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IP:面向泛在全場景的未來數據網絡
- 陳哲 周旭等
- 733字
- 2023-07-13 15:28:36
2.1.2 IP得到認同統一
第二個階段為計算機網絡互聯階段。此階段的特點為除了主機與主機之間互聯,網絡和網絡之間也需要互聯,網絡協議的主要設計目標是為大規模網絡提供互聯互通。在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協議為TCP/IP,以及X.25、異步傳輸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等協議。
TCP/IP是在網絡使用中最基本的通信協議,對互聯網中各部分通信的標準和方法進行了規定。TCP/IP能夠用于“異構”網絡環境,即可以在各種硬件和操作系統上實現互操作。并且,TCP/IP是保證網絡數據信息及時、完整傳輸的兩個重要協議。嚴格來說,TCP/IP是一個4層的體系結構,包括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和數據鏈路層。X.25是一個使用電話或者綜合業務數字網(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設備作為網絡硬件設備來架構廣域網的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部(ITU-T)網絡協議。它的實體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1~3層)都是按照開放系統互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通信參考模型來架構的。ATM協議是以高速分組傳送模式為主,綜合電路傳輸模式優先的一種寬帶傳輸模式。結合了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優點,即ATM具有統計復用、靈活高效和傳輸時延小、實時性好的優點,能在單一的主體網絡中攜帶多種信息媒體,承載多種通信業務,并且能夠保證QoS。為了簡化網絡的控制,ATM將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交給終端去做,不需要逐段鏈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可以提高處理速度、保證質量、降低時延和信元丟失率。
TCP/IP不同于X.25、ATM協議,是面向無連接的,因其開放性、中立性和簡潔的技術體系得以迅速推廣,成為現代通信的基礎協議。TCP/IP可以很好地實現全球網絡互聯互通,但是未來萬物互聯的智能社會發展需求對現有IP網絡提出了安全性、靈活性、服務質量、確定性、大連接等方面的挑戰。當前,網絡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當前的網絡協議無法滿足千行百業萬物互聯的需求,因此,網絡協議需要向下一個階段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