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迎接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到來

紀念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創建30周年

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研究學習組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在離開美國前對記者談到:“我打算回中國去,竭盡全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這是一種莊嚴的承諾。錢學森回國后的一切行為都是在忠實地履行諾言。

從1955年9月到1980年的25年間,錢學森取得的成就,可以用合眾國際社記者羅伯特·克萊伯于1980年5月20日在《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文中的一段話來掂量出輕重。他說:“金貝兒對錢學森博士才能的高度評價,已經被1955年錢獲準離開美國回國以來的事實所證明。正是因為有了錢學森,中國才在1970年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現在,由他負責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國成為同蘇聯、美國一樣能把核彈頭發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錢學森在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發展上做出了舉世公認的貢獻。

然而,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是,1982年時已經71歲的錢學森對涂元季談到:“我年紀大了,回國以后一直在兩彈一星這個戰線上搞了那么多年,其實我本人的興趣并不是在工程上,我本人的興趣是在學術研究,就是思想的創新,科學的創新。我已經在兩彈一星的戰線上干了26年,今后大概不會再有26年了。我要抓緊我的生命的最后階段,要做一些學術研究。”

從1982年到2009年,錢學森整整度過了27年的金色時光。在此期間,晚年的錢學森又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錢學森自己對此有一個總體評價,他曾談到:“說上個世紀(錢學森)做的這點事兒,如果叫偉大的話,那么21世紀的(錢學森)將更加偉大。”多年過去了,人們對錢學森晚年的貢獻進行了廣泛探索,往往莫衷一是。這也由此被稱為“錢學森之謎”。

今年是錢學森創建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30周年紀念年。2010年開始,中國農業大學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研究小組結合國家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研讀有關文獻,分析討論與研究國際國內形勢,發現“錢學森之謎”的答案已經找到,謎底是第六次產業革命!

一、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概念、內容

1.1 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概念

第六次產業革命就是建立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

農業型的產業是指像傳統農業一樣,以太陽光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或海洋里的)植物的光合作用為基礎,來進行產品生產的生產體系。

知識密集型產業,是把所有的科學技術都用在生產上,靠高度的科學技術的生產。

1.2 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內容

有關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建設內容包括5方面,分別為:農產業、林產業、草產業、海產業、沙產業。

農產業指分布于地理系統中傳統農業區域的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在我國以18億畝的耕地為載體。其以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為基礎,也包括綠化樹林、畜牧、家禽、淡水養殖、蜂業、蚯蚓等蟲業、蘑菇等菌業、微生物(沼氣、單細胞蛋白)業,還有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副業加工業,農機、化肥等工業,是多業并舉的農業產業體系。

林產業指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為載體的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我國林業面積達45億多畝,是農田面積的兩倍多。林產業不光是種樹,而是全新意義上的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現在林業的形勢落后于農業,各地已經進行了政策建設工作,需要進一步探索適當的生產關系。

草產業是草原經營的生產。我國的草原面積,如果包括一部分可以復原的沙化了的面積,一共有43億畝,目前經營粗放,效益低。近年來曾進行了多方面嘗試,仍有待總結改善。應總結傳統放牧方式的寶貴經驗,同時探索利用科學技術把草業變成知識密集的產業。內蒙古發展草產業是有成績的,從1947年到1983年這37年中,內蒙古自治區的13億畝草原,畜牧業累計產值100多億元。1983年之后,進行了新的大量建設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并應用于實踐。

海產業是利用海洋灘涂的產業。我國近海有70億畝海洋灘涂,其中淺海灘涂為22億畝,是一個龐大的資源。主要靠海洋中天然生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以此為飼料來經營魚、蝦、貝等的養殖和捕撈。長期以來我們只捕撈而不養殖,就如原始社會早期畜牧業出現以前,以打獵為生。我們由此也就悟到創建知識密集型海產業的道路,就是“轉‘獵’為‘牧’”。

我國沙漠和戈壁大約16億畝,幾乎相當于農田面積。沙漠和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長,極干旱不長植物的只是少數,大部分還是有些降水,有植物生長,有的還長不少的多年生植物。也有小部分干旱地沙漠化了,可以考慮進行引水灌溉。目前人們從沙漠和戈壁獲取的只限于特產藥材,但也只采不種。沙漠和戈壁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作為沙業產業,應該既采又種,提高產量。

二、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建設目標與任務

1984年3月3日,錢學森在《工業革命的挑戰和我們的對策》報告中指出:“我們把農業真正放到現代科學這個水平上來搞,高度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高效能的大農業體系。農村小城鎮化是什么?這就是消滅兩個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消滅了,再加上剛才講的知識的重要性,一個勞動者沒有知識恐怕是不行了。所以,我說一個勞動者也是一個專家,他要有很豐富的知識。這個前景是在我們的時代,就要消滅歷史上形成的三大差別,而這個事情在我國是看得見的,恐怕到下世紀,到建國100周年時,就實現了。”

1985年5月9日在致唐明峰信中寫道:“我們說‘社會主義國家’或‘資本主義國家’是指這個國家的‘政治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式的或資本主義式的。我們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應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意識的社會形態等都是最先進的,即具有高度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現在世界上還未出現。我國將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它。

1995年1月6日,錢學森在致包建中信中指出:“什么時候第六次產業革命會來臨?目前只有些苗頭,如華西村等。我估計第六次產業革命的興起,將在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建黨100周年。”

從上述三次表述中可以得出明確認識,第六次產業革命在2020年左右興起,2050年前后在社會主義中國首先完成,屆時將消滅三大差別。迄今為止,這一理論發表已經30年,我們離2020年只剩下5年的時間,離2050年剩下了36年時間。

