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飲馬瀚海,封狼居胥

在擊敗了林丹汗以后,草原上再也沒有能夠阻擋一下崇禎皇帝腳步的勢力。

于是崇禎皇帝就親率他的天子家丁們在草原上耀威揚威,一路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成功的抵達了一千多年前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地方。

實際上封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側的肯特山。

那是匈奴人最重要的祭天之所——姑衍山與狼居胥山所在肯特山山脈腹地!

而且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肯特山,它實際上不是一座山。

而是和大興安嶺、燕山一樣的山脈。

其自西南而向東北,將蒙古高原的中部、東部分割開來。

而崇禎皇帝上輩子一直錯誤的以為,霍去病所登臨的狼居胥山,就是后世的不兒罕山。

但后世認真實地考察過以后就知道自己錯的有多么離譜了。

后世的不兒罕山,能成為圣山,是因為成吉思汗的緣故!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統治草原的是起源于河套地區的匈奴。

而蒙古實際上就是匈奴的手下敗將------東胡的殘部建立起來的。

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自然會選擇不同的圣山。

這實際上很好理解,比方說,起源于關中地區的勢力,會很傾向于將都城建立在長安。

比方說,漢唐。

而隨著關中的衰敗,后世的朝代都會建都北京來抵抗北方的威脅。

比方說,元明清。

所以對于蒙古人來說,他們選擇不兒罕山作為圣山是有充分理由的!

只要認真研究一下兩個集團崛起的歷史(作者也是專門查了很多資料),就能知道雙方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成吉思汗,也就是鐵木真,他實際上崛起于蒙古高原東部,再向中部征服克烈部,向西部征服乃蠻部,最后建立起蒙古汗國。

那么對于他來說,將自己崛起的祖地大河的源頭,也就是不兒罕山列為圣山是很合理的事情。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匈奴人的發家路數則和蒙古人完全不同。

他們先是和趙武靈王打,以至于趙武靈王搞出了胡服騎射。

后來又被李牧吊打,李牧死后又被蒙恬吊打。

《過秦論》里面的“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講的就是這件事。

后來隨著胡亥的騷操作,大秦帝國解體,匈奴也隨著吞下了長城軍團的武器才得以崛起。

世人皆知冒頓單于控弦四十萬,將劉邦這個流氓頭子給圍困在白登山,但是匈奴真正崛起為漢帝國核心大患實際上是在冒頓單于的接任者,也就是老上單于時期。

西敗大月氏,盡取西域。南敗漢朝,逼迫漢朝和親,東壓東胡,也就是今天蒙古人的祖先,逼著他們給匈奴人當牛做馬。

那時的匈奴如同剛剛打贏二戰的美帝一樣強勢霸道。

實際上估計比剛剛打贏二戰的美帝還要更加強大和囂張些。

當初,漢匈交往時,彼此國書尺寸都是長寬一尺的簡牘。

后來,匈奴為了羞辱漢朝,便特地將國書尺寸加大到一尺一寸,以示匈奴單于高于漢天子。

比方說,漢天子寫給匈奴單于的信櫝長一尺一寸,開頭第一句話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等中行說上位,他就把匈奴回復漢家的信櫝改了,改成一尺二寸,抬頭就是囂張無比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以上這些就是在老上單于時期發生的時期,足見那時候的匈奴之強。

直到那兩個男人出現,長平侯衛青和冠軍侯霍去病。

帝國雙璧左右出擊,將匈奴人打的生活不能自理。

又通過一場漠北之戰徹底打垮了匈奴,從而徹底穩固了漢族的整個東亞和北亞的霸主地位。

霍去病封狼居胥更是讓華夏文明揚眉吐氣,一掃當年被匈奴壓制的窘境。

往事越千年,在霍去病封狼居胥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又有一個漢人,帶著大勝而來的華夏軍隊,再次踏上了這里。

千年的時光眨眼而逝,當年打的不可開交的漢帝國和匈奴,都泯滅在時光長河里面。

但是一千多年后,封狼居胥,依然是華夏文明的至高榮譽。

今天,這份榮譽屬于崇禎皇帝和追隨他而來的天子家丁們。

而崇禎皇帝不惜代價的直撲這里,來完成封狼居胥,就是為了重振華夏文明的“心氣”。

這種“心氣”實際上就是在大航海時代能不能取勝的關鍵。

技術,崇禎皇帝可以找人來研發,實在不行還能自己上去搞研發。

但是如果華夏文明沒有這種“心氣”,那么不論崇禎皇帝研發出來什么,都改變不了華夏文明在這場大航海時代的必敗結局。

那這種“心氣”是什么?

是一漢當五胡的自信。

是封狼居胥的驕傲。

是非夏則夷(不是華夏就是野蠻人)的心態。

而崇禎皇帝要做的,就是重建這種“心氣”。

如果沒有這種“心氣”,那么即使是崇禎皇帝研發出蘑菇來,這群蠢驢也只會縮在本土守家,或者連家都守不住。

而有這種“心氣”,才有可能和歐陸文明爭奪世界霸權,建立起日不落帝國。

就是說,漢人,諸夏人,你必須得自信起來。

要建立起除了諸夏以外全是兩條腿走路的禽獸這種心態。

不把土著當人看才是阿美莉卡建國的根本。

就問印第安人如今在哪里?

