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積極心理測評手冊作者名: 彭凱平 孫沛 倪士光主編本章字數: 3509字更新時間: 2023-08-10 17:39:56
2.積極心理團體干預的效果評估方法與數據分析
王夢南1 倪士光2
(1.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北京,100084;2.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深圳,518055)
【摘要】近年來團體干預在中國發展迅速,但由于團體干預效果的評估方法的規范性匱乏,團體干預的效度亟待更為充分的研究和驗證。本文以積極心理團體干預(Group-Bas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G-PPIs)為例,梳理了團體效果評估的團體方案準備、初步研究和正式研究評估等三個階段,總結了效果評估的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方法,為研究者們進行團體干預的效果評估提供規范性、科學性的方法參考。
積極心理干預是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心理干預方案,主要針對提高積極情感、積極認知或積極行為(Sin & Lyubomirsky,2009)。團體心理干預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輔導、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一種干預形式。在幫助那些有著共同發展主題和相似心理困擾的人時,團體輔導相比較個別咨詢而言更加經濟有效(樊富珉,2005)。隨著積極心理學在團體情境中的適用性為更多人所了解,越來越多的團體心理干預采用了積極心理學取向。積極心理團體干預是在團體情境下,運用積極心理干預的理念和技術提供心理指導的干預方式。
雖然積極心理團體干預運用逐漸廣泛,但是能否客觀地評價團體心理干預的效果仍是影響團體心理干預研究效度的重要議題。王茹婧等(2017)對國內89篇團體咨詢研究文章進行分析后指出,目前國內團體咨詢效果評估呈多樣化特點,一部分研究存在誤用、濫用效果評估方法從而得出團體咨詢效果顯著的結論,一部分在研究設計上需要進一步改進。為有效提升積極心理團體干預效果評估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我們有必要進行量化的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團體干預研究設計的風險與收益的證據,也提供了團體干預研究設計的潛在問題,幫助研究者們做出更加嚴密的設計,完善團體干預方案。因此,本文旨在為積極心理干預,主要是積極心理團體干預的效果評估,提供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方法的參考和指導。團體咨詢的效果評估通常包含團體方案準備、初步研究和正式研究三個階段(Sreevani & Reddemma,2013),本文將總結各階段的評估目標和方式,并提出針對不同評估階段的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方法。具體如圖所示。

團體干預效果評估的各階段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方法
一、團體效果評估階段
1.團體方案準備階段
主要目的是了解團體方案設計與目標人群行為需求的匹配程度。團體方案設計需要根據目標人群的亞行為特征進行調整,不能直接采用未進行本土化的外國方案(王茹婧等,2017)。本階段效果評估建議采取質性評估方式。以文獻綜述及成員訪談的形式,了解目標人群需求的影響因素以及相關領域內已有的有效干預方式,幫助制定與目標人群需求更為契合的團體干預方案。
2.初步研究階段
初步研究是在正式干預實施之前,對目標人群中的少量成員進行試點,目的是預先檢驗團體干預方案的有效性,并根據初步研究結果修改和完善方案,以獲得最佳效能,減少方案的潛在風險。王茹婧等人(2017)的研究發現,僅有3.4%的國內團體研究使用了初步研究。鑒于初步研究在保障團體方案有效性上的重要作用,建議在進行正式團體干預前設計初步研究,并以量化方式進行評估,如設置對照組或前后測等方式,通過數據分析保障正式研究的可預測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3.正式研究階段
在正式研究階段,效果評估的重點是對正式團體干預方案進行總結性評估。通過測量大樣本群體,收集反映團體成員變化的證據,并依此判斷團體方案是否適用于樣本對應群體。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總結性評估時應注重評估角度的多元化。評估對象應該包括團體及個人層面,評估執行者也應當加入團體領導者、督導及觀察員等。在收集證據時,既有定性的數據,也有定量的數據。在進行效果評估時也應適當結合過程因素,如團體氛圍或成員投入情況。若條件允許,建議進行后續評估,對研究效果的持續性進行檢驗。
二、團體效果評估方法及數據分析
1.定性方法(quantitative study)
定性數據包括成員主觀報告、繪畫作品等,其中成員訪談是收集定性數據的主要方式。成員訪談包括對成員個體的半結構式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圍繞明確的訪談主題通過開放式問題了解成員的需求或體驗。
訪談或其他質性數據可以通過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TA)或者現象學解釋分析(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IPA)的方法進行分析,并依此對團體方案進行修正完善。
2.定量方法(qualitative study)
對團體干預效果進行量化評估的方式包括標準化測驗、自編問卷和行為量化等。在標準化測驗中,全人健康量表(holisticwell-being scale,HWBS)是測量積極心理團體干預有效性的方式之一(Chan,2014)。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和跨時間的穩定性,內部一致性α系數范圍為0.63~0.87;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均表明HWBS的兩維度及七因子的結構效度良好。行為量化包括某特定行為發生情況的量化數據,以及生理指標如皮質醇水平、血壓、皮膚電等,相關數據可直觀反映個體的情緒或其他心理變化。當已有量表不能準確測量相關問題或不適用于目標人群時,許多研究者亦采用自編量表。但在使用自編量表時,需注意信度及效度的檢驗,并在研究中報告相應指標以確保量表的有效性。
