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直隸變天(一)
- 崇禎二周目:什么叫大明第一勇士
- 龍騎士星光
- 2546字
- 2023-06-30 17:09:26
大明帝國,江南,南直隸,一個比崇禎皇帝的皇宮還要奢華無數(shù)倍的大殿內(nèi)。
一個威嚴(yán)不凡的的老者穿著一身極其華貴的衣服做在首位。
別的不說,就老者身上這件衣服,就足夠無數(shù)老百姓吃幾百輩子了。
哪怕一個老百姓開始工作,不吃不喝不生病的攢上五千年,還不及老者一身衣服的零頭。
不要怪崇禎皇帝說話難聽,只是事實的確如此。
窮人是很難想象到富人到底有多富。
很多人覺得皇帝也就用金鋤頭種地吧。
但實際上崇禎皇帝是不種地的...
很多人覺得最富有的人也就是:1%的富人占據(jù)了99%的社會財富。
實際上真實情況是:0.01%的富人占據(jù)了199%的社會財富,剩下的人都欠著他們的錢...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不外乎動上層人的利益,動底層人的觀念。
而崇禎皇帝想打造的華夏日不落帝國,就得動上層人的利益,也要動底層人的觀念。
可以說是難度拉滿了。
但是再怎么難,還是得做,這是作為華夏皇帝的責(zé)任。
不能逃避。
不能說因為怕這個怕那個,就不去改變。
再苦再難也得堅持下去!
因為這是華夏老百姓唯一的活路。
老百姓想過上的日子,無非就是人人買的起房,找得到工作,也不要有什么太大的壓力,比較輕松就能找到老婆的生活。
這個其實有辦法的,也沒有多難。
那就是跟著崇禎皇帝去打美洲,分田地!
跟著崇禎皇帝去搞工業(yè)革命。
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崇禎皇帝不太懂。
但是第一,第二,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崇禎皇帝可就太懂了。
后世進(jìn)修的時候都玩膩了。
......
老者目光如炬,炯炯有神,似乎在謀劃著什么。
崇禎皇帝還沒有下真刀子,可是已經(jīng)讓大明的既得利益者痛不欲生了。
痛,太痛了!
之前冊封李自成為闖王的時候,一眾江南士紳就很不滿意了。
但是李自成確實有俘虜黃臺吉的功勞,他們只好捏著鼻子認(rèn)下。
后來崇禎皇帝又禁止女子纏足,還為此專門下旨嚴(yán)打。
如果哪個官員的女兒纏足,這個官員就地免官。
如果哪個官員治下的老百姓女兒纏足,這個官員就要被問罪。
如果長期不能改變所在地民間纏足的陋習(xí),這個官員就要被免官,嚴(yán)重的要全家流放大員島。
這下可真是官不聊生了。
一眾江南官員紛紛反對,可崇禎皇帝直接把他們的奏折當(dāng)柴火燒了。
至于新任的內(nèi)閣首輔孫傳庭,和新任的內(nèi)閣次輔盧象升,自從這兩個家伙被崇禎皇帝說服以后,干脆和崇禎皇帝一起狼狽為奸去了。
對于南方官員在纏足問題上的奏章直接拿去當(dāng)柴燒,對于一直上書的南方官員就地免官。
虧他們兩個臭不要臉的還是個讀書人,良心簡直被狗吃了。
這種情況下南方的官員心中的怨恨越來越旺盛,簡直就成了一個火藥桶。
而崇禎皇帝因為公輸家族在科技上的貢獻(xiàn),對他們大加封賞,已經(jīng)有了“一王兩公九侯”,堪稱大明第一豪門家族。
而且公輸老頭(公輸明)直接得到了大明皇家科學(xué)院院長的職位,位列正一品。
在大明僅次于崇禎皇帝,內(nèi)閣首輔,太子三人,和內(nèi)閣次輔平齊。
真正的三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這特么還能忍?
南方的官員已經(jīng)徹底暴走了。
就好比某個沒什么德行和能力的廢物,原本只是個窮鬼,突然被政府大力追捧,把他抬到國家第四號人物的位置,下面的公務(wù)員也要暴走啊。
大爺們都是辛辛苦苦卷出來的,結(jié)果一條賣笑的狗笑兩下就成了國家四號人物?
去你媽的,反了!
在他們看來崇禎皇帝就像是一個唐莊宗。
而唐莊宗的下場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就寫的明明白白,原文如下: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fù)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翻譯一下就是這個: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jìn)宗廟。
當(dāng)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jìn)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jīng)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么威風(fēng)!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安定,一人在夜里發(fā)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yīng),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jìn),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rèn)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dāng)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shù)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jié)果陷于困窮,難道只有樂工(是所溺的成分)嗎?于是作《伶官傳》。
所以在他們這些南方官員看來,崇禎皇帝現(xiàn)在就和極盛時期的唐莊宗一樣。
很快就要“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了。
那么為什么現(xiàn)在不能好好利用這個機(jī)會,來準(zhǔn)備反攻倒算呢?
老者等待良久,一個管家模樣的人走了過來:“老爺,那人來了。”
老者放下茶杯:“請他進(jìn)來商議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