三、錢學森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形成的五大基礎

3.1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19世紀完成的在社會科學領域的科學革命)是產業革命學說形成的思想理論基礎

1985年4月19日,錢學森在致浦漢昕信中說:“地理學雖然是門古老的科學,但理論體系一直不完善。我認為問題可能在于:

(一)人們一直沒能真正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觀點來分析問題,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包括蘇聯的學者在內。

(二)人對地球表層的認識是發展的比較晚的,地球物理的大突破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在此之前,不可能有今天對地球表層動態的觀點。

(三)從前人改造地球表層的可能性不清楚,甚至沒有察覺人類社會活動對地球表層的影響。因此是一種被動式的地理學觀點,只說地理環境影響人,不考慮人反作用于地理環境。其實,展望二十一世紀,人可以改造地球表層。所以地球表層也和人的社會活動密切相互作用著。

(四)人的社會活動就不只是經濟,也不只是生態,也不只是生態經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部文化活動。

這就是系統科學,系統學的觀點,這在三十年前也是不可能有的。

我想明白這幾條,爭論就可能逐漸解決。還是要靠馬克思列寧主義呵!”

1985年5月6日,在致胡向前信中指出:“如果您繼續對經濟動力學、系統論感興趣而大致以此為方向,那我建議您注意以下幾門學問的學習:

馬克思主義哲學,努力學通。

自然辯證法。

電子計算機操作及高級語言軟件技術;

物理學(為的是嚴密科學思維的訓練);

數學(系統科學所用的數學)。”

1985年5月31日,在致張嘉賓信中說:“第六次產業革命我估計是二十一世紀的事,近二十年只是準備時期而已。所以不可操之過急!……我這些話您要仔細想想,它們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收獲。”

1987年12月16日,在致孫凱飛信中講:“請不要用‘科技革命’這個詞,那是不科學的,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請用認識客觀世界中飛躍的科學革命、改造客觀世界的技術飛躍的技術革命。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都不能直接引起生產力的突變,還得靠經濟結構的改造,所以不是生產力革命,是產業革命。

您的困難可能還是從文字表面出發,脫離實際了!社會科學家不體驗生活恐怕不行,向馬克思、向恩格斯學習!”

1996年8月18日,在致張春海信中強調:“當今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中,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指導我們社會主義中國人一切工作的學問。但我想哲學不是技術,而是最高層次的學問,只說世紀之交行嗎?目光太短淺了吧?我們應該看到21世紀!現在已經開始的有信息革命,即我說的第五次產業革命;還有現在正在初露鋒芒的農業產業化,即第六次產業革命。”

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作指導,便不會有產業革命學說。當然不會有以產業革命學說為基礎的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是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產生的思想理論源泉。

3.2 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是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形成的科學的方法論基礎

1981年3月3日,在致崔季平信中,錢學森談到:“我的業余時間都花在搞系統科學去了。”

1983年12月13日,在致方福康信中談到:“我總是想建立系統科學的基礎科學——系統學,認為素材是有的,而且很豐富,就等著人去把它組織起來。這情況我想和我三十年前搞工程控制論差不多。當時我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在研究生班開課,自己是一面學一面講,一面寫講義。講了兩次,心中有點數了,就著手寫書。在北京師范大學,條件似乎比我那時的條件要好,能不能這樣建立系統學呢?”

1984年2月20日,在致胡傳機信中說:“系統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就如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它的基礎科學是尚待建立的‘系統學’,它的技術科學(應用科學)是運籌學、控制論、信息論,它的工程技術是各種系統工程(如環境系統工程、價值工程……)。從系統科學到人類知識的最高科學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一個橋梁,是‘系統論’。”

1984年3月3日,錢學森在《工業革命的挑戰和我們的對策》報告中指出:“系統工程要發展,還要有系統科學。現在我們就處在系統科學大發展的前夕,這個科學革命不久將會到來。”

1984年7月31日,在致方福康信中明確指出:“系統科學是今后科學發展中的主流之一,是科學革命的主力軍!”

1984年8月18日,致何善堉信中說:“系統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它的任務在于從組成系統的單元的性能和相互作用推導出整個系統的結構(有序化)及功能,而這是受外界影響的。即外界影響——系統結構——系統功能。我國今天的巨變不正是如此?即政策——生產結構——生產大發展!”

1985年1月31日,在致林定夷信中指出:“科學技術的體系也是發展的,科學技術殿堂也要翻修改造,但整個科學技術(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軍事科學和文藝理論)是完整的,一體化的,這不能忘記!

所以抓科學技術體系的整體性,似乎也是科學研究的方法,您以為如何?這可以稱為系統論方法吧!”

1992年11月27日,錢學森在致許國志信中提出:“系統科學算得上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場科學革命嗎?