3.實驗設計
(1)隨機對照實驗設計(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隨機對照實驗運用了嚴謹的實驗設計,將團體成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最大限度排除干擾因素,以驗證團體干預的有效性是否高于其他干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隨機對照實驗可能產生倫理問題,即被分配到對照組的人們與實驗組雖然有同樣的問題或需求卻無法得到有效干預。此時可以采用等待序列隨機對照實驗(waiting-lis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WL-RCT),將目標人群隨機分為2組,一組作為實驗組在較早時間點T0接受干預,另一組在正常時間點T1接受干預,在中間等待(T0-T1)期間后者作為前者的對照組。
重復測量(repeated measures)可用于RCT及WL-RCT的數據分析。
(2)前后測實驗設計(pre-post test)
前后測實驗設計通過比較成員接受團體干預前與接受團體干預后的數據驗證團體干預方案的有效性。根據是否設置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可分為實驗組前后測實驗設計和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實驗組前后測實驗設計由于操作簡便同時保證有效性,常被用于僅面向少數成員的初步研究的效果評估中。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則更為嚴謹,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團體干預方案的有效性。
重復測量和配對樣本t檢驗可用于前后測實驗設計的數據分析。
4.相關設計(correlational design)
由于條件或倫理限制,可能出現不可以設置對照組或只接受一種干預的實驗組的情況,此時可采用相關設計來檢驗干預的有效性。成員在干預前接受前測(T0),在干預后接受后測(T1)。通過比較成員前后測獲取的心理健康數據,我們可以了解成員的心理健康是否發生了變化。同時在T1對成員的順從性和滿意度進行檢驗。通過分析成員的健康變化與順從性、滿意度的相關,我們可以對團體干預的有效性進行評估。
對于小樣本團體,可以采用逐步回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驗證成員心理健康變化和一致性、滿意度的相關性,成員一致性和滿意度在心理健康水平改變中所占的方差標志著干預的有效性。對于較大樣本,則需采取更高級的統計方式,如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除前述方差值外,還需參考擬合優度指標(goodness of fit indices)以驗證有效性。
5.后續評估(follow-up assessment)
由于團體心理干預常需要一段時間起效,只用前后測方式檢驗兩個時間節點間的變化可能不足以證明團體干預的有效性。因此如預算、時間及人力允許,建議進行后續評估。后續評估可以解釋由團體心理干預引發的心理發展軌跡。對于3個時間節點的評估,可以用重復測量檢驗干預效果;對于4個或更多的時間節點,則可以采用潛在增長混合模型(latent growth mixture modeling)進行檢驗。
雖然近年來團體咨詢在我國已進入專業化發展時期,但相關研究的質量及多樣性均有待提高。國外的團體研究經歷了從效果研究到過程—效果研究,從單一到豐富的主題,從簡單到嚴謹的研究方法的過程(邵瑾,2015)。國外團體研究的歷史及發展趨勢可以為國內的團體研究提供指引。由于團體干預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在效果評估中增加過程因素的研究,如團體過程、團體氛圍、成員互動等。效果評估也應貫穿團體干預的全程,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側重點和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 Chan C. H., Chan T. H., Leung P. P., Brenner M. J., Wong V. P., Leung E. K., Chan C. L, 2014. Rethinking well-being in terms of affliction and equanimity: development of a holistic well-being scale[J]. Journal of Ethn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Social Work, 23(3-4), 289—308.
2. DeLucia-Waack JL, 2014.團體咨詢與團體治療指南[M].李松蔚,魯小華,賈烜,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3. Sin N. L. & Lyubomirsky S, 2009.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5(5), 467—487.
4. Sreevani R, Reddemma K, Chan CL, et al, 2013.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ed body-mind-spirit group intervention on the well-being of India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1(3), 179—186.
5.邵瑾,樊富珉,2015.1996—2013年國內團體咨詢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9(4),258—263.
6.王茹婧,樊富珉,李虹,倪士光,2017.2001—2016年國內團體心理咨詢效果評估:現狀、問題與提升策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5(3),57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