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用戶分析與運營
- IMS(天下秀)新媒體商業集團編著
- 1709字
- 2023-09-08 19:29:42
1.2 新媒體的特征
報紙是基于印刷術而出現的紙質媒體,廣播是基于無線電傳播技術發明的聲音媒體,電視是在電信通信和衛星傳播技術基礎上發明出的電視媒體,新媒體則是在網絡技術和智能終端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興媒體。同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的大眾傳媒相比,新媒體具有其獨特的傳播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傳播主體多元化
大眾傳播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作為主流的信息傳播媒介,受眾使用它們的機會和可能性較小,通常是以受眾的身份單向地接受信息,大眾傳媒以傳播者的形態自居。然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用戶不僅可以在社交網絡上獲取各種新聞消息,還可以在社交應用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想法,分享自己的所得感悟。例如,微博用戶可以通過關注社會熱點等了解時下的熱門話題,如圖1-2所示。
新媒體改變了受眾單一的信息接受角色,成為傳播者和接受者雙重身份,這使得傳播者的形態從傳統大眾傳媒走入尋常百姓家,傳播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化。

圖1-2 新浪微博
2.及時互動和共享信息
伴隨著新興媒介技術的推陳出新,用戶獲取和傳播信息變得更加便利。一方面,用戶不僅可以用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快速獲取各類新聞信息,提高自己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另一方面,用戶通過這個新興的社交網絡,還可以直接對新聞信息發表個人的觀點和評價,參與到事件的討論當中,行使公民的言論權利,而不再是傳統大眾傳媒環境下單向的信息接受者,而這也是新媒體最大的特色。
3.即時、實時、全時傳播
新媒體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及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通過社交網絡將億萬用戶連接起來,使信息獲取和傳播更加快速便捷。通過新媒體,不僅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熱點,同時,新興的移動社交應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媒介還可以將用戶分享的內容第一時間發布出去,讓信息直達受眾,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上的限制,真正實現了麥克盧漢預言的“地球村”。
4.個性化信息服務
傳統大眾傳媒環境下,受眾往往是匿名的、廣泛的群體,傳統媒體對受眾進行單向度的“同質化傳播”。傳播節目內容試圖涵蓋所有受眾,因而受眾的個人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滿足。然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內容多樣化使得受眾的細分化趨勢加深,受眾的地位與個性凸顯。新媒體能夠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多樣化的內容,受眾可以自主選擇內容和服務。與此同此,網絡市場上的公司、服務商也開始進一步對受眾進行細分,向不同屬性的群體分別提供不同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為受眾異質化傳播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傳播的專業性、精準度和有效性。在受眾主導傳播的局面下,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更高的自由度,新媒體更加注重用戶的個性化體驗,有利于滿足受眾的需求。
誠如美國西北大學媒介研究所學者詹姆斯·韋伯特所言,“媒介融合,不是強調技術,不是強調產品,而是強調對用戶特定需求的滿足”。新媒體融合了傳統媒體的很多優點,能夠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通常,這種個性化體現在細節設計之中。當前,包括微博、抖音、快手在內的社交網絡媒體都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主頁設計、頁面排版、好友管理、圖片視頻分享等。對于用戶而言,他們不僅擁有信息的選擇權,還擁有信息的控制權,可以按照自己的個性方式創作信息內容,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
課堂討論:了解新媒體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后,你能說出幾種個性化信息服務嗎?
5.海量信息及內容碎片化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擴大了傳播主體,而且帶來了海量的傳播信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各式各樣的社交網絡分享內容,信息的表現在形式上也更為豐富多樣,新媒體能夠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于一體,帶給用戶更加震撼的視聽享受。
新媒體時代,網絡應用大致經歷了由BBS到博客,由QQ空間到人人,由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的轉變。受到社交網絡演變的影響,人們在網絡上發布的內容長度逐漸降低,信息呈現碎片化的特點,進而產生信息缺乏深度、邏輯性等問題,影響著新媒體時代受眾閱讀習慣的養成。信息內容的碎片化折射出當下現代人生活的壓力及其導致的媒介內容的淺薄化、娛樂化問題的出現。再加上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權利的全民化,新媒體平臺中各種各樣的信息更是趨于海量化,呈現出碎片化信息爆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