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原核生物可能在40億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

生命是什么時候在地球上出現的?這個問題初看上去好像很難回答,因為最初的生命非常簡單,不過是細胞膜包裹的一團水溶液,本身不容易形成化石。但在實際上,科學家還是可以發現它們在遠古存在的證據,那就是通過它們留下的痕跡。

2017年,科學家研究了加拿大西北部的一處海洋沉積巖,形成年代的范圍從37.7億年前~42.8億年前,平均為40億年前。在這個海洋沉積巖中,有一些細小的管狀結構,直徑16~30微米,長幾百微米,從一個中心向四周發出,管內有赤鐵礦的細絲(圖2-1)。現在能夠把鐵氧化為赤鐵礦的細菌也是管狀的,從一個中心向四周發出,細胞內也有赤鐵礦細絲,說明這些管狀物可能是早期能夠將鐵氧化的細菌(氧化的含義見本章第七節)。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些結構是生物形成的,而不是某些地質因素的結果,科學家們測定了這些管狀物中碳同位素的組成。碳原子核含有6個質子,但是可以有6~8個中子,所以原子量(原子的質量,大致相當于質子數加中子數)分別為12、13和14,寫為碳-12、碳-13和碳-14。生物在進行新陳代謝時,對這些碳同位素并不是一視同仁的,而是偏愛最輕的碳-12。這樣,在生物體內含碳的化合物中,碳-13/碳-12的比例就會比自然環境中低。研究表明,管狀物中碳-13/碳-12的比例確實比環境中低,證明這些結構是生物來源的。

圖2-1 40億年前氧化鐵的細菌

藍細菌過去被稱為藍綠藻,其實是一種細菌,屬于原核生物,而藻類是真核生物(見第四章第七節)。藍細菌可以在淺水處聚集,形成菌膜。被菌膜黏附的沙子可以免受水流的沖刷,形成和菌膜形狀一致的結構。菌膜被水流掀起時,沙子也會和菌膜一起卷成筒狀結構,菌膜被沙掩蓋,上面又可以長出新的菌膜。這樣長期反復沉積,就會形成具有多層結構的疊層石。如果我們在古代的沉積巖中也發現類似的結構,就表明生命曾經在這些沉積巖中存在。

帶著這個想法,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西部有35億年歷史的皮爾巴拉沉積巖中發現了疊層石(圖2-2)。疊層石中碳-13/碳-12的比例也比自然環境中低,證明它們也是由生命過程形成的。藍細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是比較復雜的細菌,形成的時間比氧化鐵的細菌要晚,但也在35億年前就出現了。

圖2-2 35億年前藍細菌在澳大利亞西部形成的疊層石

將鐵氧化的細菌和藍細菌都已經是真正的生物。對這些細菌的研究表明,原核生物與最初的RNA世界相比,已經有了多項重大發展。這些發展不僅使原核生物能夠有效地生存,在幾十億年后的今天仍然在地球上繁衍,而且奠定了地球上更高級生命發展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原阳县| 乌审旗| 德州市| 榆社县| 盱眙县| 曲阜市| 察隅县| 盐源县| 义马市| 腾冲县| 昌都县| 都兰县| 兴城市| 故城县| 静乐县| 汉沽区| 阿克苏市| 苏尼特右旗| 于田县| 丹棱县| 曲水县| 井研县| 远安县| 布拖县| 佳木斯市| 花垣县| 甘肃省| 清丰县| 赣榆县| 安义县| 万年县| 荥阳市| 元谋县| 巴马| 金乡县| 鹤山市| 都兰县| 贡山| 义乌市| 邵阳市|