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藥史話:從萬能藥到生命科學前沿
- 彭雷
- 1087字
- 2023-09-08 19:22:27
第一章 萬能藥從未遠去
農民的糖蜜:大蒜
卡洪醫學莎草紙(Kahun medical papyrus,前1900年左右)是古埃及的醫學文獻,主要內容涉及婦科疾病與健康,其中列舉的草藥有番瀉葉、蜂蜜、亞麻、松焦油、茴香、龍膽子、刺五加、大蒜等幾十種。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0)喜歡使用蜂蜜、醋作為藥物治療疾病。他提出“藥食同源”這一概念,即“讓你的食物成為你的藥”,大蒜是藥食同源最好的例子之一。希波克拉底認為,大蒜可以治療感染、外傷、腫瘤、麻風等疾病。大蒜是少數幾種至今仍被用于印度醫學、中國醫學和歐洲醫學這三大治療體系的草藥之一。
早在6000年前,古巴比倫人就開始種植大蒜,他們用蒜汁涂身和擦洗嬰兒,把大蒜串起來掛在脖子上作為裝飾品。
古希臘醫生佩達尼烏斯·迪奧斯科里季斯(Pedanius Dioscorides,40—90)在《藥物學》(De Materia Medica)中提到大蒜,認為“它能疏通動脈”。同時期的蓋烏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或24—79,古羅馬官員、博物學家,世稱老普林尼)更是熱情地稱頌大蒜,他在《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為大蒜列出了61種適應證,認為它作用廣泛而實用:治療痔瘡,緩解牙疼,袪除腸道寄生蟲,疑似治療腫瘤,治愈癲癇,驅趕毒蛇,治療毒蛇咬傷,擊退蝎子和其他野獸,治療狗的咬傷,輔助睡眠,改善血液循環……甚至有催情作用。
影響西方醫學長達一千余年的克勞迪亞斯·蓋倫(Claudius Galenus,129—199,也被稱為“帕加瑪的蓋倫”,Galen of Pergamon)稱大蒜為“農民的糖蜜”,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在18世紀的英國,可以在多種藥物制劑中找到大蒜。人們經常用葡萄酒、醋、油或蜂蜜浸泡大蒜,提取出辛辣成分,供內服或外用。
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于1858年發表文章,認為蒜汁有殺菌的效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隊就使用大蒜汁作為消毒藥水,涂于紗布或繃帶上醫治槍傷,以防細菌感染。在“二戰”中,蘇聯軍隊因為抗生素嚴重不足,仍大量使用大蒜。大蒜也一度被稱為“俄國盤尼西林(penicillin,青霉素)”。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醫也用大蒜防治感冒、瘧疾及急性胃腸炎等疾病,以增強戰士體質。
如今,全世界對大蒜的興趣仍在增加,相關論文數量不斷增長。研究認為,經常食用大蒜可以降低血壓、血液膽固醇水平,大蒜對體內白色念珠菌等致病微生物起到抑制作用,還可以作為一種蠕蟲藥物,并有其他有益的作用。
大蒜的藥物制劑在世界各地常見,其中一些被標準化為有效成分“大蒜素”。在美國,大蒜產品也較受歡迎,在天然食品商店、超市和藥店廣泛銷售。
中國對大蒜入藥有悠久的研究歷史,但后來,佛教、道教認為其氣味渾濁,將其列入禁忌,地位就尷尬了,應用遠不如西方廣泛。近代以來,大蒜又廣為種植。2010年,全球大蒜產量達到1760萬噸,中國以1360萬噸居世界首位。
不過,真正被中國奉為萬能藥的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