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論
1.解釋學美學
把“解釋學”或稱“釋義學”運用到美學分析或作品解釋上來,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則早已完成了原有意義上的解釋學向本體論意義上的哲學解釋學的轉折。這在這種理解中,一切表達的意義——藝術的意義以及一切從前流傳物的意義——就形成并實現了。因為解釋的目的不是詮釋文本而是深入事質本身。①
伽氏的解釋學美學是以胡塞爾的現象學為其基礎,并師承海德格爾。伽達默爾說:“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現象學基礎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
2.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運用現象學、解釋學的方法對接受者進行了深人的探討。它提出,文學不是一種指向客體的對象活動,而是一種處理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正如堯斯所說,文學的本質是它的人際交流性質。文學的進程應該成為一種“對話過程”。
堯斯認為接受美學應更多地去考慮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應,像對待創(chuàng)作者一樣,要深入地并系統(tǒng)地研究讀者在有效閱讀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讀者作為研究對象之一。它強調應把文學史從實證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審美經驗放在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去研究。
二、設計理念與大眾文化
1.設計理念與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qū)、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據目前的狀況,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文化層面上每個人都屬于大眾,因此,將過去傳統(tǒng)的“高雅趣味”作為人類普遍性的標準是難以成立的。事實上,可以理解,這種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標準,是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審美習慣與審美規(guī)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學導論》中提到,閱讀是讀者想象性再創(chuàng)造的接受美過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為讀者喚起熟知的來自較早文本的期待和規(guī)則的視界,那樣,這些較早的文本就被更動、修正、改變,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學運用到二者中意味著設計理念的轉變,從過多注重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轉變到既注重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又要注重受眾者的欣賞上來。關注欣賞者的接受效應
是提升審美的一項重要措施。因此,設計理念和大眾接受在解釋學美學和接受美學中,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雙層作用。
2.出現的問題
然而設計理念與大眾文化并不是平穩(wěn)的向前發(fā)展,在時代的影響下,各種審美思想的作用下,也會面臨矛盾:設計理念中的歷史精神和大眾審美的矛盾。對待這個矛盾,有兩種片面性。
一種是片面地強調歷史的客觀性,而排斥任何當代的解釋。這樣的歷史,就成了編年史或者完全的復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對少數學者有用,廣大讀者不會有興趣。
另一種片面性是強調歷史的當代性,否認歷史的客觀性。把歷史的“當代性”理解為當代的某一個最新的思潮。把這種新思潮直接套用到歷史的頭上,改變歷史本身。
眾所周知,這兩種觀點都過于片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折中的,也就是在歷史主義精神和大眾審美之間保持一種張力的平衡。這種張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堯斯的接受理論所說的視界的融合。
當然,要達到這種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里顯然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那就要求設計師的個人的視界盡量做到符合“歷史精神”和“大眾審美”才能更好地引導接受者在空白處填補和完善,實際上就是一種解釋性行為,在設計創(chuàng)造中,利用接受美學中“為定點”理論提出的理想模式所創(chuàng)作的文本是一種開放的結構,具有充分的可解釋性。
三、總結
伽達默爾就曾說過:“對一個文本或藝術作品所包含的真實意義的獲得永遠不會終結。它事實上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不只是新的誤解根源不斷被消除,從而真實意義從掩蓋它所有事件中顯露出來,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從那兒不斷涌現,展示出意思丕到的意義因素。⑤顯而易見,在伽達默爾的心目中,藝術作品的意義結構是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它向讀者觀眾開放,向歷史開放。
每一件設計文本在被設計師設計完成之后,再由大眾文化的參與,接受者在自己的審美經驗和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富有個人色彩的解讀、對話和交流,對設計理念進行再創(chuàng),這就是大眾文化的解讀,從而賦予設計文本以別樣的生命。由此可見,設計師在設計理念的表達上,不在于把設計理念一覽無余地暴露給接受者,而在于制造懸念,給接受者以想象的空間,吸引他們參與其中。只有在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素,充滿了許多未知,充滿了設計師未曾點透的空白點的理念中,才能給接受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方能使得接受者用心去體會設計的真實意義。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
續(xù)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