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區分主題、選題、問題和謎題

選題,顧名思義是對學術寫作的題目進行選擇、取舍、打磨和裁剪的過程。選題是學術性寫作具有特色的環節,也往往是學術性寫作要過的第一關。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寫作文往往是不用“選題”的,因為老師會“命題”,即題目是出題人給定的、基本不用選擇和打磨,只不過學生們需要使用不同的素材來論述給定的題目。進入大學之后,學生要慢慢成長為一個自主獨立的研究者,而其中至為重要的轉變就是不再依賴老師或者導師給予的題目,而是能夠自主地發現自己感興趣且值得研究的題目。因此,學會選題也是一名研究者入門的標志。

剛剛接觸學術性寫作的研究者需要注意區分四個頗為相近的概念:主題、選題、問題和謎題。

主題,是指學術性寫作的范疇,而不是具體的題目。譬如在清華大學為大一新生開設的必修課《寫作與溝通》中,每一個班都會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展開寫作,主題設置遵循“有學理深度、無專業門檻”(校長語)的原則,覆蓋面非常廣,譬如健康、報紙、九十年代、工程師、《史記與司馬遷》、大航海時代和信息社會下的隱私,等等。在相關主題下,任何視角的寫作都是可以的。然而,每當學期伊始問到學生會寫作怎樣的題目時,還是會經常聽到如下的經典問答:“老師,我想寫艾滋病。”“你想寫艾滋病的什么呢?”“嗯,就是艾滋病,我對艾滋病很感興趣。”這里,“艾滋病”其實是總主題“健康”下的子主題,依然只是寫作的范疇,而不是具體的題目。因為關于艾滋病,可以研究的方向千差萬別,譬如艾滋病的致病機理、艾滋病的社會防治、艾滋病患者的歧視來源、艾滋病疫苗研發的困境,等等。故在選題時僅僅想到主題范疇或者個別的關鍵詞是遠遠不夠的,至多可以被稱為是選題的起點。

從主題到選題,就好像把鏡頭從遠處模糊的地方慢慢拉近,聚焦到某個具體的圖景上。選題即是具體可操作的寫作題目,它不僅包括學術性作品的標題,也往往包括在文獻檢索、閱讀和綜述的基礎上,作者寫作這個題目可能要采取的研究路徑和理論基礎。在清華大學的《寫作與溝通》課上,因為面對的是各個專業的大一新生,所以并不要求學生在寫作時采用嚴格的方法或者精深的理論,但仍然會要求學生對相關文獻進行閱讀和整理,并說明選題可能的創新之處。作為具體可操作的寫作題目,選題不能過于寬泛,譬如《戰爭與瘟疫》這個選題,要把古今中外發生的戰爭與瘟疫有什么關系都論述一遍,這是一篇文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需要整個學術共同體去論述和研究。選題也不能過于細碎,譬如《清華大學萬人食堂外賣模式的可行性探究》這個選題,即便可以寫作成文也不具備發表的價值,畢竟除了部分清華學生,這是沒有人關心、也不會對社會有什么影響的選題。相較而言,一篇題為《赤壁之戰曹軍敗北與瘟疫之間的關系探究》(1)就是合適的選題,既不是泛泛而談瘟疫與戰爭的關系,也沒有細枝末節到對曹軍某個軍師、將領患了什么病進行研究,選題不大不小,不冷不熱,火候剛好。

提出適當的研究問題是做好選題的關鍵,也是選題的題中之意。研究問題確定了學術性寫作的賽道。沒有問題的指引,寫作往往就會漫無目的、無病呻吟。愛因斯坦曾經說,提出問題常常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引領性的問題更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研究問題的質量是有高低之分的。很多人覺得學術性寫作難,往往是因為缺乏問題意識的訓練,提不出高質量的研究問題。缺乏問題意識或問題意識弱的人一般只能提出一些表面的、描述性的研究問題,比如“對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歧視是怎樣的?”“對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歧視要怎樣消除?”問題意識強一些的人則往往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融入了思考與思辨,比如同樣以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作為選題,他可能會提出“對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歧視是群體無意識的行為嗎?”“媒體的報道是對艾滋病患者社會歧視的元兇嗎?”“表達歧視的背后,人們有怎樣的心理動機?”“艾滋病患者受到的社會歧視有可能被徹底消除嗎?為什么?”等。顯然,經過思維加工的、更高質量的研究問題更像文章寫作的引擎與動力,能推動和指引作者深入探究相關話題,寫出的文章更具有發表的潛力。