這系統科學包括三個層次的學問,這是我們的學科‘系統’觀點,而且混沌學也屬系統科學,因為只是大的系統,巨系統才有時出現混沌。‘兵法’和‘軍事理論’也屬系統科學。”

此外,2001年8月21日許國志在《創建系統學》書序中總結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他(錢學森)花費很大心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統工程的推廣應用和系統科學理論的探索和研究上。1978年發表在《文匯報》上的“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和1990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一個科學的新領域——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代表了錢老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想發展的兩個階段,都是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工作,對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錢學森從20世紀50年代撰寫《工程控制論》開始,便探索系統工程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研究系統科學問題,建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系統工程’技術革命成果,與‘系統科學’科學革命成果。這是20世紀科學技術領域發生的大事。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立的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是錢學森運用系統科學理論工具分析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做出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理論成果。

3.3 地理科學體系建設為第六次產業革命展開明確了時空位置

1958年6月,錢學森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中提出:“如果代表資本主義早期開明教育的是地理學,我們要談的就是‘宇理學’,了解一下整個宇宙、整個自然環境到底包括一些什么東西,有多小,有多大。這也是學習自然科學的第一步。”

1983年,錢學森在《保護環境的工程技術——環境系統工程》一文中明確指出:“創立地球表層學的目的是因為地球表層的一切變化將影響我們的環境,為了搞好環境保護的工作,有必要深入研究它,以建立必要的理論基礎。”

“地球表層巨系統的有序性還表現在它的多層結構,而多層結構是有序巨系統的特征。有什么層次?最基層的一級結構是一個工廠、企業,一個生活區,一片林地,一塊農業種植田,一片漁業水面等;再上一個層次就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地區的劃分不能是按行政區域,不能是什么市、市管縣,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相互影響的關系,也就是相對獨立性來定。例如長江三角洲是一個地區單位。我們國家大約有幾十個這一級的結構;更上一級層次就是國家層次,最后是世界層次。所以從基層單位算起,一共有四個地球表層的結構層次”。

“在分層次中,我們以人的活動為主,自然條件為輔來劃分,其原因就是因為人在今天是主宰地球表層的,是地球表層最活躍的因素。”

錢學森在1984年12月13日致浦漢昕的信中提出:“我們國家從幾萬個小鎮集到幾千個小城市,到幾百個中心城市,到區域,怎么組織?這不是地理學嗎?”

1986年11月,錢學森在第二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系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中提出:“地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系統,即地球表層系統。地球表層指上界以對流層的高度為限(極地上空約8公里,赤道上空約17公里,平均10公里),下界包括巖石圈的上部,陸地上約深5~6公里,海洋下平均深4公里之間的部分。地球表層系統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三個部分之間互相關聯、制約和互相作用,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匯合。地球表層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錢學森在1989年2月10日致殷鴻福信中說:“區別地學(行星學)與地球表層學的一個參數是時間參數;前者是用千年、萬年,而后者要短得多,十年而已。”

1989年12月,錢學森在第三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系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現代地理科學系統建設問題》中談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地理建設。其中地理系統是三個文明建設的基礎。”

“地球是一個物質基礎,人在地球上活動,最終決定這個活動的結果的,還是社會的因素,所以社會制度有很重要的關系。地理科學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個學科的體系,或者叫一個學科的部門。”

1990年7月4日在致王壽云信中指出:“地理建設似應包括以下各方面:

1)交通運輸—鐵路、公路、河運、海運、民航……

2)信息通信—電話、電報、光纜、無線、衛星、導航……

3)能源供電—水電、煤電、火電、核電、風電、日光電、生物能、供氣……

4)水資源及環保工程

5)城市及居民點建設

6)氣象及天象

7)災害預報及防治

8)礦藏勘測

9)農業、林業、草業、沙業的基本建設。”

錢學森在1992年10月19日致李振聲的信中指出:“知識密集型農產業、林產業、草產業、海產業和沙產業的基地不在城市,而在農村、林區、草原、海邊村鎮和沙區,這些本來落后的地區,將通過農、工、貿聯合經營發展成為與發達城市一樣的未來居民區。”

錢學森在1993年10月19日致瞿寧淑的信中提出:“我們說要重視我國西半部的開發與建設就是政治問題:少數民族的問題。現在我又想:不但是團結我國少數民族共建社會主義中國的問題,而且我國西半部的少數民族又與亞洲西部、亞洲東南部國家有民族、語言、文化的密切關系。所以中國西半部的社會主義建設搞好了,就為這些國家樹立了楷模,必然加強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精神力量。共產主義的世界大同會由亞洲開始!”

第六次產業革命建設內容中,“農、林、草、海、沙”五業即是在具體的地理區域上建設產業,進而必然存在區域對產業的制約及產業對區域的作用。第六次產業革命是當代在地理系統范疇內進行的重大活動。人類農業活動對地球表層擾動程度具有主動性質,在人口危機、資源危機、地球生命系統危機“三大危機”,荒漠化、貧困化、全球氣候變化“三大難題”并發形勢下,即將興起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對中國與世界自然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緊迫性,從而使第六次產業革命及其影響成為當代地理系統與地理科學獨特的重大課題。

3.4 20世紀中期以來的科學技術進步是建設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基本動力

1977年12月9日,錢學森在《人民日報》上發文《現代科學技術》談到,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科學技術現代化是關鍵。……在我國,現代科學技術通過社會化勞動也將改造人們的思想,現代科學技術是科學實驗的偉大革命運動,本身就是強大的革命力量。

同年,錢學森在《關于建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的問題》文中強調:“我們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一般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是不是直接生產力呢?直接的生產力是人和生產工具,所以科學技術要成為生產力還要通過人或生產工具,以及用科學技術來更好地把人和生產工具組織到生產過程中去。也就是要用科學技術武裝人,要用科學技術設計、制造更好的生產工具,要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組織管理水平。這是要能動地推進的,不是自然而然的,科學技術不會自己變成生產力。”

