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虧一簣
元光二年,夏,六月,晴。
將軍們出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前方的消息很快就會傳到長安。
劉徹這幾天寢食難安。他想,早知道應該御駕親征,到馬邑去看看,也勝過在長安苦等。
這幾天夜里,他睡不著的時候就在心里反復盤算這次伏擊。想來想去,結果無非三個:第一種情況,匈奴主力被包圍并全殲,軍臣單于或身死或被俘,傳首長安;第二種情況,軍臣單于突圍成功,匈奴主力損失慘重,退守大漠,較長時間內無力寇掠邊境;第三種情況,韓安國等人未能包圍匈奴,雙方一場混戰之后各有死傷,匈奴人短時間內無法再發動大規模進攻,經過一段時間休整之后,雙方又回到原來的攻防狀態。
第一種情況當然最好;第二種情況也還行;實在不行,如果出現了第三種情況,就相當于一次大規模的邊境攻防戰,其實對他也沒什么損失。一言以蔽之,這鐵定是個不賠的買賣。
等待結果的日子真難熬。
又過了三天,結果終于來了。
拿著軍報的吏員,并沒有如劉徹想象中那般歡呼雀躍。沒有人在未央宮外兩里地就開始高呼“捷報”,也沒有大臣提前進宮準備向他賀喜。
情況似乎不妙。
他忐忑地打開軍報,生怕看到驚人的傷亡數字,看到血淋淋的戰敗報告,看到匈奴和朝臣們赤裸裸的憤怒與嘲諷。
然而并沒有。軍報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機密泄露,軍臣單于不戰而逃,雙方幾乎無損失。
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讓劉徹多日的謀劃和之前膨脹的信心,成了朝廷眾臣日后的笑料。
以下為當時馬邑前線的具體情況還原(部分靠軍報,部分靠后來經歷此事的將軍的口述以及特使在馬邑周邊搜集的信息):
事情的第一步進行得很順利,聶壹假裝逃亡入匈奴,很快取得了軍臣單于的信任。按計劃,和軍臣單于達成約定之后,聶壹帶著自己人回到了馬邑城,并在約定的時間將死囚的腦袋砍下掛在馬邑城門上。
從城外跟蹤匈奴斥候的士兵那兒可以得知,當時匈奴的斥候看到人頭,因為距離較遠無法分辨真假,便以為聶壹真的已將馬邑縣令及其他官員殺死,于是快馬回報軍臣單于。
軍臣單于接到報告,不疑有他,帶領十萬匈奴主力穿過武州塞,直撲馬邑城。與此同時,馬邑城外各支部隊得到消息,也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只等匈奴人進入“口袋”。
整個過程到這里,仍然是在計劃之內的,而導致軍臣單于發覺中計的變故,發生在距離馬邑僅僅百里之遙的地方。這里離口袋陣的口子已經很近,部署在離馬邑最遠的王恢部隊的哨兵,甚至用肉眼便可看到匈奴人的蹤跡。
匈奴人的一只腳已經踏到了陷阱的邊緣,現在只需要他們再往前一步!
然而就在此時,軍臣單于突然下令停止行軍,并命令手下在四周抓捕一名漢人“舌頭”。
天不佑吾大漢!以朝廷制度,在邊境每百里置尉一人,其下有士史、尉史各兩人。而匈奴的斥候竟然就在附近亭中捕獲一名雁門尉史!
這個該死的尉史,不僅看過朝廷頒發的伏擊匈奴的檄文,還經不起匈奴人屠刀的考驗,竟然把朝廷在馬邑伏擊匈奴的消息告訴給了軍臣單于!
軍臣單于嚇得差點從馬背上摔下來!他也顧不得許多,急匆匆命令匈奴騎兵后隊變前隊,直接原路返回塞外。
此時韓安國等人還在百里之外,對前方的變故一無所知。唯一及時知道匈奴人后撤消息的,只有王恢一人。
按原來的計劃,王恢麾下三萬士兵的任務,是在前方戰斗發起后,攻擊匈奴人落在后面的輜重部隊。相比在一線和匈奴主力死磕,攻擊一支沒有重兵把守的輜重部隊應當是件非常輕松愉快的差事。這本來是劉徹故意留給王恢的獎賞,卻暴露了王恢虛偽和投機的一面!作為唯一一個知道匈奴動向的將軍,王恢的作為就是不作為!他眼睜睜看著匈奴大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從容后撤,然后帶著僥幸和對劉徹的嘲諷越走越遠!
在匈奴人撤退之時,王恢帶著他的三萬人也開始后撤。等到韓安國、李廣等將軍聽聞邊境士兵報告匈奴大軍已經退回塞外時,再想追,已經來不及了。
至此,被劉徹寄予厚望的馬邑伏擊戰,徹底淪為了一個恥辱的笑話。
現在只有最后一個問題:既然沒有人告密,那是什么讓軍臣單于突然之間醍醐灌頂,在最后一刻停了下來?
答案讓人啼笑皆非:提醒匈奴人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當時,為了避免百姓不必要的恐慌和傷亡,將軍和官員們讓百姓都留在家中。但為了不讓匈奴人起疑心,他們又把百姓的牛羊馬匹都趕到城外去放養,極力營造一番跟平時沒什么不同的景象。
于是乎,這就是軍臣單于在當時看到的景象:廣袤的丘陵和草原上一片寂靜,隨著風兒吹過,一片片茅草和低矮的灌木彎下了腰,露出了隱藏其中的成群牛羊。
這正是塞外的風景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見牛羊……不見人,在匈奴人眼中,這就非常可疑!
唉!舍不得谷子種不出糧!劉徹就少囑咐了一句,可恨這些將軍,都是滿口仁義的假道學!
想那李牧,當年為了伏擊匈奴,先是在城外大肆放牧,讓百姓滿山遍野隨意走動,然后在與匈奴先鋒的交戰中詐敗,留下數千人讓匈奴騎兵肆意砍殺,這才讓匈奴人深信不疑。
要不怎么說“慈不掌兵”呢,也只有李牧這等名將,才有魄力設下如此香餌,最后釣上匈奴主力這只金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