舉一實例。在筆者所教的寫作課上,A同學的選題是《普利策與赫斯特的新聞理念對比研究》,B同學的選題是《普利策與梁啟超的新聞理念對比研究》。這兩個選題孰高孰低呢?答案是A會稍勝一籌。因為盡管兩者都是對比研究的路數,但普利策與赫斯特是有比較意義的,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美國,有著較為相似的辦報經歷,彼此之間還曾經競爭過,進行對比研究是有價值的。相反,普利策與梁啟超就沒有什么可比的意義,前者是美國人,后者是中國人,前者是商業報刊的大亨,后者是政治辦報的主筆,前者處于美國報業繁榮的時代,后者處于中國報業才剛剛興起的時代,這種差異必然使得兩人的新聞理念南轅北轍、相去甚遠,完全沒有比較論述的必要。

再看看C同學的選題——《普利策與赫斯特后世評價差異的原因探究》,這個選題與A同學的相比又如何呢?顯然,C同學的選題是最理想的,因為這個選題具有更為清晰的問題意識。A同學也好,B同學也罷,他們的問題意識都是很淺的,無外乎就是普利策的新聞理念是怎樣的?赫斯特或梁啟超的新聞理念是怎樣的?兩人有什么差異?有什么相同?C同學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他提出的研究問題是經過文獻閱讀和精心思考的。C同學發現,普利策和赫斯特其實有很相似的辦報經歷,兩人都曾經為窮人代言,但也都欺壓過報童,兩人還都染指黃色新聞并發動了黃色新聞之戰。于是問題來了,為何在后世的評價中普利策被捧到了天上,而赫斯特被踩在了地下?他想對這背后的原因進行探究。僅從選題這一環就可以預見到,C同學的作品會更加深入且有邏輯,而A、B同學的論文則可能僅僅就是資料的堆砌而已。

最后談談謎題。相較問題,謎題更突出一個“謎”字,即好的研究問題并不是一眼看去就知道答案的,而是有困惑、有矛盾、有沖突、有謎團,要經過一番研究才能揭開謎底。“問題是文章的引擎。謎題是文章的救星。”(2)在上述A、B、C三位同學的選題中,C同學的研究問題就可以被稱為是一個謎題,而A和B兩位同學只能說是提出了初步的研究問題而已。在筆者看來,觀察學生是不是在學術性寫作方面入門了、上道了,很重要的評價指標就是看他/她能不能提出謎題。很多人從小到大都在寫作,但往往習慣于觀點先行,比如文章一開頭就提出“勤奮才能出成績”,然后就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地論證,最后再來個總結,這樣的文章嚴格來說并不是學術性的寫作。真正的學術性寫作在選題的時候往往作者心中是沒有答案的,而是要在研究問題或者謎題的層層指引下一步步地找到答案并論證表述出來。

C同學就是這樣,提出《普利策與赫斯特后世評價差異的原因探究》這個選題時他并不知道答案,但因為這里有謎,于是他就饒有興趣地收集資料、甄別分析。幾天后,C同學告訴我說他找到了初步的答案,即美國的價值觀美國夢(American Dream)可能是導致后世評價差異的原因,他發現普利策與赫斯特出身不同,前者是匈牙利裔移民,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慢慢成為了成功人士,將之奉為榜樣在鼓勵各國移民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是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而后者則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家里有礦、財大氣粗,不適合被抬高成為行業乃至社會的楷模。然而,C同學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謎題——如果美國夢是導致兩人后世評價差異的原因的話,那為何在不講美國夢的中國,在新聞類教科書中也是將前者捧在天上、后者貶到塵埃呢?順著這個新的謎題,他可以繼續深入探究下去,文章也就又往前推進了一步。由此可見,當選題中包含謎題且謎題是環環相扣、由表及里的話,文章的寫作也就勢如破竹、不費氣力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运城市| 嘉荫县| 花莲市| 大安市| 观塘区| 固镇县| 河东区| 巴塘县| 松原市| 依兰县| 屏东县| 义乌市| 会泽县| 乌拉特中旗| SHOW| 长岛县| 雅江县| 越西县| 盈江县| 清苑县| 杭锦后旗| 宣恩县| 封开县| 格尔木市| 姜堰市| 宜春市| 厦门市| 天峨县| 盐源县| 思南县| 彝良县| 施甸县| 湘阴县| 湖南省| 嘉祥县| 崇礼县| 留坝县| 广南县| 亳州市| 隆安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