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張靖文是一名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古建筑專家,白天他就在故宮古建部內(nèi)的辦公室里上班,有時也會到文物醫(yī)院內(nèi)的建筑保護實驗室里修復(fù)里去修復(fù)殘破的脊獸、瓦片等文物。
回到家后,我看見爸爸就問:“爸爸,你現(xiàn)在有時間嗎,你能給我講一下劉秉忠與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嗎?”
爸爸聽到后高興地答應(yīng)道:“好的,墨青,大蒙古國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間,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命令子聰和尚恢復(fù)原來的劉姓,同時,賜給他一個新名字‘秉忠’,從此他就開始叫劉秉忠。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間,忽必烈命令劉秉忠,開始規(guī)劃和設(shè)計元大都城,劉秉忠在設(shè)計北京中軸線時,他先是確定北苑青山為元大都的原點,北苑青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當時它還只是一座小土丘,金朝時期的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間,金章宗完顏璟在這里的南側(cè)命令工匠修建太寧宮,并且開鑿西華潭(今北海公園),同時,又命工匠把這里堆成一座小土丘后,就把這個地方修建成一座皇家園林,稱為‘北苑’,后來到了大蒙古國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把這座小土丘稱為‘青山’。
接下來,劉秉忠又命工匠在積水潭的東沿修建一座中心臺,后來又請來了一棵‘獨樹將軍’來定位中軸線的南端。”
這時,我聽到爸爸說子聰請一棵“獨樹將軍”來定位北京中軸線的南端,我感覺有點奇怪,于是我問爸爸:“那么劉秉忠為什么要請一棵樹來定位中軸線的南端呢?”
爸爸回答道:“墨青,是這樣的,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間,忽必烈命令劉秉忠開始指揮建設(shè)元大都的都城,后來有一天,忽必烈來到施工現(xiàn)場問劉秉忠:‘愛卿,朕問你,你要如何確定大內(nèi)(宮城)的坐標方位呢?’
劉秉忠回答:‘皇上,中心臺向南,是麗正門(今北京正陽門)。麗正門外有三座渡橋,第三座橋旁就有一棵榆錢樹,它正好在正南方,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確定大內(nèi)(宮城)方位的坐標點了,并且能確定出一條線,這條線就作為都城的中軸線吧。’
于是,忽必烈命人傳告天下把這棵榆錢樹冊封為獨樹將軍。后來到了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間,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元大都的都城就建造完成了。同年十二月十八日,忽必烈改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忽必烈也就從大蒙古國皇帝變成元朝的第一位皇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正月間,元大都的大內(nèi),也就是宮城也建造完成。同年八月間,劉秉忠去世,享年五十九歲。
后來北京城的中軸線長度發(fā)生了變化,元朝時中軸線長為3.9公里,明朝永樂時期中軸線長為4.75公里,嘉靖時期中軸線的長度就達到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說的7.8公里了。”
爸爸講完劉秉忠與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后,我問爸爸道:“爸爸,那么現(xiàn)在北京城內(nèi)還有元朝時期的建筑嗎?”
爸爸聽完后回答道:“墨青,有啊,在我們的故宮博物院內(nèi)就有一座元朝時期的建筑——浴德堂的后室,浴德堂位于故宮外朝西路武英殿院內(nèi),也就是故宮陶瓷館內(nèi)的西北角,它的名字源自于《禮記》中的‘浴德澡身’之語,是清朝時期詞臣校書的值房,專司刊刻、裝潢書籍等工作。
浴德堂是一座坐北面南,面闊3間的宮殿,茂盛、繁密的柏樹和楸樹遮住了它大部分的建筑體,只露出了一個比較窄的門,很多游客進入到武英殿后都不會注意到這座不起眼的宮殿,但是如果有人進入到這座宮殿內(nèi)的后室的話,就會看到一座獨特的建筑。
首先要進入這座宮殿內(nèi)靠東一側(cè)的后墻上,這里有一券洞門,從洞門進入后,然后再穿過5米多長的曲尺形券洞,穿過券洞后就會看到一座16平方米的正方形浴室,也就是后室,后室的上部是一個收縮形成的圓形穹隆頂,也是一個具有阿拉伯式的、半圓形的屋頂。
浴德堂的后室是紫禁城中唯一座具有‘異域風(fēng)格’的建筑,據(jù)專家考證這座后室是元朝時期宮城內(nèi)遺存的一座土耳其浴室。”
聽完爸爸的講述后,我立即對這座元朝時期的浴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問爸爸道:“爸爸,那這座浴室,您明天能帶我進入看看嗎?”
爸爸有點為難地回答道:“墨青,是這樣的,這是一座未對游客開放的浴室,所以如果想進去話的要去請示領(lǐng)導(dǎo),我們沒有權(quán)力帶人進去的,不過在我和媽媽的房間里有一個浴德堂后室的小模型,我現(xiàn)在馬上去房間把小模型拿出來讓你看一下。”
爸爸說完后,就去房間里拿出了這個浴德堂后室的小模型,接著我就和爸爸開始觀察這座浴室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