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歷史講中醫
- 熊益亮 林楠編著
- 1552字
- 2023-08-25 11:54:05
序言
中醫學作為中華民族固有之醫學,守衛著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繁衍。1949年以來,中醫藥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中醫藥文化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9年5月,中醫藥傳統醫學正式納入世界衛生組織制定、頒布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即《國際疾病分類》。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實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2020年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院長劉清泉說:“幾千年抗擊瘟疫的歷史,為中醫治療疫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抗擊疫病的戰場上,中醫藥從未缺位。”
就我個人而言,從2006年成為一名杏林學子至今,我學習中醫藥和中國傳統文化已經15年了。從小接觸現代科學的我,剛接觸中醫時有很多困惑、不解,甚至有點抵觸。因為中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醫學體系,與現代科學體系截然不同,也就是因為如此,中醫被冠以“偽科學”之名。但是,隨著對中國傳統思想(如“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象數思維”“整體觀念”“氣”“道”)以及中國古代經典(如儒家、道家、禪宗)的接觸與學習,我發現用現代科學去評價或者說去看待中醫學是不合適的。與此同時,我也對中醫學和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為二者都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若不是有實實在在的療效,中醫很難流傳幾千年并依然為人們所用。我從一個會為了中醫科不科學而與人爭論得面紅耳赤的少年變成一個微微一笑的老師。如果不懂或者不相信傳統文化,就很難相信中醫,爭辯也無濟于事。所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何必拘泥成說呢?這讓我想到了張伯禮院士說的:“祖先留下的財富是無價的瑰寶,讓我們在應對疫情時有了中西醫兩套治療方案,我們應該感到幸運。”
我很慶幸,在這15年中,我對中醫藥和中國傳統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對人生有了些許體悟,而這些體悟大多來源于我的課上。在課上我會問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這并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認為,如果你在人生路上遇到什么問題,那就靜下心來,在中國古人的書里、思想中徜徉,或許能夠解惑。我的這些體悟離不開恩師、前輩的指導,離不開與同輩的交流,也離不開與我可愛的學生的教學相長。
本書是我和我的碩士生導師林楠教授共同完成的,導師是我走入中醫醫史文獻和中醫藥文化研究領域的引路人。三年的碩士生涯是我人生的轉折點,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學,導師給予了我太多的幫助,這三年是我一生中最珍貴的時光。她教會我整理古籍文獻,指導我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明清閩北疫情資料整理與研究》,鼓勵我北上讀博,我的人生才有了不一樣的開始。
本書名為《聽歷史講中醫》,關于這個書名,我們掙扎良久。因為本書主要是從史籍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入手,從醫事制度、醫學教育、著名醫家、中醫文獻四個方面展現古代中醫藥的面貌及中醫學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而未涉及史學方法與中醫學研究的相關問題,這一點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有所論述。此外,本書不涉及中醫藥的診斷治療,旨在幫助人們了解中醫學在古代的地位及其發展,從而更好地弘揚中醫藥文化。所以,從寫作角度與內容出發,我們最終還是選用了這個簡短的書名《聽歷史講中醫》。希望借此書以饗愿意或者想要了解中醫學的讀者。
第五章中醫文獻部分的目錄直接摘錄自古籍,盡可能地保留原始文獻,呈現其真實性,有的有成書年代、作者,有的則無。因為大部分書籍亡佚,所以無法校勘,只能保持現狀。敬請讀者理解。
本書出版得到“北京中醫藥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經費”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內容難免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敬請專家、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訂提高。
熊益亮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