1982年7月,錢學森在《評“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決不能不看到現在世界科學技術出現的許多新的發展。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提到的電子計算機、航天工業、海洋開發、遺傳工程等新興技術,確實對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很重大的意義。我們應該研究怎樣充分利用這些新技術,加快和有效地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從長遠看,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1984年5月3日,錢學森在致王天一的信中說:“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都一步一步從勞動密集走向知識密集,勞動也逐步成為腦力勞動為主,體力勞動為輔。這是發展趨勢。三大差別可能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會消滅。”

在深刻認識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變革的過程中,錢學森還進行了科學技術體系建設。

1979年,錢學森在《科學學、科學技術體系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文中指出:“對于如何加速發展我國科學技術,大家議論很多,有許多文章,我讀了也很受啟發,很受教育;也促使我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把人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所總結出來的學問,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組織成為一個科學的、完整的體系的問題。這當然是個大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為了能更好地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規律,能動地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實現四個現代化。

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如何把恩格斯提出的‘偉大的整體的聯系的科學’完整起來,它要包括自然科學、科學的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也就是建立科學技術體系學,研究其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和關系,學科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體系的運動和變化。研究和發展科學技術體系學的目的就是用它來幫助組織管理科學技術工作,制訂規劃、計劃。”

在此之后,錢學森進行了認真研究。1982年在《哲學研究》第3期《現代科學的結構——再論科學技術體系學》文中,錢學森詳細論述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構。他指出:“我以前談過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認為從應用實踐到基礎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可以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工程技術這一層次,然后是直接為工程技術作理論基礎的技術科學這一層次,再就是基礎科學這一層次;最后通過進一步綜合、提煉達到最高概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也可以看作是四個臺階,從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技術到最高哲學理論,可以算是橫向的劃分。縱向的劃分就是學科部類的劃分了,在一般的看法中,大的部門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國現在就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他們各省、市、自治區的分院兩個系統。但我認為如果考慮到今天科學技術的現況和今后的發展,科學技術縱分的大部門應該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這六個大部門。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六大部門都各自認識整個客觀世界,只不過從各自的著眼點或角度去考察,自然科學從物質運動,社會科學從人類社會發展運動,數學科學從量和質的對立統一、量和質的互變,系統科學從系統觀,思維科學從認識論,人體科學從人天觀。從不同著眼點或角度的考察,最后由各自的橋梁匯總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人類認識的最高概括。所以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科學的哲學;它當然要指導科學技術研究。現代科學也就這樣形成一個緊密、堅實的統一體系,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進一步研究這個體系就是科學技術體系學的任務。”之后,錢學森進一步將科學技術體系縱向劃分為11個部門。

科學技術是推動產業革命的基本動力。錢學森創造性地研究提出的科學技術體系結構,對于指導我們全面、系統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整體上把握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作用和推動建設社會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第六次產業革命是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這客觀要求把科學技術體系中所有能夠利用的科學技術都應用在第六次產業革命中,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科學知識,吸收全世界范圍內先進的生產技術,來促進和發展第六次產業革命。錢學森建立的科學技術體系,為深刻認識和掌握科學技術在產業革命中的作用提供了可靠武器。

3.5 長期參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是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創立的實踐基礎

1980年,錢學森在與張沁文聯合完成《農業系統工程》著作中明確指出:“農業系統工程是強調實踐的,是研究農業系統合理組建、最佳運行的一門實踐工程。它是工程技術,只能在適當的社會制度和國家體制下發揮作用,建立這種制度和體制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問題,是系統工程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系統工程再好也無能為力。我國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家各部門的組織是嚴密一體的,系統工程大有用武之地。”

1984年3月10日,錢學森在《關于新技術革命的若干基本認識問題》的報告中談到:“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的指標只能是人民的幸福、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智力和文化有沒有提高,我們的國力有沒有提高,等等。”

在1984年5月完成的《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文章中,錢學森指出:“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還將大大促進我國社會科學的發展。

這難道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嗎?這難道不是我國在公元2000年翻兩番之后,在二十一世紀再進一步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嗎?

創立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所將引起的生產體系和經濟結構的變革,不是二十一世紀將要在社會主義中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嗎?這不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嚴肅問題嗎?”

1988年10月,錢學森在《研究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戰略,創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文中強調:“社會科學要從社會科學走到社會技術,就是像自然科學走到工程技術一樣。應用社會科學,要像工程師設計一個新的建筑一樣,科學地設計和改造我們的客觀世界……我們可以像在自然科學中那樣,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處理、研究社會科學的問題,其中包括定量的數學分析的方法。

1845年,A.M. Ampere曾經在《關于科學的哲學的論述》中建議:可以建立一系列政府管理方面的科學或學問。安培的理想在社會主義國家,尤其在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是可以實現的。這是因為我們是講科學的,是不搞鬼的。”

1989年10月9日,在致牛文元信中進一步闡述:“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此也有一個根本區別,資本主義只顧近利,而社會主義為人民的長遠幸福著想,要使資源永續。”

1996年7月21日,錢學森在致于景元信中指出:“我們對系統總體設計部的認識源于導彈總體設計部的實踐,而那時領導我們工作的是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他們都強調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的斗爭經驗,包括大規模集團軍的戰斗經驗。如周恩來就提出‘三高’(高度的政治覺悟、高度的科學性、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所以我們的總體設計部是中國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總體設計部。它實施黨的民主集中制。這是我們的特點,也是優越性所在。”

從1935年到1955年,錢學森長期在美國學習、工作與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期,曾經對歐洲進行過考察。1955年回國后,錢學森親自參與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全過程。他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與斗爭發展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是他在長期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基礎上,針對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提出的重要理論成果。

四、產業革命學說的定位

1985年,錢學森在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學術講座第一講活動中,所作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設計部》報告中指出:“恩格斯在110年前講的一段話:‘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直到現在都如同異己的、統治著人們的自然規律一樣而與人們相對立的規律,那時就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起來,因而將服從他們的統治。人們自己的社會結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于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方面和日益增長程度上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

再讀這段話,我認為這是一個科學預見。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又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實現這個預見的途徑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信心,我們看到現在的世界,看到2000年的世界,看到21世紀的世界。我們有一條路,我們有辦法,我們一定會勝利!”

