,美中不足的是它們的昂貴售價和維護成本,以及封閉的體系,如IBM的P系列服務器,就是基于超高性能的PowerPC。近年來,隨著英特爾的處理器(AMD處理器也是X86架構的成員,不做單獨討論)在服務器市場的迅速崛起,廉價的PC Server也可以具有以前只有高端RISC服務器的性能及特性,更為關鍵的是其強大的通用性和較低的擁有成本。因此,采用英特爾處理器的服務器逐步成為現在服務器的主流,本書所討論的服務器主要是指X86平臺的PC Server服務器。

就企業常用的PC Server服務器而言,其種類主要有塔式(Tower)、機架(Rack)、刀片(Blade)等。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塔式服務器和臺式計算機的主機類似。如果托管到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其較大的體積可能增加托管成本,造成種種不便,機架服務器則體積較小,需要配合機柜一同使用。因此,可將多臺機架服務器插入一個機柜,便于統一管理,常見的有1U、2U、3U和4U服務器(1U=1.75in=44.45mm)。刀片服務器雖然體積小巧、功能強,但必須插到配套的Chassis機箱才可以工作。唯一需要注意的是,Chassis機箱價值不菲。

1.3.2 服務器端存儲設備

要將RHEL部署到服務器,需要將操作系統部署到服務器的內部存儲。不僅如此,企業寶貴的數據同樣需要在服務器存儲,但存儲一詞比較籠統,下面從服務器端的存儲設備開始,逐步介紹企業級服務器操作系統的安裝配置及相關網絡服務,高可用及集群等企業高頻應用。

企業級服務器存儲,就是Linux操作系統和數據的家,所有數據都保存在存儲中,其重要性對于企業不言而喻,所以首先要熟悉常用的存儲硬件。通常企業級存儲有DAS、NAS、SAN和iSCSI,這些存儲的更多細節如下。

(1)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加載存儲)是服務器最普遍的存儲方式,即外部數據存儲設備,如磁盤可直接掛載到服務器內部總線上,這些數據存儲設備通常是服務器結構的一部分。DAS的這種直連方式,能夠解決單臺服務器的存儲空間擴展、高性能傳輸需求,不過一般服務器的DAS僅供操作系統使用,不適合存儲大量數據,如數據庫的數據文件等。

(2)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絡附加存儲)是獨立于服務器、單獨為網絡數據存儲開發的一種專業文件服務器。NAS服務器集中連接了所有存儲設備,如各種磁盤陣列和磁帶庫等,存儲容量可以較好地擴展,支持各種網絡文件傳輸協議(如FTP、HTTP、SSH、CIFS及WebDAV等)。同時,由于網絡存儲是由NAS專業服務器獨立負責的,因此對服務器性能基本沒有影響,影響NAS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網絡性能。此外,由于NAS主要是文件級的存儲,不支持塊級別的操作,因此通過網絡傳輸較慢。

較新的企業級NAS大多支持iSCSI,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NAS的功能,這樣NAS就可以支持塊設備了。盡管如此,其速度仍然是瓶頸,可以用于對速度要求不高的文件共享、系統數據庫備份等。

(3)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區域網絡)則走得更遠,將磁盤陣列及磁帶庫單獨通過光纖交換機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光纖通道的網絡,然后將其與企業局域網連接,以實現高速存儲的目的。在SAN存儲中起著核心作用的是光纖交換機,而光纖交換機的基礎是光纖通道協議,支持IP、SCSI和ATM等多種高級協議,可以直接充當塊存儲設備掛載到服務器系統,缺點是價格昂貴,若預算有限則可以退而求其次。若使用了iSCSI,則用相對廉價的高速以太網設備替代高端的光纖。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規劃存儲時最好不要采用RAID5技術,建議選擇RAID10或RAID01,雖然數據利用率稍低,只有50%,但可以換來數據在磁盤損壞時性能的穩定。

