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與人類未來
- (美)亨利·基辛格等
- 1681字
- 2023-06-13 18:50:26
前言
人工智能重塑人類社會秩序
5年前,人工智能(AI)這一主題出現在一個會議的議程上。本書的三位作者中,有一位差點兒缺席了這個會議,因為他以為這只是一場超出他通常關注范圍的技術討論。而另一位作者當時則力勸他三思,并解釋說人工智能將很快影響到人類所涉足的幾乎每一個領域。
那次會面引發了積極討論,很快第三位作者也欣然加入進來,并最終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人工智能將引發社會、經濟、政治和外交政策領域的劃時代變革,這種前景預示著它的影響超出了任何一位作者或單個領域內專家的傳統關注范圍。事實上,要解答它所帶來的問題,需要的知識甚至遠超人類已有的經驗。因此,在技術、歷史和人文領域各方熟識人士的熱心建議和通力協作之下,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對話。
無論何時何地,人工智能都正變得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專攻這一領域,為將來從事這一領域或與之相關的職業做著準備。2020年,美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籌集了近380億美元的資金,他們的亞洲同行籌集了250億美元,而歐洲同行的這個數字則是80億美元。[1]美國、中國和歐盟這三大區域政府都召開了高級別會議,研究人工智能并報告相關結論。現在,政治領袖和企業領導人經常稱,他們的目標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勝利”,或者至少是讓人工智能為己所用,以實現他們的目標。
如此種種,均是事實之一面,若割裂開來不見全局,則有盲人摸象之嫌。人工智能不是一個行業,更不是單一的產品。用戰略術語來說,它甚至不是一個“領域”。它是科學研究、教育、制造、物流、運輸、國防、執法、政治、廣告、藝術、文化等眾多行業及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賦能者。人工智能的特點,特別是它的學習、演化和讓人大吃一驚的能力,將顛覆和改變所有這些方面。由此產生的結果將是人類身份的轉變,以及人類對現實體驗水平的提升,所達到的高度是人類自現代曙光初現以來從未企及的。
本書旨在對人工智能加以闡釋,并為讀者指出我們在未來幾年必須面對哪些問題,以及解答這些問題需要哪些工具。這些問題包括:
? 人工智能在醫療、生物學、空間和量子物理學領域的創新是什么樣的?
? 通過人工智能構建的人類“最佳伙伴”是什么樣的,尤其是對孩子們來說?
? 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戰爭是什么樣的?
? 人工智能可以感知人類無法感知的現實世界嗎?當人工智能參與到對人類行為的評估和塑造中時,人類將如何改變?
? “人”的存在又意味著什么?
在過去的4年里,我們和基辛格的知識事務助理梅雷迪思·波特一直保持會面,共同探討上述和其他各種問題,試圖理解人工智能崛起帶來的機遇和挑戰。2018—2019年,在梅雷迪思的幫助下,我們的想法有幸轉化成數篇文章。這給了我們不少信心,于是便將這些文章進行擴展,遂成此書。
我們2020年的會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得不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這種技術不久前還是異想天開,現在卻已無處不在。隨著全世界因疫情陷入封鎖,遭受著只有在過去一個世紀的戰爭時期才經歷過的損失和混亂,我們的會議變成了一個論壇,旨在討論那些人工智能不具備的人類屬性:友誼、同理心、好奇心、懷疑和擔憂。
相較而言,我們三人對人工智能的樂觀程度各不相同。但我們一致同意,這種技術正在改變人類的思想、知識、感知和現實,并在此過程中引發了人類歷史進程的變遷。在本書中,我們既不褒揚人工智能,也不試圖去貶低它。因為無論你怎樣看待人工智能,它都已變得無所不在。我們試圖去做的,是在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尚在人類理解范圍之內時,對這種影響加以考量。我們希望,本書能成為一個起點、一劑觸發未來討論的催化劑;我們借本書提出一些問題,而我們也并非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
對我們而言,試圖用區區一本書來定義一個新時代,無疑太過狂悖。無論哪個領域的專家,都無法憑借一己之力理解一個機器能夠自主學習和運用邏輯的未來,而這種學習和運用可能已經超出目前人類理性可及的范圍。因此,各個社會必須展開合作,不僅是為了理解,也是為了適應這樣的未來。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范本,讓他們自行決定未來應該是何種模樣。人工智能的未來仍在人類的掌控之中,而我們的使命,就是以我們的價值觀來塑造它。
[1] “AI Startups Raised USD734bn in Total Funding in 2020,” Private Equity Wire, November 19, 2020, https://www.private equity wire.co.uk/2020/11/19/292458/ai startups-raised-usd734bn-total-funding-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