1994年1月2日,在致王壽云等人信中,錢學森指出:“我們第一代領導人,以毛澤東為核心,開創并完成了在現代中國的第一次社會革命。這是在貧困落后的中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我們第二代領導人,以鄧小平為核心,開創了在現代中國的第二次社會革命,并將在第三代領導人,以江澤民為核心,繼續下去。可能在建黨100周年的時候,這現代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革命將會完成了。

再下去呢?可不要再重復在現代中國第一次社會革命后期思想僵化、脫離實際的錯誤!實際情況好似第五次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和第七次產業革命相繼到來,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識到這是現代中國的第三次革命!”

然后,總結道:“現代中國的第一次社會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的社會革命。現代中國的第二次社會革命是發展生產力的社會革命。現代中國的第三次社會革命是創造生產力的社會革命。”

1994年7月22日,在致王壽云等六同志信中指出:“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革命任務也自然隨事物的發展和歷史的演進而不斷更新,有新的目標。今天在現代中國第二次社會革命的任務到建黨100周年將基本完成,而到時世界形勢由于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大而有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我們又一次要更新我們的思想。我們要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按照第五次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和第七次產業革命的內涵規劃設計現代中國的第三次社會革命。”

1995年3月12日,在致吳傳鈞信中說:“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的前途在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社會科學改造我們地理環境,使之成為‘人間的天堂’!

中國的沙荒、沙漠、戈壁是可以改造為綠洲的,草原也可以改造為農畜業聯營,等等;這樣,就是中國的人口發展到30億,也可以豐衣足食!

地理科學大有作為啊!”

1995年3月17日,在致李振聲信中指出:“我總記得前王任重全國政協副主席講過的一句話:共產黨員嘛,不能只想到五年、十五年,要考慮五十年、一百年!他教導我們要有遠見!因此我想對我國農業,不能就為15億人口,要想想中國人口到了20億、30億怎么辦。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宣傳第六次產業革命。這您是知道的。

第六次產業革命就是要消滅個體操作的第一產業,使農業也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而大大引入現代科學技術。現在我國已有這樣的例子,如山東省就出現所謂龍形農業組織;在一個地區,由一個公司牽頭,叫集團公司,下面有農產品加工廠,有市場貿易公司,集團公司還有科技服務公司、農業服務(包括種子、化肥、農機、灌溉)公司。集團公司與農戶簽訂合同,提供信息和服務,收割后按合同收買農產品。這不是第一產業了,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我想再過30年、50年,這就將是社會主義中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農業,是新時代的農業。”

1996年8月11日,在致錢學敏、涂元季信中,錢學森談到:“第一次產業革命引發了人類的社群組織,這是第一次社會革命。這種社會性質到第二次產業革命,出了封建社會,規模擴大了,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這一階段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個時代。

真正改造了社會的是第三次產業革命,出現了資本主義制度。接下去到了第四次產業革命,只是資本主義經濟擴大了規模,沒有本質的改變。這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第二個時代。

這樣看現在已經開始的第五次產業革命是劃時代的,它也促進了第六次產業革命和改造人體以適應社群需要的第七次產業革命,這才是人類社會的第三個時代。”

1997年3月8日,在致戴汝為信中講:“與歐洲文藝復興(第一次文藝復興)相比較,‘第二次文藝復興’是指第五次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和第七次產業革命后,體力勞動將大大減輕,人們基本上轉入腦力勞動創造性勞動,從而人類文化發展將空前加速。我們研究這個題目是為了全人類。”

由上述論述可以基本推斷:產業革命學說是指導21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科學學說,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是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社會主義國家繼續革命的理論。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是繼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剩余價值學說,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之后,社會科學領域出現的又一項重大科學革命成果。

錢學森在完成系統工程的技術革命成果創立后,創立了系統科學這一科學革命成果。在此之后,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創造性地完成了產業革命理論的創立。錢學森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

五、第六次產業革命的特殊性

從1984年到1997年,錢學森先后共完成了八次產業革命的劃分。其中,1984年完成了六次產業革命的劃分。分別為:第一次產業革命:是農業、牧業的出現;第二次產業革命:是商品生產的出現;第三次產業革命:是大工廠的出現;第四次產業革命:是更大規模的、全國性的以至跨國的、全世界性的生產體系的建立;第五次產業革命:是信息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是建立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1992年完成了第七次產業革命的劃分,具體為:第七次產業革命:是人體功能的提高的產業革命;1997年增加提出第八次產業革命:是納米技術為基礎的產業革命。

分析八次產業革命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第一次產業革命:對應的是原始社會;第二次產業革命: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第三次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社會;第四次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社會;第五次產業革命:發起于資本主義社會,興盛于社會主義社會;第六次產業革命:優先興起完成于社會主義社會,影響資本主義社會;第七次產業革命: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同步推進;第八次產業革命:將完成于共產主義社會。

