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我的高中生涯,應該說是非常的豐富多彩,我們這個年齡的整個青春歷程,似乎我一樣都沒有缺少。很多事件的經歷無論是對我當時的學校生活也好,還是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好,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先從上學開始說起吧,初中最后一年是復讀,成績還不錯,目標自然就沖著縣中而去,不過遺憾的是還是差了幾分,于是就被第二志愿所錄取,也就是我的高中母校。這是一所鄉鎮高中,離我家大概有四五公里的樣子。在我就讀的時候,學校并不大,除了一棟新蓋的教學樓之外,其他的都是老房子。印象中應該是大門朝東,進門一條主路把學校分成兩部分,路的南側是行政樓和教學樓,最南端是一個300米的煤渣跑道,操場的西南角是男女兩個很大的公廁;路的北側是實驗室、大禮堂和兩棟男生宿舍以及一棟女生宿舍,還有一片教工家屬院以及伙房,之所以叫它伙房而不稱之為食堂,是因為那里只有做飯的地方并沒有我們吃飯的地方。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配套,比如有個小小的面粉加工廠,還有個水塔和小賣部等等。
先來聊聊高中的生活吧,學習的事暫且先放一放。第一次來到這個學校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的,畢竟是第一次離開家開始了住校生活。進到宿舍里的時候,看到兩排靠在一起的木制上下鋪床,頓時覺得很是好玩,雖然擁擠不堪,但對那時的我來說,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鮮有趣。一間宿舍里要住到很多人,這種集體生活的經歷給我以后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所以兒子剛開始上高中的時候,有些不肯住校,我不同意,堅決要求他開始住校,雖然媽媽有些心疼但看我的態度堅決也就只好作罷。因為,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人走向社會之前很重要的過渡階段,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與同齡人相處,這些是在家庭無法體會和掌握的。
學校里一共有三棟宿舍樓,最南面的是女生,后面兩棟是男生,每棟只有兩層,開敞的走廊,公共的衛生間。還有一間最大的宿舍,就是學校的大禮堂,里面擺滿了上下鋪,可以想象一下時多么的壯觀。宿舍樓里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的故事,有搞笑的趣事,也有激烈的沖突。那時的我們似乎受港片古惑仔的影響,特別喜歡拉幫結派,偶爾還能聽說到某某幫派和某某幫派打群架的故事。宿舍里的沖突多發生在一樓和二樓之間,原因就在于我們的走廊是敞開式的,二樓的同學們經常會把水滴到一樓去,夏天的時候滴的多是洗曬衣服的水,而冬天那就不一定了,特別是晚上的時候,二樓尿急的家伙們,不太愿意跑太遠去公廁方便,便會偷偷的躲在走廊柱子后面直接往一樓撒去,保不準就會有倒霉的家伙被淋上一頭一身的。一樓的同學們對此現象自然就很是不滿,難免就會有些口角出來,而正直年少氣壯的年齡,自然相互都不服氣,便常常會隨之而來的引發一場打斗,甚至引發宿舍與宿舍或者班級與班級之間的一場大戰。
說完了高中的住宿,再來聊聊吃飯吧。我高中的時候做過生活委員,那時的我們對于吃還是充滿了迫切的期待,畢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高一的時候,我們住宿生每個月上交學校的生活費是20元菜金和40斤小麥,所以每到周末返校的時候,就能看到大家的自行車后座上都會放著一個裝著小麥的蛇皮袋,排著隊把它送到學校的面粉加工廠里,換取收據和麩皮單據。憑收據就可以在食堂領取飯票,而麩皮有的同學會帶回家給到家里的家禽牲畜們作飼料,也有的同學則直接賣給了校門口的小店里,換的幾元零花錢。高一的時候,我們吃飯的方式是按組領餐,每組八個人,兩個大搪瓷盆,一個裝饅頭,一個裝菜或稀飯。記得那時的早餐是一盆稀飯,一盤八個長長的饅頭(四兩一個)加上一些榨菜,每天大家輪流到廚房把粥饃菜打到宿舍里,然后再分到各自的飯盆里,吃罷便紛紛去教室里上課。
這樣的用餐方式對于我們剛上高一的同學們來說還算新奇,但這樣定量的方式終究讓我們覺得似乎吃的不是特別合理,飯量大的同學總覺得吃不飽,飯量小的同學又覺得太浪費,男生和女生之間也是一樣的問題。于是高二的時候學校改革了就餐的方式,不再分組進行,改成了每個人憑飯票到食堂窗口打飯的方式。大家根據自己的飯量確定每個月買多少菜票和飯票,這樣就顯得似乎比較自主一些。最初的飯票是油印機印刷的,就像試卷一樣,那時的我作為班級的生活委員,每個月都會到后勤處領取班級同學的飯票,然后再按照每個人的份量發給同學們,每個月分發下來似乎還總能多上幾張下來。后來這樣的飯票形式又進行了改革,改成了一本一本的飯票,一人一本,一張張的撕下來用。之所以進行改革,是因為原來的飯票制作太簡單,食堂里發現了假票,有人用油印機刻了相同的版子印刷,用蘿卜章蓋上去冒充學校的飯票使用,造成食堂里似乎對賬出現了問題,于是便改用了機制印刷的飯票,這樣下來,似乎冒充的成本就有點高了,便不再有造假的行為出現。一直到我高中畢業,似乎還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
那時學校里只有廚房,沒有餐廳,所以同學們打了餐之后,大多數都是回到宿舍里或者教室里吃掉。總的來說,高一的學生在宿舍里用餐的比較多,高三的學生在教室里用餐的比較多,高二的學生則到處都有,這樣的分布和每個年級學生的特點應該還是有點關系的。高中和初中的老師們最不喜歡的似乎都是二年級的學生,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因為環境模式還比較靦腆收斂,三年級的學生面臨升學壓力似乎也更自律一些,但二年級的學生介于兩者中間,對環境已經完全熟悉,但壓力也沒有那么大,似乎更加頑皮一些,頗讓老師們有些頭疼。我高一的時候也是在宿舍里吃飯,高二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露天用餐的模式。既不去宿舍也不去教室,就在食堂前面的空地上,幾個人打了飯菜圍成一圈蹲在地上便開始了快樂的用餐時刻。偶爾之間還會一起爭搶一下碗里的幾塊肥肉,更為“惡劣”的是有時候會開一些非常低俗的玩笑,相互之間惡心,但似乎并不影響我們的胃口,反而吃的更香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