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只有朱棣和道衍和尚兩人,朱棣就沒必要藏著掖著了——因為朱棣能走上造反這條路,有一大半功勞是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本名姚天僖,字斯道,這個名字你可能沒聽過,但他還有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黑衣宰相姚廣孝。廣孝這個名字,是靖難成功之后,朱棣賜予,以示榮寵之意。
年幼時,姚廣孝在蘇州妙智庵剃度出家,開始精研儒釋道三家之學。學有所成后,又學習了天文地理、陰陽術、兵家之學,可謂博采眾長,集多家學識于一身。
年紀稍長,姚廣孝便四處游學,曾與明初儒釋道家的學術領袖王賓、高啟、宋濂、蘇伯衡等人坐而論道。
相術大師袁珙見到姚廣孝后,對朋友說,“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劉秉忠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特殊的人物,身為漢人,卻幫忽必烈出謀劃策,滅了南宋,屠殺了無數的同胞。在漢人眼里,劉秉忠就是為世人所不齒的漢奸,留下了萬世罵名。
別人以為袁珙是在罵姚廣孝,而姚廣孝則認為不然,在姚廣孝眼里,劉秉忠可是位牛人。
元朝國號就是劉秉忠向忽必烈建議,采用《易經》中“大哉乾元”之義,將蒙古國改為“大元”。
劉秉忠不僅僅幫忽必烈出謀劃策打天下,還在元朝推行漢法,他向忽必烈上萬言書,闡明“馬上取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的主張,說服忽必烈沿襲周禮,推行科舉,推薦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進入朝廷,使得忽必烈得到了漢族讀書人的擁戴。
另外劉秉忠還幫元朝建立了元上都和元大都。
憑借這些傲人地功績,劉秉忠去世時,獲封“文正”的謚號,這個謚號是對文臣最高的褒獎,類似武將獲封“忠武”。
當年,大明首輔李東陽已經病入膏肓,躺在床上進氣少,出氣多時,聽聞朝廷給自己的謚號是“文正”,兩腿邁進棺材的李東陽,硬是從病榻上爬了起來,向著皇宮磕頭謝恩,由此可見“文正”之尊貴。
就這樣的能力,妥妥的牛逼克拉斯,試問誰不想成為劉秉忠?
袁珙的話猶如為魔鬼打開了大門,讓姚廣孝走向犯罪的深淵,他就開始尋找機會,尋找明主,想因緣際會,成就一番偉業。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薨逝,朱元璋下旨挑選高僧隨侍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看到朱棣的第一眼,就認為朱棣龍行虎步、日角插天、視瞻不凡,將來必成一番偉業,于是主動上前結識朱棣,說出了一番“臣奉白帽著王”的豪言壯語。
白帽著王,就是在“王”上加“白”,正是“皇”字。
朱棣聽了之后,說不心動那是假的,歷史上的皇子有哪個不想當皇帝?更何況朱棣本來就是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之人。
于是,朱棣將姚廣孝帶回了北平,讓他主持慶壽寺,當然,這只是表面掩護而已。有了慶壽寺主持的身份,姚廣孝可以隨時出入燕王府而不受懷疑,借這些機會,姚廣孝幫著朱棣分析時局、出謀劃策,成了朱棣的主要謀士。
為了幫朱棣成就大業,姚廣孝還利用自己與儒釋道三教首領關系莫逆的優勢,幫朱棣四處搜羅人才,然后推薦到燕王府中擔任要職,豐滿朱棣的羽翼。
朱棣之所以能走上造反的道路,姚廣孝就是引路人。
“殿下,奉天靖難本就是面臨萬險千難,怎能遇到點難關,就心生退意?”姚廣孝沒有回答朱棣,反問道。
剛才,在朱棣和眾人討論軍情時,姚廣孝就一言不發,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眾人分析,心中在盤算應對措施。
身為朱棣的謀士,與朱棣相交多年,姚廣孝自然知道朱棣的五勝五敗論,只是為了鼓舞士氣而已。
“呃!”聽了姚廣孝的話,朱棣有些語結,深吸一口氣,臉上的難色瞬間變成與常人無異,赧然說道,“本王知道奉天靖難定有千險萬阻,只是一時情急失態而已……”
看到朱棣重新振作,姚廣孝也不再糾結,慢慢說道,“殿下,目前北平城只有三萬五千兵力,七成以上還是降卒,除此之外,北平城的百姓也不過十萬之數,如果朝廷有三、五十大軍前來,固守北平城應該不是問題……”
朱棣聽了之后,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但是,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要守住北平城,而是要沖出北平城,進行反攻,打敗朝廷大軍,這樣才能打開局面……”姚廣孝雙目微閉,沉吟了一下,說道,“所以,我們必須外尋援兵!”
“本王也是這么考慮,但如今之時局,誰肯出兵來援?”朱棣皺了皺眉頭,搖了搖頭。
這個問題,朱棣早就在考慮了,思來想去,沒有想到去哪里尋找援兵。
姚廣孝微微笑了笑,伸出三個手指,說道,“殿下,為今之計,或有三路援兵可尋!”
朱棣聽了姚廣孝的話,頓時喜上眉梢,激動地說道,“請大師教我……”
“其一是各地藩王,尤其是臨近的塞王!”姚廣孝說道,“皇帝削藩之舉,可謂自絕于天,各地藩王已經看出了皇帝的心意,必然人人自危,殿下起兵靖難之舉,他們也在觀望,殿下可以派人游說他們,加入其中……”
“此策本王也想過,且不說能否說服各地塞王,就算說服了他們,他們還要突破重重封鎖,遠水解不了近渴……”朱棣搖了搖頭,說道,“鄰近北平的谷王,膽小怕事,且桀驁不馴,肯定不會與我合作;而寧王弟財雄勢大,兵多糧足,也不會屈居人下;遼王此人向來隨波逐流……”
聽了朱棣的話,姚廣孝點了點頭,說道,“的確如此!不過只要殿下能說服一兩個藩王舉事,以策應北平,到時候朝廷就必然分兵平叛,我們的壓力就會減小很多,到時候,我們就有反擊的機會,突破朝廷的圍堵。當然要說服藩王,需要一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