總體來看,從第二次產業革命到第五次產業革命,不論多么先進,多么推進了人類進步,只要我們用是否服務于全人類發展這一標準來衡量,就可以立即區分出,它們都存在為少數人服務這一性質的目標局限性,因而始終只能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式的產業革命。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第一、二次產業革命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建立與鞏固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三次產業革命為資本主義社會建立、鞏固與發展提供了基礎;第六次產業革命將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自發發起的第一次產業革命,社會主義制度將以此為基礎得到鞏固與完善,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自身嶄新的生命力。

需要重視的是,第五次產業革命是一次過渡性產業革命,它源起于發達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但更多地服務于發展中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她同時也是一次催化劑性質的革命,既加速了全球財富向資本主義國家及少數人手中集中,也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知識向全世界傳播。正因為有了第五次產業革命基礎,才為社會主義國家優先興起第六次產業革命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歷史上,第一次產業革命是基于全人類利益發起的,以此為基礎開啟了人類文明時代。第六次產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第二次進行以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為目標的產業革命,可以推斷人類由此將進入到新的更高級別的文明時代。

六、迎接第六次產業革命為中心的四次產業革命大潮的到來

1883年,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明確指出:“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屬于馬克思的。這個思想就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這個階級斗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恩格斯在這里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產業基礎與產業革命的基本定位。

1984年6月7日,錢學森在致朱嘉明信中說:“我近年來一直在考慮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社會革命這四種革命的問題,而這四種革命的概念之中最難得是產業革命。”

1984年12月23日,錢學森在《第六次產業革命和農業科學技術》報告中指出:“我國建國后,工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些工業是小而全、大而全,就是一個工廠無所不包。這種生產方式實際上是陳舊的,是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方式,而不是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方式。在國外,沒有搞小而全的,都是社會化的協作生產。我認為現在城市改革是補第四次產業革命的課,我們落后得很厲害。”

1988年10月,錢學森在《研究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戰略、創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文章中指出:“從現在到21世紀……大約一直到建國100周年,21世紀中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就是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方針、路線和政策,繼續改革完善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進行第四、第五、第六次產業革命。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中,我們要完成的第一個任務是改革完善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第二個任務就是要進行第四、第五、第六次產業革命,第三個任務就是要及大地提高我們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假如我們完成了這三項任務,那時我們才能說我們真正進入了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形態了。

在下一個世紀,由于人類歷史已經發展到國際間競爭空前尖銳的階段,一個國家要能在世界上站得住,就必須使它的人民、全民的集體,有高度的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從而具有高度的、以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換句話說,要在21世紀的世界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國家,只靠正確的主觀愿望,充沛的工作力量和不懈的努力和勞動是不夠的了;這些優良品質都是必要的,但還要有最重要的一項: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上述論述提到,一直到2050年,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是進行第四、第五、第六次產業革命。

1994年12月2日,在致王壽云等人信中說:“通過第五次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和第七次產業革命,使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地理建設協調發展,并且要求做到小問題在宏觀調控中限日解決,大問題的宏觀調控也不出一個月就解決。我們要為此目標建立起:(1)總體設計部體系;(2)信息統計體系;(3)整體的調控理論。”

1996年1月2日,錢學森致信周嘉槐指出:“我們社會主義中國要為21世紀的農產業辦3件事,(1)國家制定發展如前頁所提到的新技術、高技術農產業的綱領、規劃及計劃;(2)促進開發性企業的建立;(3)在高等院校培養高技術農業的人才,可先辦短期培訓班。”

1994年 7月 l7日,在致王壽云等6人信中,錢學森匯總結提出了2021年之后第三次社會革命的基本任務:現代中國的第三次社會革命(2021- )

1500年后,歐洲發起現代化建設,開始補第一、第二次產業革命課歷程。之后的近500年多年中,先后由歐美發起了第三、四、五次產業革命浪潮。直接參與建設人口規模級別為億人級。《共產黨宣言》中將其稱之為:資本主義幾百年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之前人類所有歷史時期創造的的生產力的總和。

當代中國面臨的發展格局是要在1978—2050年共70多年的時間內,有10億以上的人口規模參加,將要完成第四次產業革命補課,作為主力參與第五次產業革命建設,主動發起第六次產業革命,同時兼顧第七次產業革命建設。如此一種四次產業革命先后發起,彼此疊加,一氣呵成的產業革命大潮。由此將影響整個世界。這將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強度最高、最偉大的產業革命。

1978年以來的36年間,中國實現了社會經濟的飛躍式發展。但與今后我們將面臨的建設任務相比,只是邁出了一小步。已經起步、即將興起的中國產業革命建設道路將更加偉大,更加輝煌。我們應當滿懷信心地迎接以第六次產業革命為中心的四次產業革命大潮的到來。

七、世界將目光轉向中國

1984年,錢學森創建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30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離錢學森預計的第六次產業革命興起的時間也越來越近,國際國內關于第六次產業革命興起的條件正在走向成熟。

早在1972年,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研究指出:“西式工業化雖然能醫治某些社會弊病,但也制造出一些新的社會弊病——工業化的西方發起者既沒有預料到,也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方案。不過,西方觀察者不應低估這樣一種可能性:中國有可能自覺地把西方更靈活、也更激烈的火力與自身保守的、穩定的傳統文化融為一爐。如果這種有意識、有節制地進行的恰當融合取得成功,其結果可能為文明的人類提供一個全新的文化起點。”

2002年,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在《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書中指出:“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極低,卻有精心循環利用養料以保持土壤肥力的悠久傳統(李比希在19世紀已注意到這一點)。毛澤東重視每一地區糧食的自給自足,從而強化了養料循環的實際落實,加之鼓勵地方工業的發展,所以在放緩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但在目前已取得長足發展的向資本主義關系的過渡中,養料循環和土壤養護遭到極大的削弱。人們開始重新強調興建化肥廠,以滿足農業生產的肥料需求。”對中國簡單套用西方做法提出疑慮。

