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編程自學手冊
- 史向東等編著
- 618字
- 2024-01-19 15:21:42
2.1 Python的誕生
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問世到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的轉變,計算機性能有了大規模的提升。以IBM和蘋果為首的兩大公司,也掀起了個人電腦的開發浪潮。盡管計算機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個人電腦的配置依然很低。因此,程序員不得不考慮對程序和編譯器進行優化,以增進其運行效率。

Guido van Rossum希望能夠有一種語言,既能像C語言那樣高效地調用計算機功能接口,又能像Shell[3]那樣快速輕松編程。雖然由荷蘭的數學與計算機研究所開發的ABC語言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可讀性和易用性,但由于ABC語言編譯器需要比較高配置的電腦才能運行,因此它最終也沒有流行起來。1989年,“龜叔”開始寫Python語言的編譯器。1991年,第一個Python編譯器誕生,具有類、函數、異常處理、表、字典等核心數據類型,以及以模塊為基礎的拓展系統。
與此同時,Intel公司發布了80486處理器,大幅提升了計算機的性能,這標志著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時代逐漸到來。這一時代,計算機硬件能力的提升使得程序員更加關注易用性,因此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C++、Java等開始流行,這也給Python創造了較好的發展環境。1991年,Linus在comp.os.minix新聞組上發布了Linux內核源代碼,開源成為一種新的開發模式。可愛的“龜叔”也維護了一個maillist(郵件群組),Python用戶可以通過郵件進行交流。2001年,Python發布2.0版本,也從maillist的開發方式轉為完全開源的開發方式。全世界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參與者一起為Python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推動Python語言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推薦閱讀
- 從零開始構建企業級RAG系統
- Instant Testing with CasperJS
- Modular Programming with Python
- Node.js Design Patterns
- Vue.js入門與商城開發實戰
- Arduino開發實戰指南:LabVIEW卷
- Java:Data Science Made Easy
- 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
- 深入RabbitMQ
- 領域驅動設計:軟件核心復雜性應對之道(修訂版)
- ASP.NET開發與應用教程
- 常用工具軟件立體化教程(微課版)
- Python項目實戰從入門到精通
- JavaScript程序設計(第2版)
- Continuous Delivery and DevOps:A Quickstart Guide Secon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