答,全在西土極樂世界。

所以崇禎皇帝要大搞特搞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事情,就是為了重振華夏文明的“心氣”。

當然,如果只會搞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那就太看不起崇禎皇帝了。

崇禎皇帝除了這些,還要搞一次大明帝國版本的“拯救大兵瑞恩”。

也就是說,必須將這些年被蒙古大汗擄掠走的漢人全部換回來。

崇禎皇帝手上一點都不缺林丹汗和他的戰俘,自然是有著充足的籌碼。

當然,也不是所有蒙古人都想讓林丹汗活著,很多部落的貴族都希望他去死。

對于林丹汗這種人菜癮大的對手,崇禎皇帝還是非常喜歡的。

你們把他弄死了,朕上哪里找這么好對付的對手?

所以直接拉出野戰炮和這些不服的部落講講什么叫真理。

什么,說好的騎兵對決,你個厚顏無恥的崇禎皇帝怎么不要臉的拉出來野戰炮?

那誰讓本明君不講武德呢?

上輩子的崇禎皇帝就是太講武德,講著講著,就上了煤山,講著講著,就華夏天傾了。

作為知恥而后勇的崇禎皇帝,決定這輩子不講武德了。

他也不打算去當什么明武宗,雖然武宗已經被人搶了。

他打算直接去當明威宗,取意威加四海,莫敢不服的含義。

而實際上,謚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概括,而“威”字有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

而二周目的崇禎皇帝覺得自己都能做得到,所以提前幫自己預定了威宗的廟號。

那么面對崇禎皇帝的輕型野戰炮,蒙古各部都沒有太好的辦法,直接投了。

如果崇禎皇帝此刻已經整合了關內,那么借此機會直接將自己變成天可汗,將蒙古草原直接躍升到華夏本土,完成漢蒙合流為諸夏的歷史使命。

實際上,諸夏本來就不是一個民族的含義。

諸,是多的意思。

諸夏,就是很多的夏族聯合體。

也就是說,古中國是通過不斷的部落聯合,最后才形成的諸夏民族。

在此之前,諸夏之間的內戰從來沒有停息過。

神農氏和軒轅氏互相大戰,彼此之間手足相殘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蚩尤的子嗣和黃帝的子嗣互相殺戮難道還少嗎?

但是神農氏,軒轅氏,蚩尤氏的子嗣們最終完成了合流,成為了諸夏民族。

那么是什么促成的呢?

答案只有一個,利益。

從龍的圖騰就明白,這是無數部落聯合的結果。

從此不再互相征戰,反而是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取得利益,實現了多贏。

那么現在崇禎皇帝要做一樣的事情,就是將諸夏擴大化,推動漢蒙滿等合流,整合成諸夏,再去對外獲得利益。

實際上,這很容易成功。

別的不說,跟著林丹汗混,有什么前途啊?

連飯都吃不飽,連衣服都穿不暖,很多人跟著林丹汗打一輩子仗,最后連個女人都沒有(這個時代一般三十歲以上的蒙古男人就得等死了)。

可以說他們是歷史上消失的蒙古人,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傳承下子嗣!

因為蒙古草原上男多女少,加上部落里的頭人強占了太多女人,實際上很多蒙古男人是根本娶不到老婆的。

他們,實際上就是崇禎皇帝準備重點團結的對象。

你說你很窮?

沒有關系,給本明君當兵就有軍餉了,收入很高的。

你說你穿不暖?

沒有關系,給本明君當兵就有好衣服和好盔甲穿了,保證穿的滿意。

你說你娶不到老婆?

沒有關系,本明君給你發,朝鮮女子,日本女子,越南女子之類的完全不是問題,大洋馬,印第安女人之類的都能發,一發就發五個。

如果你的腎受得了,十個,一百個,一千個,對本明君來說都不是問題。

總之就是一句話,不管你是漢人,還是蒙古人,或者滿族人,只要在后世華夏本土以內的,都是崇禎皇帝整合的對象。

只要跟著本明君走,最差都得是美洲千畝或者萬畝的農場主,最少都會有五個老婆,再糟糕都能住的起別墅。

蒙古大汗能給他們什么呢?

與其一輩子跟著蒙古大汗混,到了三十歲都娶不上老婆,很多人到死都沒睡過一個女人,這日子有什么過頭?

那么干脆投靠本明君吧,每個人至少能保證有一個日本蘿莉,朝鮮侍女,越南女仆,菲傭暖床,印第安小妾。

至于說想要大洋馬或者別的什么,那就得靠功勞來換。

簡單的說,本明君走的就是用全世界來收買諸夏的路子,慨他人之以慷,自然是一點都不心疼。

如此,才能整合諸夏而統御夷狄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博野县| 石家庄市| 桑植县| 乌拉特中旗| 凌源市| 高淳县| 河西区| 北流市| 微博| 崇阳县| 竹北市| 来安县| 鹤庆县| 阿克陶县| 吉林市| 拜泉县| 常州市| 易门县| 玛多县| 宣威市| 定结县| 沾化县| 大埔县| 浦东新区| 大同市| 怀远县| 桦南县| 青铜峡市| 吴旗县| 施秉县| 博野县| 陆川县| 张北县| 宾川县| 新昌县| 南郑县| 盘锦市| 青岛市| 崇州市|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