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里的尚食局此時人手都有些不足,不得不將東宮和幾個親王府的廚娘緊急調派宮中,所幸這幾處地方本來也是從尚食局調派的廚娘。
眾人忙碌,李治則一手拉著李弘,一手拉著自己的妻子,此時正站在含元殿外,這里是整個大明宮的最高處,可以放眼看到整個長安的萬家燈火。
北方之患,一直是各個皇朝的心腹大患,自秦開始,犬戎,匈奴這些游牧部落就一直侵擾漢家皇朝,擄掠邊民,搶劫財富,屠戮無辜。到武帝時期,漢人第一次將匈奴人驅趕到大漠之北。
而到了此時高宗時期,則徹底將游牧部落的土地納入大唐國土,安西,北庭,安東三大都護府,統治著大唐過半的國土,統治著北方眾多的游牧部落。
可這終究只是統治,如何才能徹底消除北方之患。北方之患,如果可以徹底解決,當是自開天辟地以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功績。
而今天,李弘似乎給了自己父皇一個選擇。
步步蠶食,貿易導向,分而治之,逐漸弱化,然后最終徹底同化。
高宗能想到,用兒子的辦法,以后漢民將大量進入北方草原地區,在這里放牧生活繁衍。
而草原地區和中原的貿易往來會愈加強化頻繁,在皇室的有意干預下,這種貿易會逐漸削弱游牧部落的整體實力。
他們的衣食住行會越來越依賴漢族聚居地的產出,他們的牛羊馬匹會大量流入漢地,滿足漢民的日常需求,滿足大唐騎兵的裝備需求,特別是騎兵的需求。
當有一天,大唐的鐵騎可以強大到讓大地震動,讓山河顫抖,到時候,北方的長城將不再是那道用條石和三合土累積起來的墻。
當然,最后的目的是同化,只有將這些游牧部落徹底同化,讓他們成為華夏族群的一員,北方才能徹底安穩下來。
讓他們心中確信,自己也是華夏族群的一員。就如當年嶺南的百越,就如在華夏歷史中漸漸消失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民族同化,認同,才是北方徹底安穩下來的長久之計。
不然,匈奴滅了,還有柔然,還有突厥,還有許許多多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北方強鄰。
北方之治,當治根本,開疆拓土只是表象,根本還在于民族融合,血脈融合,還在于從本心出發的民族認同。
而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任何時代,任何皇朝,都沒有大唐有經驗。
因為大唐此時正在進行著華夏五千年歷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同化,并且已經接近尾聲。
那就是將鮮卑血徹底融入漢血,讓鮮卑這個種族和漢族徹底融為一體,無分彼此。
從后世來看,這次民族融合絕對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說是華夏五千年最成功的一次民族融合。
鮮卑徹底成為歷史,只留下幾個鮮卑姓氏,比如慕容,獨孤,長孫,上官…
曾經在南北朝時期活躍的鮮卑族,學漢字,說漢話,穿漢服,和漢人通婚,最終成為華夏大家庭的一員。
而從民族面貌的改變來說,鮮卑血融入漢血,徹底一掃自魏晉以來漢民孱弱的狀態。
魏晉的靡靡之風,男人化妝,出而嬌無力,需要人攙扶的亂相徹底成為歷史。
鮮卑血的融入,造就了隋唐幾百年的盛世繁華,造就了漢文化面向寰球的文化輸出。
就算千年以后,外族稱呼漢民,依舊喜歡稱他們為唐人,稱呼他們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
大唐在民族融合方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皇家,在這場民族融合之中更是作為表率。
幾代李家國公和皇帝,皆娶的鮮卑女子為妻。而前隋的文帝皇后,也來自鮮卑貴族。
如果還有誰能有大唐更了解民族融合,更清楚民族融合,那就只能是個笑話。
星空之下,夜風吹過含元殿,李治此時心中千言萬語,但面向兒子,他卻一語未發。
他知道,他想說的,兒子都知道。
此時只望著長安萬家燈火,望著繁華景象,有一天,這盛景再無北方游牧騎兵的侵擾,再無異族蠻夷的劫掠,當是最好。
本想拉著妻兒敘話的高宗,最終卻一字未說,只是拉著李弘的手漸漸攥緊。
自己這些年一直大病,養病的自己根本無法全力治理國家,只在重要問題上做出決斷。
可自己有個好兒子,大唐自己還能幫兒子再管幾年十幾年,之后當是兒子來管理這個大唐,這個天下。
自己此時所做之事,之后當為兒子開創萬世太平之根基。
這就是傳承。
無聲到來,最后也是無聲離開,只留下背后依舊喧嚷,依舊燈火輝煌的長安城。
長安,當萬世長安!
而此時太液池畔,早已布置妥當,太子妃裴氏親自在這里主持夜宴。
在唐皇的吩咐下,太子妃將這里布置的妥妥當當,篝火,炭火,圍著篝火的一圈桌案座椅。
篝火突顯的是域外的風情,而燃燒在大唐皇宮的太液池畔,這是漢文化包容的本質。
百官此時也陸續到來,而幾位親王和公主更是早早就來了這里。
太平一來就纏著自己的皇嫂,太平身后,本來被安排做太平侍衛的薛紹此時也一身華服,緊跟著自己這個表妹。
沛王拖家帶口,英王和殷王兩個在那邊閑聊。
“皇嫂,父皇母后和皇兄呢?”
“一會就過來!”
“父皇的旨意是因為他身體康復,所以今晚大宴群臣,聽到父皇旨意時,太平可高興了!”
裴氏揉著小公主的發髻,看著遠處。
那里三道身影已經隱隱被遠處宮燈勾勒而出。
太平也看到了,向著那幾道身影奔赴而去。
“跑慢點,小皇妹!”
薛紹緊緊跟著,此時他就是負責小公主安全的,自然不能馬虎。
李弘看到跑來的小妹,不覺笑了。太平跑來,一下子撲進父皇懷中。
“父皇!”
“太平,這都多大了,還和幾年前一樣!”
“太平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