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國的L. J. Fogel等人[17]在研究人工智能的過程中,為求解預測問題而提出了一種有限狀態機進化模型——進化規劃(EP)。他認為,智能計算要具有兩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預測能力,另一方面是在一定目標指導下對環境做出合理響應的能力。他提出的思想與GA有很多相似之處,但GA更加注重父代與子代在遺傳細節上的聯系,而EP的側重點在于父代與子代的表現行為上的進步。在這個進化模型中,這些機器的狀態變換表通過在對應的離散、有界集上基于均勻隨機分布的規律來修改。EP根據被正確預測的符號數來度量適應值。通過變異,父輩群體中的每個機器產生一個子代,父輩和子代中最好的那一半被選擇而生存下來。1995年,L. J. Fogel與其兒子D. B.Fogel[18]在更進一步研究后,將EP拓展到求解實數空間中的優化問題,并在其變異操作中引入正態分布隨機數,從而使EP成為一種全局優化搜索方法,并用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結構學習,并在旅行商問題(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TSP)中取得了比較成功的應用。個體的表示同ES,不同之處在于EP不用雜交算子,變異與選擇方式也與ES不同。候選解的變異仍按式(1-2)進行,但標準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