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隨訪觀察期
隨訪觀察期是指經過根治性手術及輔助治療完成后,尚沒有復發的證據,直至出現新發病灶的階段。現代醫學對隨訪觀察期的腫瘤患者一般采取觀察的手段而沒有推薦的藥物干預治療,而此階段腫瘤的復發率較高,這個階段是現代醫學治療過程中存在的盲區。中醫治療在此有較大的發揮余地。以期通過調理體質、辨證施治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內環境,達到減少腫瘤的復發及轉移的目的。
中醫治療在隨訪觀察期配合現代定期隨訪復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在隨訪觀察階段的早期:患者在經歷根治性手術和(或)輔助放、化療來根治腫瘤的同時,治療相關不良反應會一直延續,以至于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如消化道腫瘤術后消化道重建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奧沙利鉑輔助化療所致周圍神經毒性、希羅達輔助化療所致手足綜合征、輔助放療所致放射性腸炎等。該階段的中醫治療以減輕毒性反應、“清余毒”、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主。如頭頸部腫瘤患者接受放療后,患者臨床常常表現為口干、咽喉干痛、吞咽困難等一派陰虛內熱之象,因而根據不同的證型給予養陰生津,益氣活血清熱,兼以顧護脾胃。手足綜合征為臨床中常見的使用化療藥物(卡培他濱、奧沙利鉑、長春瑞濱等)引起的一類周圍神經毒性反應,表現為手足部皮膚出現紅斑、水腫、水皰、膿皰、色素沉著、皮膚皸裂等皮膚損害,并伴有疼痛、麻木感等自覺癥狀的一系列癥狀,不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還會限制化療用藥劑量。中醫辨證中,腫瘤總屬“本虛標實”之證,而化療藥物乃大毒之品,治療腫瘤則是以毒攻毒之法,故化療時加重了正氣的損傷,導致氣虛血瘀,氣滯濕阻,血行不暢,脈絡瘀滯,氣血不能達于四末,肌肉筋脈失于濡養,出現肢體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等癥。故手足綜合征以正虛為本,血瘀為標。在治療過程中,配合以益氣活血的中藥(雞血藤、虎杖根、威靈仙、絡石滕、桂枝、川芎、玫瑰花、紅花)外洗,可達到益氣行氣、補血活血、養血息風、祛瘀止痛的功效。
在隨訪觀察階段的后期:人體的正氣水平即免疫狀態是決定疾病預后的關鍵因素。手術和輔助放、化療后患者本身腫塊已切除,從患者的角度來說,已處于無瘤狀態,邪氣已去,理論上已不需要治療,但60%~70%的患者仍會復發、轉移,說明人體正氣水平即體質狀態是腫瘤復發、轉移,特別是手術放、化療后的腫瘤患者復發、轉移的決定因素。因而,對于隨訪觀察階段已完成根治性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臨床上已處于無瘤狀態。中醫治療的目的是預防復發、轉移,這時運用中藥治療主要以調理體質為主,通過調整患者不平衡的體質,提高其正氣,使腫瘤失去復發、轉移的基礎來達到目的,治療周期長,同時考慮到體質的穩定性,應在辨體的基礎上注意守方。用藥時用量宜輕,藥味宜少,以15~20味為佳,注意避開毒性藥物的應用,以防對身體產生損傷。在調理體質期間,如果因內外環境的影響出現相關證候時,可臨時轉為以治療證候為主,藥性藥量和藥味根據需要加減,一般證候在4周左右可以得到糾正,借此與病理體質相區別,在此基礎上,仍輔以調體質藥物控制證候的轉歸。同時,考慮到中藥的毒性和長期服用可能引起的毒性反應,應當注意中藥服用的時間。因為術后1~3年往往是腫瘤復發、轉移的高發期,因此筆者認為中藥的術后應用一般不要超過3年,如果用藥期間體質轉為平和體質,可考慮停服中藥,如果用藥后體質仍有偏頗,可適當延長治療時間。
由于患者有體質的差異(王琦九體論),隨訪觀察期患者的證候情況較為復雜,需要我們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運用中藥辨證施治,以預防腫瘤復發、轉移。隨訪觀察期的治療原則從另一個角度還體現為古人的“治未病”思想,具體為“既病防變”,即預防腫瘤的復發、轉移,這與現代醫學腫瘤的“三級預防”有相似之處。有研究支持中藥持續治療可以作為術后無瘤生存期的獨立保護因素,接受中藥治療時間越長,則越有利于延長患者的術后無瘤生存期。但是要注意的是切忌運用猛藥以攻補,尤其是針對老年患者、手術、放療和化療后患者,由于其臟腑氣血虛弱,治療過程中要顧護胃氣。若進行猛攻猛補,急功近利則會使機體承載能力急劇下降。在隨訪觀察期,腫瘤患者也要重視飲食營養,將飲食與中藥相結合,取長補短,防止腫瘤的復發與轉移。適量運動可以調暢氣血,扶助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