(4)iSCSI。iSCSI又稱為IP SAN,就是用廉價的以太網絡及相關設備替代昂貴的光纖網絡及設備,在高速以太網絡上實現SCSI協議的傳輸,從而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相對較高的存儲性能,由于性價比高,且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設備而備受企業青睞。如何在RHEL 8上實現iSCSI,可以參考第9章的相關內容。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上述存儲中,DAS、SAN和iSCSI都是塊設備文件,可以直接掛載到RHEL的文件系統。至于NAS,目前高端的NAS也可以充當塊設備掛載到文件系統,關于存儲,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財力來選購合適的和經濟的存儲設備。

1.3.3 服務器端存儲技術

服務器和普通PC的最大區別是其獨特的存儲技術,如普遍采用了RAID及LVM等較為專業的存儲技術,以保證企業所需的高可用及靈活性。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獨立磁盤冗余陣列)的基本思想是把多個相對便宜的硬盤組合起來,成為一個硬盤陣列組,使其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一個價格昂貴、容量巨大的專業存儲。RAID通常被用在服務器上,使用完全相同的硬盤構成,因此操作系統只會把它當作一個存儲設備。RAID分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的RAID在數據可靠性及讀寫性能上做了不同的設計。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RAID方案。

1.高頻使用RAID方案

RAID是企業每天都會用到的高可用存儲技術,RAID技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十分成熟了,不僅可靠性高,而且成本低廉。需要注意的是,企業用戶應選擇硬件RAID,以獲得較高的性能和可靠性,目前市場上可以見到的RAID有9種。

其中,RAID 0、RAID 1、RAID 3、RAID 5、RAID 6這5種的原理及說明建議大家訪問維基百科的相應內容。

下面著重介紹企業高頻使用的混合型RAID組合方案,共有以下4種。

(1)RAID 0+1。混合型RAID組合方案,就是先實現RAID 0,再做鏡像RAID 1。其原理實現圖如圖1-5所示。

圖1-5 RAID 0+1原理實現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RAID 1+0。此方案與RAID 0+1正好相反,先實現鏡像RAID 1,再做RAID 0條帶化。其原理實現圖如圖1-6所示。

(3)RAID 50。顧名思義,RAID 50就是RAID 5和RAID 0的組合,先實現RAID 5,再實現RAID 0。需要注意的是,要實現RAID 50至少需要6塊硬盤。其原理實現圖如圖1-7所示。

(4)RAID 60。同理,RAID 60就是RAID 6和RAID 0的組合,先實現RAID 6,再實現RAID 0。需要注意的是,要實現RAID 60至少需要8塊硬盤。其原理實現圖如圖1-8所示。

圖1-6 RAID 1+0原理實現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7 RAID 50原理實現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8 RAID 60原理實現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RAID 2(已淘汰)和RAID 7(智能存儲)不是很常用,此處就不再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研究。

2.RAID的選用

至于RAID的選擇,RAID 5和RAID 6比較適合企業環境使用,尤其是RAID 6可以提供更高的數據安全保障。RAID選型的難點是混合型的RAID應用方案,主要集中在RAID 0+1和RAID 1+0。在通常情況下,RAID 0+1和RAID 1+0基本一樣,每個讀/寫操作所產生的I/O數量也是相同的,故在讀寫性能上二者相仿,而當有某個磁盤出現故障時,RAID 1+0的讀取性能則優于RAID 0+1,且RAID 1+0比RAID 0+1具有更低的故障率。

再次強調,對于服務器操作系統而言,不推薦使用軟件RAID。推薦在選購服務器時一起購買硬件RAID,如各種RAID卡。由于硬件RAID上擁有自己的芯片,因此對服務器的資源占用非常小,并且可以實現真正的數據安全和高可用性,企業所付出的那點代價是值得的。

