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一

設計是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

藝術家,見自己;科學家,見天地;設計師,為眾生。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大學之道,先致其知,致知再格物,格物而后致志,致志而后心正,心正而后才能為眾生。

有"心"才能畫"圓",半徑大,圓才大,同為半徑還可成三維的球乃至多維成宇宙!

歷史離我們遠去,舊技術、舊產品必定被新技術、新產品所替代,但設計文化卻可以沉淀,可以被再開發。在全球設計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重新審視中國設計,以發現未來中國設計的曙光。研究中國設計的宗旨就是:不僅是回顧,更是發現;不僅為懷舊,更期待超越。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自然的觀念是從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單一到重疊,連貫到網絡發展過程的總和,也是不斷創造的結果。如果沒有人類積極主動的創造觀念,而僅有生物界的動植物適應自然的進化,則不可能實現人類從動物中的分化,更不能有人類今天文明的出現。沒有觀念為主導,就沒有人類與動物的分野,也就沒有創造。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特點之一,就是把對自然的認識同勞動實踐聯系起來。認為勞動過程使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實踐,即人類的設計觀念與創造過程。

我早在1985年就說"設計是生存方式的設計",其含意不僅是指物質生活的一面,它還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信息時代的設計必定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征與以往時代的傳統,既是人類迄今為止的技術、文化的結果,又矛盾于工業時代與自然規律和人的自然屬性之間。這些成果與矛盾,就是設計新的生存方式,設計是對以往存在的再格式化,也就必然是創造未來的"能源"與動機。

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念是這個時代的經濟基礎、社會意識、文化藝術的集中反映。它是傳統,即在它之前的經濟基礎、社會意識、文化藝術必然的延續。繼承傳統是順乎"自然",然而為明天創造新的傳統又是歷史的必然。改變舊價值觀念后形成的新價值觀念帶來了社會的進步。這是改革"自然",是對人的智能、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兩個方面的人類文化活動促進了歷史的延續、進步,創造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與未來。

2021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前無古人的創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反過來看,走向現代化的中國方案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協調、自我發展的全新道路。"

在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中國要想屹立在世界之林,勢必要創造出有特色的"中國方案"。而中國設計則是通過設計的思維邏輯推理出未來發展的路,創造出未曾有過的生存方式,助力中華民族復興。

北宋的張載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很好!是否還要再發展一下,不只是"為往圣繼絕學",而是"學往圣創絕學"!

本書從理念與趨勢、成長與管理、方法與實踐介紹了一個個深入淺出的案例,全面且豐富地介紹了設計的手段、方法與策略,在變局中能夠從容地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在不同的維度,利用設計思維和設計文化,去推動整個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程。

正如作者胡曉所說:變局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應運而生的技術和設計,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正處于變局之中,雙碳背景下挑戰與機遇共存,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對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要求與日俱增。

設計不是圖享樂,也不是追逐個人愛好,而是一種為大眾的長遠謀劃,一種集約的考量。如果我們能本著這一點去從事設計,中國的未來會更好!

我們要思考什么才是人類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們要的是車嗎?不,我們要的是出行方便。明白了本質的訴求,我們才能不斷地優化、不斷地創新,而不是將產品做得越來越奢華。我們要去定義消費,根據國人的潛在需求提出技術所能適應的性能參數,推進技術的創新、轉移、迭代和社會進步!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一是解決今天的問題,二是提出未來的愿景。設計應該是無言的服務,無聲的命令!設計在給人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要給人帶來限制,它不應一味慫恿人,而是應該引導人,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不是一味讓人享受,而是應該讓人學會適可而止。

設計是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我們要創造還未曾有過的生存方式,走中國自己的發展之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才是"中國方案"。

——柳冠中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會長兼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宁明县| 武陟县| 孝义市| 湖南省| 临泉县| 汉阴县| 洪洞县| 微山县| 内黄县| 会东县| 腾冲县| 澳门| 成都市| 忻州市| 鄂托克旗| 金山区| 义马市| 宁晋县| 泰来县| 松原市| 秦皇岛市| 浑源县| 会理县| 宿迁市| 中卫市| 汉寿县| 冀州市| 尼木县| 漳平市| 凤冈县| 凤阳县| 陇南市| 裕民县| 邓州市| 台中市| 黑山县| 宾阳县| 浦江县| 潼南县|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