2006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指出:“西方的經濟模式不適用于中國,它在印度也肯定不適用……。對于也在做著‘美國夢’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30億人口,西方的經濟模式也必然不適用。”而且,“現行的經濟模式對于工業化國家也同樣行不通……老經濟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城鄉貿易關系一直是有利于城市的,因為城市控制著資本和技術這些稀缺資源。但是,一旦土地和水成為最稀缺的資源,那么在農村地區掌控這些資源的人,也許有一天將在城鄉貿易中占據上風。”由此他推斷,世界“今天的城市化可能放慢,甚至逆轉。”

2010年,美國學者彼得·圣吉在《必要的革命》中文版序言中指出:“我們正在嘗試在整個地球空間中生活,……然而,我們并不具備在這個新的地球生態位上如何持續生存的指導哲學和實際知識。

中國可以因循集中式能源供給模式驅動的大規模集中工業化發展模式,也可以選擇一種較為分散的模式,在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實現一種不同以往的方式,讓人們得以保留和恢復已經被現代城市化運動割斷了的與土地和自然的歷史聯系。”

2011年3月21日,法國人類學與社會學家保羅·若里翁在《局勢比危機前還糟糕》一文中指出:“資本主義的衰落現在是確定無疑的,因為他已經走向崩潰,而唯獨能夠阻止崩潰的措施,我們的領導人是絕對不會采用的,進一步拖延只能讓可能的復蘇更加困難。不能對股市的喘息抱有幻想。經濟不平衡一直未被消除。金融危機摧毀了國家。國家不再有能力投資于社會保障,而社會保障曾經維持了所有人都能從這個體制中獲益的信仰。”

2011年8月27日,美國金融家羅杰斯在接受采訪時預測:“世界經濟正經歷歷史性變化,即將進入漫長的低增長期。很可能長達三、四十年。經濟中唯一能保持強勁發展的領域是自然資源和農牧業這一塊。農牧業將會是未來10年、20年或30年中最好的職業。”

2013年,羅伯特.阿爾布里坦在《大對比—人類是飽的還是餓的?》書中指出:“2007年‘海嘯’般的饑荒要歸結為二戰后美國創造的資本主義農業體制,該體制現已不同程度地推廣至世界各地,是目前所遭遇到的全球糧食危機的深層原因。

全球糧食系統足夠供養世界每一個人,但全球仍有一半人口飽受營養不良之苦,健康狀況堪憂。其中25%的人處于半饑餓狀態,其余25%的人則處于過飽狀態。

……

資本主義農業糧食供給管理中的矛盾和不合理性體現在:

(1)全球饑荒

(2)石油密集型糧食系統

(3)耕地用于生物能源生產

(4)食品鏈中工人農民收入過低,越來越低

(5)水源、土壤、空氣污染

(6)淡水資源快速消耗

(7)垃圾食品充斥市場

(8)“流行性肥胖癥”井噴式增加

(9)亂砍濫伐嚴重損害地球生命的未來

(10)轉基因食品(GMOs)造成巨大危害

(11)大規模集中式飼養(CAFOs)動物畸形發育

(12)大型糧農企業在公共活動中腐敗

(13)全球30億人的糧食缺少且質量低劣”

2013年7月8日,阿根廷新聞社在《21世紀的革命剛剛開始:希臘、西班牙、土耳其、巴西與埃及是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一部分》文中指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制造出來的國際現實是,不平等現象加劇,財富進一步集中,更嚴重的排斥現象,對勞動者的過度剝削,工薪階層購買力喪失,食品和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就業率低迷,自然條件惡化。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證社會財富以“利潤”的形式集中在人類越來越小的群體——資本家群體手中。”

2013年,喬根·蘭德斯在《2052——未來40年的全球預測》前言中指出:“未來四十年中,中國最有可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比起西方,中國更能擔任世界拯救者的角色,首要原因就是更高效的體制和強大的政府。

中國從農業國家成為富裕國家的過程中,比如不平等、社會沖突、腐敗、污染等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出現問題并不意外。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看到問題,并且愿意采取措施,嘗試從原則上解決。單純的民主社會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資本主義不愿為這些昂貴的環保投入埋單,它要將利潤最大化,寧可擴大消費。而中國不會這樣,相對集中的權力和行政體制,愿意將資本和人力投入到超越短期利益的根本工作中去。”

2014年10月30日,88歲高齡的美國著名學者John B. Cobb, Jr.在一個報告中告誡:“選擇農業現代化是選擇死亡,選擇依賴石油是愚蠢的。在美國已經沒有鄉村文明了,它在幾十年前就被毀滅了。美國人已經失去了從前現代的鄉村社會直接進入生態文明的機會。

中國當前的農業決策和關于農村發展的決定,將是影響成千上萬中國人命運的決策,也是影響世界未來走向的決策。我衷心地希望中國可以引領世界走向生態文明。中國政府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鄭重承諾 ,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我為之感奮,但同時也非常擔心中國做出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決策,會阻礙中國實現生態文明的可能性。我迫切希望中國對現代化的熱衷讓位于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假如中國做出如此決策,她將領導世界,確切地說,是拯救世界。”

中共十八大以來,對國家發展作出了若干重要決策。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進行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查落實。實現了錢學森當年成立國家總體設計部的意愿。

從眾多歷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在關于21世紀世界與中國發展的認識中,我們可以隱約感到,2007年以來的歐美社會經濟逐步處于發展頹勢之中,歐美模式正在陷入既不能解決世界問題,也不能解決自身問題的困境之中。世界眼光正自覺不自覺地看向中國。人類文明史上,每逢遇到重大難題,中國人都曾先行一步,給人類發展帶來希望。這一次,中國能行嗎?

