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7年,這一年剛剛開始田立王朝的貴族們收到了一個消息,天下大旱,糧食顆粒無收,人民反抗生四起,即使不把老百姓當然也要放著他們去造反。扶住難民成了田立王朝首要事情,這件事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一派反對。皇帝自然不會去管。最后投票決定,投票結果
除皇上本人外,兩派票數相同。
這件事情自然就落到皇帝的手中。當時田立王朝的皇帝是德仁帝,年紀只有6歲,把持朝政的還是宰相長宗我部,長宗我部還是主張扶住的一派。其實,客觀的將扶住的就不一定是忠臣,反對就不一定是奸臣。極力主張修的長宗我部可以說是田立王朝少有的名臣,許多優良政策都是他主持發行的,實行了很多改革,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可他沒想到他的改革卻沒有拯救田立王朝的覆滅。
終于在4個月后,1347年8月,德仁帝正式下詔賑災,官員們還是很高興的,從中央高級官員的層層下發,到老百姓的手里已經剩個空殼子了,老百姓肯定是不高興的,至少文六是在這不高興的隊伍里,可官員們可管不了這么多。原因很簡單,你父母死了和我有什么關系。我們這些官員們過得好就行。
10月文六的大哥和二哥餓死,10月末文六的兩個姐姐餓死,11月初母親餓死
從此那顆心可是冰冷了起來,沒有人能解救他,能解救他的,只有他自己。他在這里立下誓言:我要除掉所有的武田人。1351年長宗我部堅持扶住難民是好的,但是他不懂那些發對人的心,田立王朝的官員們已經貪到了極點,長宗我部自然會知道,但長宗我部不知道他們貪的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范圍。現在他終下詔賑災時,各級官員還是非常高興的,賑災的錢是可以扣的。
好一個長宗我部是一個理論家而不是一個實踐家。
根據這個自古以來的規律,總之就是日食出現,天象奇觀,或者就是佛祖金光之類的。這也往往代表著起義開始了,起義之前,總要搞一些迷信,不然人家不吃這一套,總之是什么,我是上帝的次子,這次專門是來拯救苦難之類的。把百姓說的都信了,這口才不去做推銷都可惜了,起義總要搞個身份,說什么我是前朝皇帝的兒子之類的。總之必須讓老百姓相信你起義的決心。起義者往往是被鎮壓,后來者居上。這次也不例外。
1351年末熙堃在南寧起義,自稱神武大將。盡管他的起義毫無新意,但不妨礙我寫他而湊字。1351年神武大將的熙堃舉起了第一個反田立王朝的大旗
從古至今建立一個王朝很難,但毀滅一個王朝卻很簡單。歷史告訴我們,當憤怒和不滿超出了限度,奴隸也是會反抗的,當像狗一樣活下去都會成為一種奢侈的時候,反抗才會是他們唯一的道路,反抗是為了生存。
在經歷了短短一年,看似強大的田立王朝出現了數十起的暴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加起義軍,鎮壓起義軍已經成為了田立王朝的首要任務,田立王朝就像一堆稻草,在踹一腳就會倒掉。神武大將熙堃在西北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在1352年為了鞏固地位,熙堃劃分了12路諸侯,在1353年初在各地諸侯的擁護下,熙堃在南寧登基,國號:劉,年號璽堃,稱劉太祖。熙堃望著大殿下的大臣們,他笑了,開懷大笑。以前他為了功名利祿,寒窗苦讀,連秀才都沒撈著。現在他成為了帝王,目前也只有他能跟田立王朝對抗。他也遇到了他的貴人婉鑫,孫氏。這是他以前做夢都像娶到的女人,現在他手握二十三萬大軍,家產萬貫,又娶到了美人,絕對是走上了人生巔峰了。
說完熙堃,我們看看我們的文六同志在干嘛,我們的文六同志任然在跟難民大軍走,在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文六同志是沒有參加起義軍的意向,雖然他與田立王朝不共戴天,但是起義總歸是要殺頭的,這是他不得不好好的考慮考慮一下,他知道一旦造反就沒有回頭路。知道可能面對的困難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懼中不斷掙扎,而仍然能戰勝自己,選擇這條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氣。田立王朝的那些官員們,打不過起義軍,只能拿老百姓開刀。把老百姓當成起義軍殺掉。
從這個角度看,田立王朝腐朽的官吏們為推翻田立王朝的統治實在是立下了大功。擺在文六的只有兩條路,不起義只能被田立軍抓走然后被認定為張三或李四,殺掉。起義的風險也很大,一旦被田立軍打敗性命難保。這是一封書信改變了他的想法,寫書的人叫馨瑜,曲氏。她是文六的發小,但她現在還有個身份,是第12路諸侯王的義女。書信的內容,也就是些讓他來參加義軍之類的,總之帶一點忽悠的成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跟著難民繼續走,二是造反。在他分析了權衡利弊的之后。他決定參加起義軍。沒人愿意打仗,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然而,逼上梁山是他們唯一的宿命。在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也許不是那么厚道,他們也許有著自己的各種打算,但他們確實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