1.3.4 LVM令存儲更加靈活

前面不推薦大家在服務器上使用軟件RAID,尤其是生產環境,這里推薦大家使用LVM。LVM是邏輯盤卷管理(Logical Volume Manager)的簡稱,是以前高端UNIX服務器才具有的高級存儲管理功能,只有IBM或HP的小機才能享用。幸運的是,1998年,Heinz Mauelshagen根據HP-UX的邏輯卷管理程序開發了第一個Linux版本的邏輯卷管理工具,后來成為Linux核心的一部分,目前多數Linux發行版本都將LVM 2作為默認的邏輯卷管理軟件。LVM就是建立在物理硬盤和分區之上的一個邏輯層,用來提高磁盤管理的靈活性。通過LVM可將若干個磁盤分區連接為一個整塊的卷組(Volume Group),形成一個存儲池,可以在卷組上隨意創建邏輯卷(Logical Volume),并且可以在邏輯卷上創建文件系統。與直接使用物理存儲在管理上相比,LVM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十分適合企業環境使用。

LVM底層是由Linux內核的Device Mapper(DM)驅動的一個虛擬設備,處于物理設備和文件系統層之間,維護著邏輯卷和物理盤分區之間的映射,可將幾塊磁盤或分區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名為卷組的存儲池。若磁盤空間緊張,則只需向該存儲池添加物理磁盤即可。LVM從卷組中劃分出不同大小的邏輯卷創建新的邏輯設備,且可以擴大和縮小邏輯卷,LVM結構如圖1-9所示。

圖1-9 LVM結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安裝RHEL時,默認推薦使用邏輯卷來安裝系統,這樣以后隨著企業的發展,存儲也可以方便地擴充或調整。

Tips:LVM關鍵概念

物理卷(Physical Volume,PV):可以在上面建立卷組的媒介,既可以是硬盤分區,也可以是硬盤本身。

卷組(Volume Group,VG):將一組物理卷整合為一個邏輯存儲池,可以在卷組之上創建邏輯卷。

邏輯卷(Logical Volume,LV):虛擬分區,由物理區域(Physical Extent)組成。

物理區域(Physical Extent,PE):硬盤可指派給邏輯卷的最小單位(通常為4MB)。

鑒于篇幅所限,邏輯卷管理的命令請參考附錄A,那里有結合具體實例的介紹。

1.3.5 服務器的遠程管理技術

服務器的遠程管理技術對于降低企業維護成本很有必要,下面根據幾大服務器廠家的產品來介紹服務器的遠程管理技術,雖然使用這些技術都不免費,但也不貴,企業購買相應板卡或購買License便可激活服務器的遠程管理功能,這樣就可以告別KVM(Keyboard、Video、Mouse)設備了。

(1)DELL遠程管理技術——iDRAC。iDRAC是Integrated Dell Remote Access Controller的縮寫,最新的主版本為iDRAC 9。

(2)HP的遠程管理技術——iLO。iLO是Intergrated Light-Out的縮寫,最新的主版本是iLO 5。

(3)IBM遠程管理技術——IMM。IMM是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ule的縮寫,最新的主版本為IMM 2。

目前,多數遠程管理技術是通過板卡或集成在服務器主板上的芯片實現的,且很多此類板卡還將RAID卡、Fence卡的功能集成進來,實現一卡多用。

由于遠程管理卡不依賴于服務器,因此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實現硬件級別的服務器遠程管理,包括開關機、重啟、服務器狀態的監控等,猶如服務器在身邊一樣,可從開機到運行及關閉全程管控。更方便的是,多數遠程管理技術支持以Web方式進行遠程管理,在瀏覽器中操作便可對服務器進行全程監控和管理,降低了企業總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桑日县| 红安县| 高平市| 陇南市| 鄂托克旗| 南澳县| 平凉市| 屏东市| 屏山县| 诸城市| 绥阳县| 铜鼓县| 深水埗区| 徐闻县| 海丰县| 大同县| 娱乐| 包头市| 东辽县| 清河县| 莫力| 全州县| 永胜县| 广河县| 岳阳市| 遂昌县| 黄龙县| 固镇县| 永济市| 通州区| 龙海市| 淅川县| 香河县| 郁南县| 望谟县| 绍兴市| 邻水| 阿拉善盟| 石林|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