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云進化計算
  • 羅自強
  • 1543字
  • 2024-01-19 16:17:21

1.1.3 進化規劃

1966年,美國的L. J. Fogel等人[17]在研究人工智能的過程中,為求解預測問題而提出了一種有限狀態機進化模型——進化規劃(EP)。他認為,智能計算要具有兩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預測能力,另一方面是在一定目標指導下對環境做出合理響應的能力。他提出的思想與GA有很多相似之處,但GA更加注重父代與子代在遺傳細節上的聯系,而EP的側重點在于父代與子代的表現行為上的進步。在這個進化模型中,這些機器的狀態變換表通過在對應的離散、有界集上基于均勻隨機分布的規律來修改。EP根據被正確預測的符號數來度量適應值。通過變異,父輩群體中的每個機器產生一個子代,父輩和子代中最好的那一半被選擇而生存下來。1995年,L. J. Fogel與其兒子D. B.Fogel[18]在更進一步研究后,將EP拓展到求解實數空間中的優化問題,并在其變異操作中引入正態分布隨機數,從而使EP成為一種全局優化搜索方法,并用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結構學習,并在旅行商問題(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TSP)中取得了比較成功的應用。個體的表示同ES,不同之處在于EP不用雜交算子,變異與選擇方式也與ES不同。候選解的變異仍按式(1-2)進行,但標準差為:

式中,F(x)為適應度函數,βjγj為特定參數,一般取為1和0。從式(1-3)可以看出,EP的標準差是根據適應度函數的大小來調整的。

EP模擬生物種群層次上的進化,在進化過程中主要強調生物種群行為上的聯系,即強調種群層次上的行為進化而建立父、子代間的行為鏈,這意味著好的子代才有資格生存,而無論其父代如何,這樣做適于選擇子代。

EP算法的選擇策略采用的是q競爭機制,這也是與ES算法最大的不同,q競爭可以在選擇優質解的同時,以一定的隨機概率接受少數較差的解。將n個父代進化的n個子代放在一起,從中隨機選擇不重復的q個個體組成一個組,然后依次對2n個個體與隨機挑選出的群組的每個成員進行比較,相比為優的話,則對應的個體的分數加1,最后對分數進行排序,選擇分數最高的n個個體。

EP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對于很多不同的優化問題基本都能收斂至較為優秀的解。EP主要有以下幾個有別于其他進化計算的顯著優點。

(1)GA和ES都有染色體的重組操作,GA以重組為主要的搜索方法,更加注重個體的成長,而EP以變異作為唯一的搜索方法。眾所周知,變異具有更強大的“勘探”能力,相對來說,EP更加注重整個群體的進化,與自然界中優勝劣汰的過程相對應。

(2)GA采取二進制編碼,而EP采用實數編碼,每個個體即代表待優化的一個解,省去了從二進制到十進制的譯碼過程,不會導致編碼位上小的變化卻給解帶來很大的改變的情況。

(3)EP采用q競爭選擇法,如果q選得比較小,則種群多樣性比較好,但較差個體以較大概率進入下一代,可能導致收斂速度變慢;而若q選取過大,就成了確定性選擇,較優個體全部進入下一代;若q選擇得當,則既能兼顧種群多樣性又能控制好收斂速度。

和其他進化算法一樣,EP存在易陷入局部極值、早熟收斂的缺點。因為雖然EP比較注重種群的整體生長,與生物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大致符合,但是適應度值較大的優勢個體以較大的概率進入下一次迭代,而適應度值較小的個體迅速減少,這樣一來,隨著迭代進化的發展,種群中的個體大多數都是適應度值較大的優勢個體,如果這個過程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個體之間近親繁殖使種群喪失多樣性,如此將使后面的迭代意義不大,浪費計算量,也使搜索陷入局部優化。

若要增強種群多樣性,可以增大種群大小,使個體盡可能地分散在可行域內,但加大種群無疑會付出計算量和算法運行時間成倍增加的代價;也可以增加變異幅度,使個體得以跳出局部極值點,但變異幅度增加會產生大量非法解,或者在迭代后期收斂速度變慢乃至于不收斂;還可以減小競爭選擇法則中q的大小來保持種群多樣性,但這樣一來,每次迭代后,進入下一次迭代的優勢個體較少,不能很好地指引種群成長,收斂速度就會相應減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广灵县| 德钦县| 陆川县| 寿宁县| 安西县| 和龙市| 泾源县| 哈尔滨市| 会同县| 章丘市| 定安县| 册亨县| 罗城| 霍州市| 承德县| 江西省| 屏山县| 沅江市| 鄂州市| 永川市| 斗六市| 临沧市| 通山县| 贵州省| 汤阴县| 丹江口市| 金堂县| 新郑市| 江源县| 尼勒克县| 长白| 扬州市| 乐业县| 年辖:市辖区| 石渠县| 北海市| 象山县| 惠来县| 芮城县|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