中國也存在問題,甚至是嚴重的挑戰。但我們用錢學森創建的產業革命學說及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來比對,立即可以透視,這些問題只是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我們應時刻保持冷靜,堅定、不失時機地推進以第六次產業革命為核心的四大產業革命建設,用社會主義中國的大發展,用全人類的大發展來告慰錢學森。

八、若干行動建議

為迎接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到來,應依據第六次產業革命發展基礎與國內外產業革命形勢,制定與調整第六次產業革命行動方案,以此為指導積極落實建設。近期可以扎扎實實做以下工作。

8.1 成立產業革命研究學習課題組

聯系與組織有前期工作積累院校與科研單位,建立產業革命研究學習組,系統學習與研究錢學森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原著,努力與最新國際國內發展形勢相聯系,使之成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武器。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建設一支理論水平高,能理論聯系實際的高級建設人才隊伍。

8.2 組織專人研究制定2020-2050年第六次產業革命發展規劃

從現在起到2050年,我國將迎來第四、五、六、七次產業革命彼此疊加,同時到達的產業革命建設高潮。在四次產業革命中,第六次產業革命是核心部分。我們要在30多年時間內,在14-16億人規模上,完成影響中華民族復興,世界繁榮的產業革命大潮,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科學運用系統科學武器,多學科聯合,多部門協作,系統研究制定發展規劃與建設計劃,有序推進建設。我們要在現有班底基礎上,組織專人負責,動員相關部門與學科建設力量,在上級主管機構指導下,研究制定2020-2050年第六次產業革命與發展規劃,指導面上建設工作的展開。

8.3 每年召開一次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世界已經進入第五次產業革命高潮迭起,正在突破自然科學領域、突破城市與工業領域、突破發達國家,進入社會科學與文化領域、進入農業與農村、進入發展中國家,將全部科學技術領域、將城鄉與工農、將全世界越來越緊緊聯系起來。這是一個超級進步的時代。面臨第五次產業革命基礎越來越完善,第六次產業革命大潮即將興起的局面,動員全體民眾參與第六次產業革命建設已經成為緊迫的任務。值此時刻,作為第六次產業革命首先發起建設的國家,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與實踐進展研討會,以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進展的交流活動,用網絡背景下的全社會集體認識體系推進集體建設。

8.4 啟動第六次產業革命培訓班

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全局性興起與健康穩步發展,有賴于一大批掌握其理論的精神實質,并且具有產業工程建設能力的人才隊伍的建立。這樣的人才隊伍只有通過在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建設實踐,才能健康地鍛煉成長。為此,應當從現在開始,團結那些曾經在錢學森指導下,進行過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與實踐探討的領導與專家,作為導師,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源源不斷地為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高潮準備人才資源。

8.5 分省域建立第六次產業革命為核心的產業革命試驗示范區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復雜巨系統建設。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建設大潮影響深度深刻,波及面廣,建設強度大,建設時間較長,中國正處于建設的中心區域。為保證建設工作少失誤或不失誤,有必要采用投石問路,解剖麻雀的方式,建立以第六次產業革命為核心的產業革命試驗示范區,以不斷積累經驗,為面上工作展開創造最好的條件。我國幅員廣大,各地社會經濟與地理條件不同。為解決分類指導問題,可分別各省區建立試驗示范區。一般認為,為保證代表性與多樣性,試驗示范區規模可確定到地區級行政單位邊界。試驗示范區建設同時有利于大量產業革命建設人才的培養與成長。

8.6 積極動員多方面力量參加第六次產業革命建設

即將到來的以第六次產業革命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大潮是以鄉村建設為中心,城鄉和諧,統一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建設工程。全體社會成員,或者作為生產者、服務者,或者作為消費者,最終與產業革命工程建設直接關聯。這是一種全社會全局意義上的變革。今天的產業革命,既與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密切相關,也將波及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是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本次產業革命任務的完成,最終將有賴于全體民眾的認同與行動。為此,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努力,推進建設。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開放、世界形態的國家。今天認識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及其關聯的產業革命大潮也必將跨越國界,走向世界。我們需要廣交朋友,推動全球意義上對第六次產業革命建設的認同,為我們的工作創造良好氛圍,為世界明天的建設奠定基礎。

結束語

30年前,錢學森以高超的見識創建了產業革命學說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30年后的今天,一批來自全國各地、堅定地參與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建設者聚集在一起,共謀發展大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人民團結起來,聯合多方面力量,一定能夠在錢老繪制的第六次產業革命藍圖的指導下,創造出與這一偉大時代相對應的歷史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泉州市| 涡阳县| 藁城市| 平阴县| 普洱| 苏尼特左旗| 赤城县| 武穴市| 隆安县| 新泰市| 虹口区| 宜黄县| 元江| 潢川县| 土默特右旗| 安新县| 安龙县| 彭山县| 迭部县| 会同县| 东乡族自治县| 喀什市| 宽甸| 钟山县| 麻江县| 蓝山县| 辽源市| 仙居县| 临潭县| 丹东市| 黄浦区| 荆州市| 上栗县| 开阳县| 德化县| 湛江市| 全州县| 民丰县| 米脂县| 沙田区| 泰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